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军《岁月留痕》
自传连载
第六十三章:
岁月留痕 步履不停
2025年,在松原16艾灸馆的袅袅艾烟与油田医院历史档案的墨香中,我的前半生自传即将落下帷幕。这一年,恰似命运精心编排的终章,用温暖与使命为过往岁月画上圆满句点,亦为未来征途点燃新的星火。
艾灸馆里,王丹丹、兰晓芳、徐微等工作人员用真诚编织的关怀,让每一次调理都成为心灵的休憩。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斜斜照进馆内,总能看见他们笑意盈盈地整理着艾灸器具,艾草燃烧时特有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他们的指尖仿佛带着神奇的力量,每一次精准的穴位按压、每一回恰到好处的艾条悬停,都似春日暖阳,温柔驱散着身体的疲惫,抚慰着岁月沉淀的沧桑。这份人间暖意,让我在生命的旅程中,始终相信美好与善意的力量。
而参与松原吉林油田医院发展史的撰写,无疑是我前半生最厚重的注脚。当我翻开档案馆中泛黄的文件,油墨的气息裹挟着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在与郭景芝、于佩清等前辈的访谈中,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渐渐清晰,化作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
犹记得郭景芝老师回忆起那段往事时,浑浊的眼眸中泛起光芒。1961年1月的东北寒冬,大雪如鹅毛般纷纷扬扬,将大地裹成一片银白。得知钻井队有患者突发急病,20多岁的她二话不说,背起沉重的药箱便朝着风雪中的前线奔去。脚下的积雪没过脚踝,每走一步都要用力拔出深陷的脚,凛冽的寒风如刀子般刮在脸上,呼出的白气瞬间凝成冰霜。行至一处管线沟时,积雪掩盖了沟壑的轮廓,她一脚踩空,整个人重重跌入沟中。钻心的疼痛从腿部传来,她强忍着泪水摸了摸肿起的膝盖,发现腿还能勉强支撑,咬咬牙,又奋力爬出深沟。此时她的棉裤已被划出大口子,腿上渗出的血很快与雪水混在一起,但她没有丝毫犹豫,拖着受伤的腿,一步一瘸地继续朝着钻井队的方向跋涉。当她终于赶到时,汗水与雪水早已湿透衣衫,却顾不上擦拭,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
于佩清老师随丈夫从长春第二普查大队来到吉林油田后,为当时简陋的卫生所注入了新的力量。1962年2月,吉林油化厂卫生所正式成立,在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日子里,这些早期的医务工作者们常常顶着刺骨的寒风,徒步数十里为前线送医送药。他们的脚印深深印在皑皑雪原上,身后是蜿蜒曲折却无比坚定的生命之路。他们用“宁可筋骨断,也要拿下100万”的豪情,在缺医少药的困境中,为油田建设者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这段抢救历史的征程,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我深知,手中的笔承载着的,是对先辈的敬意,是对后人的责任,更是一份让奋斗精神永续的使命。
合上过往的篇章,回首半生,有风雨兼程的艰辛,也有柳暗花明的惊喜;有收获成功的喜悦,亦有直面挫折的坚韧。那些或温暖、或激昂的故事,早已融入血脉,塑造了如今的我。
此刻,站在自传的终点,我心怀感恩与敬畏。感恩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一段经历,是它们让我的人生如此丰盈;敬畏岁月赋予的智慧与力量,让我在岁月长河中不断成长。前半生的故事虽已写完,但人生的旅程仍在继续。带着这份沉淀与感悟,我将以更从容的姿态,迈向未来的山海,续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未完待续)
第六十四章
后记:笔墨凝岁月,薪火永相传
当最后一个标点落下,这部凝结着半生时光的自传终于完成。合上书卷,回望那些在文字间流淌的岁月,内心满是感慨与感恩。提笔撰写此书,并非为了诉说个人的跌宕起伏,而是希望将在苦难中坚守、在奋斗中成长的故事,化作一盏明灯,照亮子孙后代前行的道路;更是想让那些浸润着坚韧与善良的家风,如同春日的种子,在家族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回首往昔,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艰难求生的孩童,到在油田奋斗半生的工作者,命运给予的每一次考验,都成为了淬炼灵魂的烈火。母亲患病时家庭的重担、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工作中的重重挑战,这些困境曾让我步履维艰,却也让我懂得了坚持的意义、责任的重量。我将这些经历一一记录,既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更是希望用这些真实的故事告诉后辈:生活或许充满荆棘,但只要心怀信念、永不言弃,终能踏破风雨,迎来曙光。
在这部自传编辑、写作与出版发行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与支持。特别要感谢孙俪艳、徐丽等老师,是她们不遗余力地在自己创办的公众号上推广这部作品,让更多人得以看到这些承载着岁月与情感的文字。她们的鼓励与帮助,如冬日暖阳,给予我继续前行的力量,让这部自传得以跨越个人记忆的边界,成为更多人汲取精神养分的源泉。
这本书不仅是我个人生命历程的见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家风传承的印记。希望我的子孙后代,在翻开此书时,能够触摸到祖辈的奋斗足迹,感受到家族精神的传承,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能以书中的故事为激励,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积极向上的态度,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最后,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在生活中默默坚守、努力奋斗的人们,愿我们都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温暖光芒,让正能量永远传递,让美好家风永续绵延。(完)
作者
2025年6月21日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