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人共骄话蛟桥
路边
水乡宜兴,河不胜数,自然也桥不胜数。在这不胜数的桥中,有一桥,却是宜兴人共同的骄傲,这就是蛟桥。宜兴是个出人才的地方,三斗六升芝麻绿豆之数的人才出去,不管是五湖四海,还是漂洋他洲,父母总会在蛟桥边送别说“记住你是周处之乡出去的,德伴天下宽。”月是故乡明,桥是邑里亲,蛟桥便永恒地刻在了游子心中。
宜兴古称阳羡,有东西两氿,举世别出,一条蠡溪河贯穿而过,南面是雾润春山绿,北面是阳羡田蚕盛。西蠡溪张接宣歙之泽,东蠡溪鱼连太湖之肥。因一路荆柳如画,两溪合称荆溪。在两氿之间的荆溪河两岸,因处于东西南北交流要冲,宜兴的先民很早便集聚成村,秦汉时终于成为县城所在。成了县城的荆溪河这一段两岸交通靠船渡极不方便,于是桥便应运而生。
最早的桥是木桥,由阳羡县令袁玘主持建于汉代兴平年间,距今约1800年。因河道宽阔,桥长达七十二丈,故名长桥,两氿之间的这一段荆溪也就被叫作了长桥河。又因长桥河雨季水流湍急,为防桥架不胜冲击而建了桥墩,桥墩每隔五丈一个,共十三个,所以把桥面抬到了二丈七尺之高。这样中高边低一桥飞架如长虹般雄伟壮丽,天下罕见,不仅便利了交通,还大大拉升了古城阳羡的知名度。
后来周处斩蛟从长桥下水,长桥与长桥河又被人们称为蛟桥与蛟桥河。周处将军本为官二代,少时有些纨绔之气,有些恶作剧,后来改过自新为民斩蛟除害并著书立说,最后捐躯于保家卫国战场,神话般地创造了舍生取义忠勇奋发的宜兴地方精神,成为阳羡第一人物。蛟桥多次因年久损坏重建,北宋元丰四年终于在县令褚理手里移木为石。三年后闻名天下的大文豪苏东坡重游他的第二故乡宜兴,应地方名士之邀为蛟桥题写了”晋周孝侯斩蛟之桥”八个大字,后人更是在桥侧留联云:“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妙墨尚留苏学士,行人安稳布帆无恙神威犹仰晋将军。”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我学龄前常独自在蛟桥滚爬玩耍,感觉登临桥顶能把全城屋宇一览尽收,因为那时城里现代大楼极少。再看南北大街,只见黑压压人头攒动不见路面,桥两侧的靠背式拦石也是坐满了做生意的小贩。登桥赏景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好,远眺铜峰叠翠俯看西氿碧波,古人妙语佳句一箩筐。特别是中秋,月明如镜映蛟河,桨声灯影共婵娟,身临其境,必然心旷神怡。明代著名书法家,宜兴籍山东兖州道台蒋如奇的句子是“平分天堑倚长虹,不暗灯悬照耀中;一曲声寒清影堕,万家烟絮夜光融。”
蛟桥的另一侧桥联是:平步青云对南郭铜峰千秋巩固,重看明月印东流氿水万派朝宗。蛟桥还是吉祥桥,从蛟桥下远航的学子果然就平步青云。四状元五榜眼十宰相成为天下美谈,三百八十五名进士更彰显了荆溪河两岸的耕读风雅。科举终结以后,蛟桥上走出去的各类宜兴人才一心一意振兴中华万派朝宗报效祖国,仅两院院士就有二十七位,这在全国县级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再是二十多位将军、一百多位大学校长、上万名教授等等不胜细述。更牛的是沙祖康,直接坐上了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交椅,不愧是荆溪河抚育的,不愧是蛟桥上踏过的,宜兴人说起来,脸面生辉。
今天的东西氿滨,树起了氿滨新城,今天的铜峰山顶,建起了蓄能电站。高速高铁两条神龙在飞舞,宜兴的发展插上了机遇的翅膀。今天的蛟桥,开启了新时代的新记忆,它在骄傲着我们的骄傲。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