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舍(二)
路边
大家鱼贯而上,我是走在队尾的,就听走在前面,已经登上桥巅的查柏士“ok,ok”地大叫起来,众人也是“哇”的一片惊讶。当我登上桥面放眼看时,也震撼了。整个茶舍就在近山脚下展开,格局古朴,规模宏大,自西向东街村有序。真是深闺藏娇,示人必倾。下桥后是一座牌坊,游客从牌坊下穿过,牌坊上写的对联是:千年穿越步唐街,十径幽胜寻贡茶。横批是:三生有幸。穿过牌坊右侧是一面广场,广场上空是高大的凉棚,四面无墙,南端有一大型舞台。凉棚北面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中心街道,街道北面是一座庙宇。广场与庙宇面积相等,大约宽50米,纵深100米。潇瑶美女在中心街讲解说:“各位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这里就是茶舍了。茶舍重建开放,天天游客爆满。我们推出了网购和团购优惠政策,并且每张游览票只有50元可以重复使用72小时,非常吸引人,这在全国也是首创。另外我们的茶舍宾馆标准间住宿费也只有50元,而且连住三天可以免费领取茶舍门票一张。所以游客都说茶舍是华东精品游,地道白菜价。吃住行都便宜到你不相信。”
有人听到这里便说:“请问潇瑶美女,你说游览票可以使用72小时,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就是游客游完以后,把票低价卖给后来的游客?或者有黄牛专门倒卖用过的票?”潇瑶美女说:“不可能,各位刚才进来的时候是在刷票的同时按了下指印吧,那么如果你们手中票互换一下,出了门就进不来了。设置72小时,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有充分的时间来旅游,来欣赏和领略茶舍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茶舍始建于唐代代宗年间,它集茶叶研究、种植、制作、评品、鉴定和中央政府采购等功能与一身,是世界上第一座国营茶业单位。当年因规模宏大规格至高无上而震倾天下。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茶舍第一区,第一区由盘古庙和盘古广场组成。据常州府志和宜兴县志等古籍记载,唐代代宗初年,常州地区包括宜兴在内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宜兴灾荒还引发了以张度为首的匪乱。这时,李栖筠出任常州知府,他带领军民一面开渠引水灌溉农田,一面深入山区剿匪。寇平了,丰收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安居乐业的百姓也给宜兴南部山区的庙宇带来了香火的兴旺,有位寺庙山僧认为这都是托李栖均大人的福,应该表示一下感谢,于是给李栖筠送了些宜兴山茶。李栖筠尝了感觉很好,便邀集政府同僚社会名士文化学者会品,其中包括随名士来的陆羽。陆羽品尝后认为宜兴山茶芳香甘醇超过其他地方茶,可以推荐给皇上。于是李栖均把宜兴茶送进了朝堂,结果宜兴茶在朝廷大受欢迎,要求年年进贡,李栖均开创了中国茶叶制度性进贡的历史先河。其实宜兴茶早在三国时就驰名江南,那时的芳名叫国山茶,因为宜兴的离墨山被东吴封为国家瑞祥之山。”
