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山古邑.长清》之六:孝堂石祠汉画像
孝堂石祠汉画像
李良森
孝堂山汉石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上建筑房室。始建于公元121 年,算来已有 1900 多年的历史了。孝堂山,古称“巫山”。《左传襄公十八年》载:“齐候登巫山以望晋师”,即此山。其实,孝堂”应为“享堂”,原意指墓葬地上的祭祀之堂。《水经注.济水》称:"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到了北齐武平元年(公元570年)齐州刺使胡长仁在石室外壁刻了一篇《感孝颂》附会此石祠为晋代孝子郭巨的墓祠,更是以讹传讹,直到如今仍有人称此石祠的主人为郭巨。孝堂山与孝里铺(即今孝里镇)也因此而得名。
坊间百姓对郭巨为石祠主人甚感兴趣,大多源于那个流传甚广的“郭巨埋儿”传说故事,并且千年来用以感化和劝教后辈儿郎,实则这种极不人道的杀害婴儿行为,早为历代学者批判。明代大儒方孝孺在其《逊志斋集》卷四《郭巨》一文批评:“夫孝所以事亲也,苟不以礼,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俾其亲以口体之养,杀无辜之幼子乎!(郭)巨陷亲子不义,罪莫大而谓之孝,则天理几于混矣。”光绪乙卯(1879年)肃州胡文炳所作《二百四十孝图》的说明中则明确指出:“坊间所刻(二十四孝图)矣。然其中郭巨埋儿一事,揆之天理人情,殊不可训。”所以,这位清末人士虽然把孝子的数目扩大了10倍——240位,但对于郭巨却声明“凡矫枉过正,刻意求名者,概从割爱”,毅然将他删去。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里说:“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反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当代学者徐北文先生说:“我曾对友人谈及孝堂山石祠与郭巨无干,这位仁兄居然惋惜本地古迹不能与孝子郭巨拉关系,反而很遗憾。这类糊涂人还真有,例如‘二十四孝’如今就有不加批判地大加宣传,对于古代糟粕迷信眷恋,其头脑竟然连一千多年前的韩愈都不如。六百年前的朱元璋尚且看到杀子孝亲的事而大怒,当代的我们反而津津有味地宣传这类不人道的骗人图利的卧冰割股、投炉埋儿的谴异人为,岂不有愧!”
既如此,我们的孝堂山石祠岂不星光黯淡了吗?其实,大不然!孝堂山石祠之所以名扬海内外,绝非因了那位无能之辈“孝子”郭巨,而是因了它那构图优美、技法娴熟的石刻画像。鲁迅先生就是在大加鞭挞“郭巨埋儿”的同时,托人求讨孝堂山汉石祠画像的拓片么?国务院将此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不就是因了这石祠及其丰富多彩的汉画像么?重“郭巨”而轻“画像”原本就是无知可笑的本末倒置!而且,孝堂山石祠及其画像留存至今日,成为研究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及美术史和建筑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它的主人倒底是谁便变得无足轻重了。
于是,不才老者试图用门外话略说孝堂山石祠汉画像:
孝堂山石祠全由青石板构筑而成,平面呈长方形面向南。东西面宽二间,长3.805米,南北进深一间宽208米悬山式尾顶结构。室内地面用石板铺设,前半部分较低,后半部分为一高起的平台。正面中间立一根断面为八角形的石柱,柱下有石础,顶部有硕大的坐斗。坐斗之上与后墙用一整块三角形梁托起屋顶。石室从外面看为二间,内部则连成一整间。两侧山墙及后墙均为厚20厘米的石板起筑。屋顶呈两面坡形,由两大块石板搭成,且真实地雕刻出了屋脊、瓦陇、沟头及檐下椽枋等建筑构件,形象通真,与其它画像石中所见建筑形式相同。据说这两块屋顶的总重量就达2万多公斤。另外,在多处建筑构件上还刻有一些装饰的花纹,如瓦当上刻有几何形的厥草纹,八角柱上刻有垂帐纹,坐斗与山墙上刻有连续的菱形纹等。使古朴的石祠从外表看,凭添了几分美感。
室内除屋顶外,在两面山墙及后墙上,布满了雕刻精美、内容丰富的画像,大体可分为四大部分。现在就让我们来分别看看这些画像到底记录了些什么?
