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舍(三)
路边
旗手第四次上场,这次合起来的四字是“阳羡立县”。四人散开后,台上出现了一组农耕舞,先是一人拿着画了牛的大牌子,一人拿着画了犁的小牌子,两人一前一后,做犁田状,唱耕田山歌。过场后又出来几人,立了水车架子作车水状,唱宜兴车水号子。再是几艘小船上场,每船两人,一人撒网,一人站在船内。船是没底的,这样船内人手抓着船帮就可以踏节跳舞,唱渔民曲。捕鱼舞下去后,几个村姑上来,摆开织机,一边作织布状,一边唱起了纺娘歌。纺娘退下后,一顶四人抬轿子出来,轿前有两人各举一牌,上面分别写着“回避”“肃静”字样,轿子横面写着“阳羡令”三个大字,后面还跟着一队衙役。绕场一圈后退下。
旗手第五次上场,这次合起来的四个字是“耕读传家”。四人散开后,台上出现了上课的景象,一位老师坐在讲台前领读,一帮学生坐在各自的位置上跟读,师生都是摇头晃脑,一侧是数名农妇手挥镰刀作割稻舞,数名农夫挑着稻担绕场踏节,唱吴地耕读歌。唱完众人陆续退场。
旗手第六次上场,这次合起来的四字是“白蛇衔茶”。四人散开后,一队人从背墙门内出来,身穿白色蛇纹衣,都躬俯着身子,伸展前臂搭在前一个人背上,第一个人头上套着一个巨大的蛇头,嘴里还衔着茶树,最后一个人屁股上扎着长长的蛇尾,这样整个队伍宛如一条大白蛇。大蛇在台上踏节游走,不一会儿,台上奇迹般地种满了茶树,于是众人散开,手里出现了篮子,围着茶树载歌载舞作采茶状,唱采茶舞曲。唱完退场。
旗手第七次上场,这次四字合起来是“境会修贡”。四人散开后,台上出现了一横两竖三张几案,背墙西侧抬出一轿,轿前有两人各举“回避”“肃静”牌,轿后有衙役,轿横面有“常州知府”四个大字。轿子在台前停下,一唐代官员走出轿子,在西竖几案后坐下。背墙东侧又一轿抬出,轿前也有两人各举“回避”“肃静”牌,轿后也有衙役,轿横面写着“湖州知府”四个大字,轿子在台前停下,也走出一位唐代官员,在东几案后坐下,两官员互相作招呼谦让状。中案后一美女用青瓷茶具表演茶道,中案前两美女分别向两知府献茶,众人唱境会品茶修贡歌,唱完退场,又数人出,各人拿一马状大牌,牌对观众,宛如一马队,马背上还驮着货袋,货袋上写着“紫薰茶”字样,众人作赶路状,唱急程歌。唱完退场。
旗手第八次上场,这次四字合起来是“千年传承”。四人散开后,一队现代服装美女,手里举着巨大的有“阳羡茶”字样的包装盒,载歌载舞上场,唱吴地民歌《请你来品阳羡茶》。唱到结尾时,旗手复到台前,这次分两组站立,悬旗上写的字是“剧终,谢谢”。旗手慢慢向后退去,舞蹈队走向前方向观众鞠躬谢幕。
庙戏看完,大家再次集队,潇瑶美女为我们讲解说:“各位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看完庙戏,想必大家对吴地文化和宜兴茶舍有了进一步了解,我补充一句,宜兴成立建制县的历史很早,是在华元2779年,即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当年,县名就叫阳羡。如果各位记不住华元与公元的对照,记住西元1年就是华元3001年就行了。好,现在我们继续参观。由于年代久远,唐代的茶舍,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宜兴茶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历时三年,圈地三百亩,耗资十多亿元重新建造起来的。主街道虽然是步行,但与人行道之间依然有栏板相隔,人行道外才是建筑。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茶舍栏板不是一般街道为管理交通而设置的隔离栏,而是一道独特风景。因为所谓栏板,实际上是一块块石刻,制作虽新,内容却是旧的。全部是古人关于茶叶茶具茶文化和宜兴茶舍的诗词文献。如果各位近距离细看茶舍建筑,则会有更大的发现,因为茶舍建筑多为石柱木梁斗拱,所用木料均为从各地拆旧移用,最大程度地显示了茶舍古迹的旧味原汁。透过清水漆,可以看到这些木雕构件历经岁月的沧桑。”
