中国茶舍(四)
路边
盘古庙有一个大殿,两个厢房。大殿前有香炉,有两位头戴“庙祝”字样的人在免费发香,一人一支。前面的团队已经从大殿出来进了厢房,我们就进大殿参观。
大殿的主神位上,供奉的便是盘古,上部为人,一手拿斧头,一手拿凿子,下部为蛇盘状,但有脚。头上方和脚下端有半圆形蛋状片,细看下部蛇盘处,是由密密麻麻的小蛇组成。两边墙上有大型壁画,一面画的是倒下的盘古,两目升为日月,躯干化为山岳,血汗化为河流,小蛇化为人类。题目是“寻根问祖祭祀盘古创世。”潇瑶美女讲解说:“炎黄集团强盛于华元伊始,也就是公元前三千年。大约在华元四百年,东扩的炎黄人遭遇了西进的东夷人而发生了涿鹿之战,结果是东夷人战败而被融合,东夷首领蚩尤被肢解。华元九百年,炎黄东夷人南下又遭遇了苗蛮人,结果是苗蛮人战败,苗蛮战区首领欢兜被舜、禹放逐。但舜、禹很快发现与他们交战的仅仅是苗蛮的北缘小部分部落,整个苗蛮土地极其广袤,经济文化极为发达。面对这样的情况,舜、禹采取了很大程度上的反向融合政策。现代考古和研究证明,云南元谋猿人的历史是170万年,南京直立人的历史是40万年,广西柳江人的历史是20万年,云南沧源发现的盘古岩画是两万年前的作品。在东部,先越先吴无疑是苗蛮中的领先地区,七、八千年前,江南便有了包括宜兴骆驼墩在内的马家浜文化,所以这里可说是五千年前良渚文化的上游地区。作为胜利者的舜、禹没有傲慢自大,而是积极学习苗蛮的典章文化和信仰习俗,甚至禹的立国之鼎和权杖之钺,也是跟东蛮吴越学的,所以史书有‘禹为越之后’的说法。过了二百年,禹后裔无余到越开国,则又有了‘越为禹之后’的说法了。但无余开国后,非但没有将东蛮文化发扬光大,反而近于覆灭。这是近似卷转虫海侵的结果,与传说中的‘地陷东南’吻合。直到西周初年,周皇室才有‘于越来宾’的记载。”
另一面墙上,画着白蛇衔树和村姑采茶的图案,题目是“饮水思源感念白蛇衔种”。潇瑶美女讲解说:“各位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相传和现代科学证实,宜兴在远古的时候是没有茶树的,不仅宜兴没有,全世界许多地区也是没有的。1824年,英军少校勃鲁士在印度发现了野生茶。其中在沙地耶有一株茶树高达43英尺,树干合围3英尺,勃鲁士以为自己找到了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一百年后,印度茶委会聘请瓦里茨和格里费两位博士研究,结论是印度茶树来自中国。后来美国学者瓦尔茨、威尔逊,俄国学者勃列雪尼德,法国学者金奈尔以及苏联学者杰姆哈捷等研究认为,世界茶树均来自中国云贵高原。宜兴人认为,茶为茗,是上苍赐予我们的名贵之草。唐代诗人杜牧说‘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这么好的东西来历肯定不一般,于是民间便有了美丽的传说,说是因为宜兴人勤劳,感动了太一天帝,太一天帝便命白蛇衔来茶种,终于造福一方,这在宜兴县旧志上是有记载的。好,现在请各位跟我到东厢房参观。”
在东厢房,我们看见神台上供奉着八位人物,分别是后稷、天吴、高禖、泰伯、李栖均、陆羽、卢仝和单锷,潇瑶美女讲解说:“各位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东厢房供奉的这八位神灵,都是历史上实实在在的人物,但前几位因为年代久远,明显被神化了。我们先说后稷,他与夏禹是最早出现在古文献中的伟大人物:‘禹既平水,后稷乃播’。民以食为天,没有农业生产,人类还只能算原始人,后稷的功绩就是掌握并教导人民播种,所以被后世尊为农神而享祀。再说天吴,天吴就是夏禹,他因能治水退洪,被尊为司水之神。有些古籍把他说成兽形,有八头八腿。吴人苦于水灾,更是把他当作了吴地天大的救世主。第三位是高禖,高禖是这里八位中唯一的女性,形象是突肚美妇,一看便知是生育之神和送子之神。中国最早的生育之神是句芒,句芒主春,春孕万物生。周代开始,句芒由鸟首人身变为骑牛美少年,单管农业丰产,把送子法力让给了高禖。夏禹治水成功,下一步发展生产就得靠人,人多力量大,生育之神便应运而生。现在有人想得子都求观音,观音实际上是佛教汉化过程中引进的慈航道人,是慈悲和智慧之男性佛,所以印度没有观音送子的说法。第四位是泰伯,他是吴国的开创者。商代末年,周国太王欲传位与季历,因为他有个很有贤名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但按程序却应该传位给季历的哥哥泰伯和仲雍。泰伯和仲雍为了让贤,出走东方蛮荒吴地,并学当地人断发文身,以示不可用。当时贵族是不能断发文身的,泰伯、仲雍这种自绝于王室的做法,但却得到了吴民的拥戴。司马迁《史记·吴世家》记载说:‘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泰伯’。也就是泰伯在吴民的拥戴下,创立了句吴国,‘句’读‘干’,干通刻,吴通鱼。‘句吴’即是鱼图案文身,这便是我们吴地人最早的时尚。第五位是李栖均,我们刚才在广场上已作过介绍。第六位是陆羽,他是湖北天门人,对茶叶有研究,并擅长品茶。陆羽在品尝宜兴茶时,已经颇有文名,所以陆羽不是因为宜兴茶出名的,而是宜兴茶因他身价大增。因为对茶叶的执着研究,写出了前无古人的《茶经》,所以后人尊他为茶圣。第七位是卢仝,卢仝大约比陆羽小五十岁,河北涿州人,初唐四杰卢照邻嫡系子孙。他性格狷介雄豪,不愿仕进,有韩愈孟郊之风,是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不仅工诗精文,还耗茶成癖。因好茶,著有《茶谱》一书。他的《笔走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是中国茶道的经典之作,该诗第一次唱出了“阳羡茶”这个品牌概念,一句‘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为宜兴茶打出了至高无上的广告语,并为宜兴茶宋代罢贡衰落而明清复贡提供了有力的文史支撑。该诗‘七碗茶’理念后来流传日本,大受推崇并最终演绎出了日本茶道。所以卢仝不仅是中国茶业亚圣,还是日本茶道的祖师爷。第八位是宋代进士单锷,单锷就是茶舍所在地湖㳇镇人,所以茶舍门联说这里是单锷故里。单锷比苏东坡大三岁,他的哥哥单锡是苏东坡同科进士,因共赴琼林宴而与苏东坡同桌,从此成为挚友。后来在苏东坡介绍下还娶了苏东坡堂姐的女儿为妻,成就一段佳话。单锷中进士后无意做官,因同情百姓受水患之苦,历经三十年对太湖周围水系进行综合调查考察,终于著成《吴中水利考》一书,提出了太湖流域荡湖水系综合治理理念。该书由苏东坡进献朝廷,但腐败的北宋末年政府对其闻而不问。
大约三百年后,朱元璋、刘伯温委派夏原吉治水,采用了单锷理论,终于举国家之力在江南大修水利,其中包括东坝工程,功垂千秋。有句民谣唱的是‘宜兴溧阳好睡觉,全靠东坝保’。好了,现在请各位随我到西厢房参观。”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