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发长安,暮至甘州
奔赴一场友谊之约
文图/杨光善
夏日的西安,美丽又温暖,受好友盛情邀约,我踏上了西行的列车,此番归程的目的地是金张掖。这座承载着我六年多青春印记的第二故乡,如磁石般牵引着游子的心。窗外的风景更迭成时光的长卷,秦岭山脉的青黛渐次隐退,渭水化作蜿蜒银带,继而铺展为河西走廊的苍茫戈壁,八百里秦川的葱郁被祁连山巅终年不化的积雪取代,恰似翻阅一本泛黄的相册,每一帧画面都镌刻着往昔故事。
列车缓缓驶入张掖西站,裹挟着祁连雪水清冽与沙枣花香的风扑面而来。出站口停车场,挚友五子早已翘首以盼,寒暄间,往昔情谊如潮水般漫溢。这座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城市,以其包容与厚重,接纳了无数的异乡他客。犹记初到张掖的夜晚,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小饭驱散了陌生带来的不安,加班后的深夜,夜市里滋滋作响的炒拔拉与沁凉的自制米酒,抚慰着疲惫的身心,张掖的烟火滋味,早已融入血脉,成为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情感密码。
下车后已到了饭点,我们驱车来到挚友邵总的会所,推门便见红色火锅里牛油翻滚,醇厚香气裹挟着花椒与八角的辛香扑面而来。邵总亲自在厨房里准备着各种食材。推杯换盏间,火锅咕嘟声与谈笑声交织,邵总说起当年在一起的趣事,说起张掖新的变化,言语间满是热忱。这一顿火锅,涮煮的不只是鲜嫩食材,更是跨越岁月的真挚情谊,在氤氲热气里,我深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独有的温度——不仅是火锅滚烫的热辣,更是友人以诚相待的炽热情谊。
忆张掖,我曾在这座城市的街巷匆匆奔走,也曾在湿地公园的夕阳下驻足沉思,曾为工作上的人和事彻夜难眠,亦在马蹄寺石窟前感悟历史的深邃,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我在这里的点点滴滴。
暮色四合,万家灯火次第点亮,将这座深爱的城市染成温暖的星河。从长安到甘州,高铁缩短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游子与故土之间的心灵羁绊。金张掖,早已超越地图上的坐标意义,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原乡,它是我青春的注脚,奋斗的见证,更是永远的心灵归处。今夜,我将再次沉浸于这片熟悉的夜色,在温柔月光下,续写与这座城市未完的情缘。
第二故乡——金张掖
杨光善
丝路明珠岁月悠,祁连雪映碧川流
丹霞织锦惊尘世,古寺鸣钟忆旧昔
曾寄此心安乡土,常思往事念张掖
今朝若问情何许,半卷乡愁入眼眸
杨光善,甘肃武威市人,1990年3月入伍,上校军衔,长期在西北军营工作,精于军队战备、训练和管理,尤其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有深入的研究,多次在军地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反映军队生活和一些研究性文章,退役后定居西安。
(2025年6月19日晚写于张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