听到这里,贵宾们纷纷跑到对面的庙宇去察看,细看之下,才感到真正的震撼,庙宇所用木材,果如潇瑶美女所说,全系旧料。而且格窗雕花,扇扇名流人物,梁檐附件,处处历史故事。用拆建的旧料来复制古建筑是一大创举,许多城市在拆迁老居民区时,是将旧料当垃圾扔了的,十分可惜。
潇瑶美女把我们召回到庙门前,继续讲解说:“各位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看了这些旧料新建筑有何感想呢?我认为对于城市拆迁旧民房时拆到的旧材料来说,这就是最好的保护。好了,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是座什么庙吧。请看庙门上方的庙额,有‘庙祀宗主’四个大字,顾名思义,这就是宗主庙。宗主就是一个民族公认的祖宗,他还应该是传奇的创世神灵。譬如基督教认为,世界和人类都是上帝耶和华创造的,耶和华和他的儿子耶稣便是宗主。现代科技证实,人是由猿猴进化来的,但我们的先民没有这个认识,所以他们认为,人的来历,只能出自神灵。这位神灵,便是我们的宗主。那么谁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宗主呢?众所周知,华夏民族来源于三大集团的大融合。一个是发源于秦岭地区的炎黄集团,一个是发源于山东地区的东夷集团,一个是发源于长江以南的苗蛮集团。苗蛮人认为,太古本无天地,是先有了混沌之蛋,又经历一万八千年的孕育,蛋中诞生了盘古。盘古叛壳而出,开天辟地,最后力尽而死。宜兴太守任昉在他的《述异记》里说:盘古死后,他的头为四岳高山,他的眼睛为太阳和月亮,他的血汗为江河,他的毛发为草木森林。关于盘古的形象,刚才我们在庙戏中也看到了,是蛇,三国时吴人徐整在他的《三五历纪》中说‘盘古之君,龙首蛇身。’蛇在吴地又叫虫或长虫,清代马骕在他的《绎史引》中说:‘盘古死后,身上的小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也就是说,盘古身上的小蛇,变作了人民。所以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南蛮蛇种’,意思就是苗蛮人是蛇的后代。刚才庙戏里巫覡手持钵盂洒水的动作,大家作看见了吧,这叫‘一滴盘古恩泽水,佑我四万八千虫’。这句话后来被佛道两家广为引用,不过‘盘古’两字却被他们省略了。”有人可能会说,中国人不是由女娲创造的吗?天神女娲用泥土按自己的形象捏造泥人,注入灵气后便成了人,但这个说法汉初才见诸应劭《风俗通》等文字记载。这个传说中,女娲用手捏的是上等人,用绳子抽泥浆,滚出的泥丸变成的人是下等人,这种说法明显带有奴隶主欺骗奴隶的愚民宣传性。”
潇瑶美女接着说:“各位明白了吧,这座庙就是祭祀中国人祖先盘古的庙,盘古早先是苗蛮人的宗主,夏代开始成了全民族的宗主。据姜太公《六韬·大明》一文记载,周初有人想更换宗主,召公对文王说‘盘古之宗不可动,动则必凶。’也就是说如果换掉盘古这个宗主,会引起社会动乱。大家请看庙门前有一块石碑,碑上刻了一个空心大字,这个字怎么念呢?你们不知道,我也不知道,郭沫若说,这个字念‘盘古’,读作(mo gu)。也许有人会说,一个汉字不是只能读一个音节吗?据专家考证,那是商周以后的事,早期苗蛮语是有多音节字的。楚国贵族认为自己是盘古的嫡传后裔,便将这个字作了姓,并简化为‘芈’。历史上屈原便本姓芈,屈原先人季连开创了基业,季连曾孙熊绎受封于楚,便另开‘熊’为支姓,后来熊瑕分封屈地,他的子孙便以‘屈’为姓。今天在无锡阖闾城展出的楚国王子鼎上,有‘芈’形多龙装饰件,可以说是‘芈’或‘盘古’的立体形图腾。另外,战国时著作《世本》记载说:‘越为芈姓,与楚同祖’。所以《国语·吴语》中韦昭注说:‘勾践,祝融之后,芈姓也’。这就是说包括吴越楚三国在内的东蛮人,都是盘古传人。好,现在请各位跟我进庙参观。”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