潇瑶美女接着说:“宜兴山茶虽多,但比较分散,质量和产量没法保证进贡的需求,于是李栖均决定在宜兴优质山茶产区障山设立人工种植基地,并将障山改称为茗岭。又在茗岭东侧湖洑山设立茶树改良实验场,并将湖洑山改称为唐贡山,唐贡茶场是全世界第一个人工茶场。李栖均又在唐贡山下截留上交中央财政税款,建设了这座茶舍,以进行茶事研究管理和茶叶加工制作。文献记载说茶舍‘役夫两千’,这个两千人,有人说是指茶舍建设工人,有人说是指茶舍制茶工人,不管哪一种说法,在一千两百多年前,有这样规模的举动,无疑是震惊天下了。宜兴茶还催生了《茶经》的问世,陆羽在品尝了障山茶后,即到宜兴君山南面,长住三年对宜兴茶进行实地考察。其前他已考察过巴山、峡川、南京、丹阳、湖州等地,其后又去考察了江西上饶等地,最后终于写成了世界第一部茶文化的旷世奇书《茶经》。陆羽归纳了中国茶叶八大产区,即浙东、浙西、山南、淮南、剑南、岭南、黔中和江西,其中说到浙西品相是‘湖州上常州次之。’湖州指湖州府长兴县,常州指常州府宜兴县,当时都属于浙西路。《重刊宜兴县旧志》说:‘章山有茗岭,以产茗得名。茗岭之足,村名罗岕,地界长兴,岕片之美,陆羽所称圈岭茶是也。’长兴宜兴两县相邻,茗岭南下即是长兴,也就是说当时长兴境内的茶还略好些。后来到明清,宜兴茶才称第一,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说:‘天下茶品,当以阳羡老庙后为第一,武夷次之,他不入格矣。’”
潇瑶美女继续说:“既然长兴茶好些,为什么长兴茶没先成为贡茶,反而是宜兴茶捷足先登了呢?这就是李栖筠的功绩了。有句谚语叫没到京城不知道官小,虽然进献名产是地方官的本分,但真正要把名产送进朝堂,却不是一般官员想做就能做到的。譬如湖州知府说句话,皇上不一定当回事,但李栖筠就不同了。李栖均是河北赞皇人,史书说他少孤好读,天宝七年考中进士,深受后来为宰相的李岘看重。安史之乱时他选率七千精兵护驾有功,被唐肃宗升为殿中侍御史。李岘罢相后李栖筠遭奸相元载嫉妒,外放远离京都的常州。所以李栖均属于中央下放干部,宜兴茶是靠了他在朝堂的影响才打入宫廷的。讲解到此暂告一段落,现在先请各位在盘古戏棚观看一场庙戏,庙戏一天只有三场,即上午、下午和晚上,错过了是非常可惜哦。好,看完后我们继续参观游览。”
这时,庙宇里走出两队古装人物来,一队走向舞台前的乐池,另一队走到舞台背墙后面。乐池里响起了音乐,庙戏开始了。我们一起坐到凉棚里像剧院一样的排椅上。在古朴的编钟击打声中,只见舞台背墙中间有一门,走出四个人来,每人手举一杆,杆上挑挂悬旗,悬旗立起来及地,高约四米,宽约两米,四人到台前横向排列,四旗上各有一大字,合起来便是“开天创世”。
一会儿,四人双双从两边散开,旗后台中心出现一圈围成圆形的演员,脸朝内侧背对观众,随着圆圈缓缓旋转,中间升起一个巨大的蛋。蛋慢慢展开,蛋中一男子头戴蛇帽,股摆蛇尾,先是躬身在蛋底,慢慢立起,最后叉腿举臂舞蹈,一手持斧,一手握凿,作斧辟凿击状。此时蛋完全展开如莲花,突然一阵急促鼓响,声如雷电,男子和莲花倏忽不见。演员每人手执一板,宽约五十公分,长约半米到一米五不等。圆圈阵变为一字长蛇阵,板面朝向观众,待演员持板全部合拢时,我们看到的是一条巨大的蛇。有蛇头有蛇尾。蛇身移动又成圆圈,头尾相连。一会儿蛇阵消失,演员手板不见,却散开站满全台载歌载舞,唱吴地创世歌。再细看演员,个个如前蛋中人,头戴蛇帽,股摆蛇尾。音乐声中,慢慢退场。
前旗手又上场,依然是挑挂悬旗,这次合起来的四个字是“万蛮朝宗“。四人从两边散开,这次台中央出现的是一条层层向上盘着的蛇,蛇头高高昂起。侧面有一小案,案上站着一人,头上戴着一顶帽子,帽子上写着一个大大的“覡”字,我知道这便是历史记载中的巫覡,相当于西方的祭司。众演员陆续登场,个个作原始先民打扮,前胸和后背及手臂处均有鱼鸟等动物图案文身。大家围着蛇散开,在巫覡的作法指挥下,踏着商周古典音乐节奏,一会儿顶礼膜拜,一会儿载歌载舞。巫覡则一手持葫芦瓢,一手在葫芦瓢里沾了水,向众人洒去,口中念念有词。最后男女成双成对,唱吴地情歌,并舞蹈谢场。
旗手第三次上场,这次合起来的四字是“吴越争霸”。四人散开后,场上出现两队春秋战国服装士兵,一队队旗写着“吴”字,一队队旗写着“越”字,双方攻防对垒,走阵翻花,杀声震天,呐喊累累,并唱吴越争锋歌。一会儿先是“吴”字旗不见了,出现了“越”字旗。又一会儿“越”字旗不见了,出现了“楚”字旗,最后厮杀双方在”秦”字旗下绕场一圈退下。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