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山古南街
陈宝明
蜀山原名独山,位于宜兴市丁蜀镇东郊,是一座独立的小山。宋熙宁年间(1068—1077),大文豪苏轼来宜兴游历,见一山兀立,风景秀丽,问其名,言为“独山”。乃赞誉曰:“此山似蜀”,遂作“菩萨蛮”词:“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后人为纪念苏东坡,遂改“独山”为“蜀山”。
清光绪七年(1881),蜀山脚下的“蜀山大桥”更建,宜兴乡贤、时任顺天府尹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周家楣特地题写了两副桥联。南联为“不霁何虹,天倩娲皇来补石;此山似蜀,人思坡老为题桥”;北联为“宣歙溯来源,两岸静涵荆水绿;浙湖通要道,一弓长抱蜀山青”。
蜀山以蜀山大桥为中心,分出南街、北街、西街、北厂街4条街道。其中有一条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群,称作“蜀山古南街”。它东接东坡书院,西濒蠡河,北通蜀山大桥与古北街相接,长约1千米,宽2.4~3.4米,地面均以长1.4米的整块花岗石铺砌。此街旧时称为“蜀山旧街”,是明清时期宜兴陶瓷的主要集散商埠,有“商贾贸易廛市,山村宛然都会”之称。六七十家商号鳞次栉比,店铺林立,除经营各类日杂用品的商铺外,还有茶馆、中药铺、南货店等等,一应俱全。但最多的是经营和制作紫砂壶的作坊。抗战期间,统治宜兴地区的伪和平军团长史耀民的驻部就设在蜀山古南街的潘家,由于史部设在南街,这条旧街一度就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96年11月,蜀山古南街被宜兴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当地政府又重新整合出新,与旅游融合,仿佛在吸收着蜀山和蠡河水的灵气。随时都在散发着历史文化的蕴气,弥漫在城市的上空,较完整地诠释着宜兴陶瓷紫砂古韵的风貌。走在古街上,古朴典雅的江南水乡风情返朴归真,呼吸着“紫玉金砂”独有气息,依稀穿越了时空,回到了旧时的情景,感受昔日的紫砂辉煌。
我曾多次独自或陪客人去蜀山古南街,不管是和煦的阳光或是细雨的午后,随意地走在路上,随目光所及的小巷,感觉与城市的喧闹相隔绝,富有一份浓郁的江南韵味。黑砖灰瓦幽深的老街蕴藏着悠然和淡泊,斑驳的墙壁隐约透出千百年历史的沧桑,精致的雕花门窗显露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手艺,那些褪了色的暗褐色的油漆更显得年代的久远,两层楼的砖木结构,两边房屋下层沿街门面几乎还是旧时的木栅,后进低矮的阁楼翘角飞檐,由缸、坛、瓮以及陶罐碎片垒成围墙而形成的天井庭院,彰显出陶都人家的陶式生活。墙面上攀生出的藤萝蔓草,随风摇曳,神采灵动。天井庭院内总有几枝树枝和藤蔓或越过围墙、或沿着屋檐攀援至邻家。好鸟者把鸟笼挂在枝丫上,啼啭的鸟鸣与来访者的嬉笑此起彼伏,跟屋子里打泥条和拍茶壶身筒的“啪啪”声、杯壶轻碰的“咚咚”声以及宜兴话的乡音汇成亲切、优雅、和谐的交响合奏。时不时的与几位正在宅院里制作茶壶的师傅闲谈几句,他们或许会与你讲一些传说、紫砂艺人当年的故事,或者指点一下附近几幢大师老宅的历史,那些古巷民宅似乎也鲜活起来了。
再往曲曲折折的南街深处走,感觉安静中更显典雅而古朴,含蓄而内敛,依然还有一些最简单、最粗陋的作坊,制造着独步天下的紫砂壶。街后有闻名遐迩的蠡河水汩汩流淌了千年,流淌着蜀山的诗意,默默见证着“紫玉金砂”的前世今生。
胡同里的透明陈列柜摆放着琳琅满目的紫砂壶。有传统的掇球、石瓢、供春、提壁、鱼化龙、井栏、报春,也有现代的仿古如意、洋桶、竹段、秦权、扁腹等,色泽有紫红、紫棕、紫褐、深紫、大红、橙红、暗红色等,每只壶都凝结着制壶人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独一无二的艺术神韵,折射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制作的独特魅力。前行几步,可见民宅上匾额的铭文载明,一代制壶巨匠朱可心、裴石民、任淦庭、顾景舟等陶艺界知名人物诞生于斯、成长于斯,还有制壶大师毛国强、季益顺、顾绍培、曹婉芬、徐秀棠、徐汉棠等寓居于此。当时可谓门庭若市,风光无限,很多紫砂大师曾经在这里度过他们的岁月年华,在这儿积累过他们最初对紫砂制作工艺的热爱与执着,对中国紫砂文化的迷恋与陶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蜀山古南街保存了明清以来紫砂陶业制作、销售、运输的整体产业链和物质空间形态,成为宜兴陶瓷紫砂的主要集散商埠,不仅是明中晚期至20世纪60年代紫砂的生产和销售中心,也是紫砂艺人的集中居住地,是宜兴紫砂文化的发祥地。紫砂之根,紫砂之源,是数万制陶工匠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更是紫砂艺术大师的摇篮。这里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享誉中外的紫砂壶,更是由金、木、水、火、土所揉合成的一种质朴澹泊的紫砂工匠精神。
在这些窄巷深宅的院落之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当代紫砂大师顾景舟。他抱着“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心态,达到了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精神境界。顾景舟技艺精湛,被公认为当今“壶艺泰斗”,是近代紫砂壶集大成者,他于1996年6月3日病逝。2010年5月16日,他制作的《相明石瓢壶》拍得1232万人民币,由此而产生了一句名言称之为“寸陶寸金”。
紫砂是陶瓷器中的“五朵金花”之一,是从实用器皿中衍生出来的陶瓷门类,在各陶瓷门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陶中瑰宝。她以素面素心、浑厚大气、朴实无华的特性,和独特的材质而有别于其它陶瓷,形成其特有的艺术特质和一种陶瓷文化。如今,天下独一无二的紫砂文化远播海内外。其精湛的工艺技术在继承和发展中更趋于完美,已成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乃是实至名归。
蜀山古南街每一条石板,每一个角落,每一寸轮廓,每一幢老宅都是一段历史的神话传奇,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条古街,更是研究认识紫砂工艺技术及其文化的重要历史场所,一座城市记忆的缩影,中国陶都一张闪亮名片。
生活在宜兴鼎蜀镇的我,自然会在空余时间忍不住常去,走进紫砂作坊看看紫砂工艺制作流程,或是静静的在这片土地上待上一会,从紫砂作坊的背后去体会和挖掘曾经发生的故事,会感到无尽的温暖与惬意。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