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竹尖长廊”
陈宝明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郑板桥《竹石》中以破岩中竹子坚韧形象,寄托了人在逆境中坚守信念的品格。
竹子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宜兴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竹林生态区之一,竹子不但以浓郁的山村气息、旖旎的翠竹风光、洁净的清新空气闻名遐迩,而且还有不少竹子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其中“竹尖长廊”就是国家4A级景区宜兴陶祖圣境的绮丽景观,也是中外游客到了宜兴必去的地方。
我们是在一个明媚的午后踏上“竹尖长廊”的旅途。天气晴朗,艳阳高照,驱车快速驶往张灵慕的景观大道,宽敞平坦,洁净明亮,沿途洒满了金色的阳光。进入宜兴阳羡深氧公园境内,绿海深邃,苍茫辽阔,草长莺飞,一棵棵高大的香樟树像一把把雨伞比肩伫立路的两边,给黑绸一样的路面遮上了浓荫。车继续向前行驶,到了荣膺“国家级生态村”的宜兴竹海村。山乡的农村,明快靓丽,欣欣向荣,一栋栋新建的民宅楼房如别墅林立,有的在山腰,有的在山脚,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疑入画卷。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不久就到了“竹尖长廊”,门楼材料全部用竹子建成,横批上“竹尖长廊”4个大字,简单明了、朴素大方。长廊总长约400米,翠竹面积达6万亩,分木板、竹杆和玻璃3类栈道,最高处达15米。绿色的海洋送来了微风,悠悠地给我们一些凉意,使我们感到惬意和舒畅。
首先登上了33个台阶,行走在防腐木板栈道上。四周翠竹葱郁,一望无际,四季常绿,绝美的风光让人心旷神怡。宜兴素以“竹的海洋”闻名于世,竹林面积达18万4千多亩。俗话说,“清明出笋,谷雨长竹”。一夜春雨沙沙落,万棵嫩笋破土出。竹笋破土后,生长速度极快。长到旺盛期,一昼夜可长高1米多。宜兴有个故典,一天夜里,有一位山农徒步穿越竹林间,困倦不堪,将随身所带的包袱放在身旁笋尖上,背靠竹子,进入梦乡,梦中但闻“喳喳”之声不绝于耳,醒后发现身边包袱不见了,急得正要呼喊,抬头一看,包袱被一棵又高又大的笋尖挑到了空中,原来那“喳喳”声就是竹笋拔节时所发出的响声。这则故典虽夸张了些,却很形象。唐代诗人李贺曾咏道:“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形容竹笋长得很快,一夜间能窜千尺。
竹林深处,阳光透过浓密的竹叶,静静地洒落在高高的竹杆上,折射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时阴时亮,现出点点的光斑。不知不觉中,我们步入崎岖而幽深的竹竿栈道。栈道宽仅1.2米,两边有扶栏和休闲设施,高低错落,迂回曲折,所有地段只容一人行走。10多分钟后,我们登上了透明和干净的玻璃栈道。玻璃栈道由二层钢化玻璃铺设,是“竹尖长廊”的巅峰。此刻,蓝天和白云的倒影铺满了整条玻璃栈道,我们在对脚下的透明战战兢兢,却更乐享于踏竹尖而行似梦似幻的快感。空气湿润,翠绿如茵,竹尖则悬浮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尤其是雨后的竹尖长廊,一尘不染,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一幅幅舞动着的中国画,一片片世外桃源的景象。竹在眼中,人在竹上,仿佛行走于九霄,心悬空中,刺激而震撼,身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地。
人们高兴而亢奋,雀跃而不敢跳起,于是对着竹尖的远方发出呼唤:“竹海呀——,我们来啦!”那声响在蓝天飘荡,在竹海摇曳中回响,宛如高山流水,汨汨云端。
站在翠竹尖端的眺望台上,放眼望去,群山连绵起伏,万顷毛竹随风起舞,潇洒飘逸,一览无余。回眸处,对面的金塘山腰薄薄的烟云,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缭绕,聚多演少,由淡变浓,宛如仙女在空中云雾袅袅,翩翩起舞,婀娜身姿,透露出神秘美丽。由此使我们慢慢品味到格外清净优雅,也慢慢的脱去了我们的浮躁,静聆微风摇曳,细闻空山鸟语,相机“咔嚓”一声,留下了永远难忘的瞬间。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