1、北壁画像,即后墙上的画像,画面构图可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是一个诸侯王出行所组成的巨大长列画像。自西向东共刻有马车4乘、马30骑。走在前面的2骑为前导,跟在其后的是各驾二马的两乘车,车上各坐3人,这两乘车后是紧随的两行骏马,每行6骑。其中上层行列中,前3人看不出身负何物,第四人身背箭服,第五人在吹排箫,第六人在击花鼓;下层行列中,前4人约身负箭筋,第五人吹排箫,第六人吹笙。再后为荷戈卫士2人马10骑。十骑之后为一巨大的乐车,车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有四人,双双对坐,正在吹奏排箫等乐器;上层正中竖一大鼓,两人挥舞鼓捶作击鼓状。车上的伞盖较大,前后有下垂的龙首作装饰,极其豪华气派。乐车之后又随2骑,紧结着就是出行队伍中的主车。比车驷马驾引,车舆与车盖均装饰华丽,车内端坐一人,车旁有题名曰“大王车”。此车后又有4骑随侍。
下层是石祠画像的中心内容,以三座殿阁组成画面的主体,殿为二层,两侧各有阙门和小亭阁。整个房屋建筑的细部刻画精。殿阁之中为王侯受礼的场面。东殿下层正中悬挂一弩,一人面而坐,身后有侍从5人执笏而立,前面有一人正行跪拜礼,其复有8人执笏行鞠躬礼。上层平座中有9人,8人分两排对座,1人正手持一物作跪送状。中殿下层也有一主人正端座于中,受礼状,身后有4侍从,前有致敬者7人。上层有8人对座。西内的下层与东殿相同,惟二层内有7人,其中1人独坐。另外,这座高大的殿阁建筑物之上或其旁,装饰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动,趣味盎然。鸭、鸟、猴、颧、鸽、鹤等,或站在屋顶,或飞翔于空中。
2、东壁画像,从内容看可为上中下三区
上层东山墙的三角部分,主要刻了一组以传说中的伏羲为中心的神话故事,内容繁杂,人物草木、禽兽众多。中层为一组南北相对应的出行车马行列。南侧上下两行各5人,前2人拱手相迎后4人持戈,再后4人持笏。在最前一人旁题有“相”字,此图可理解以相为首的队列,正在迎接出行归来的车马队伍。北侧为一巨大的行进队伍,前2人持弓作致礼状,其后4人乘马,2人持弓,再后为2人乘骆驼。下列前为三人乘一大象,后为持戈步行者2人,骑马者2人;再后为招车2乘,一马拉驾,车内各坐2人,其中1人为驾驭者。
下层画像据内容可分成三部分。一组是庖厨场面,上有一部分人正忙于宰杀鸡、鸭、牛、鱼及狗,另一部分则进行生火、蒸煮活动。显然,正在为一场盛大的宴会做准备。第二组画面是一幅热围非凡的百戏场面,主要有立竿、举重、击鼓、弄丸、倒立等杂技活动。第三组似为一幅与狩猎有关的画面。
3、西壁画像,也可分为上中下三区
上区又可分为三层。上层以人首蛇身的女娲为中心,周围绕以一些神话、仙界人物,与东壁上层之伏羲形成左右对称之布局。中层正中刻有胸部有空洞的贯胸2人,另有4人将此2人以木棍穿胸,抬着作行走状。这是根据《山海经》中的“贯胸国”人的记述刻成的。下层正中有一位端坐的妇人,应即神话故事中的“西王母”。其旁有“玉兔捣药”及牛头虎身等传说中的神兽。
中层上部先刻出二人出行的队伍,前面有4人持戈作前导,其后跟随骑从9人,再后为车2乘,车内各有2人,最后为2骑殿后。在此队列之下有一行整齐排列的人物,可分成三组。正中一组为2个贵族相遇致礼的场面;北端一组为5个头戴高冠正立的人物,其旁有十余人;南端一组有2人相对而坐,好像正在饮酒。
下层一区,根据其场面可命名为“胡汉战争”图。南端为汉方,有一座二层楼阁,应属临时军帐之类,下层正中有一位身穿宽袍大袖的贵族席地而坐,后有随侍2人,前面正有2人向这位官员禀报战况,门外另有2人在等候。外面空地上有一人跪坐,其旁有题字曰“胡王”。胡王的前面跪着双手被反捆的3名俘虏。空地上还竖着一个兵器架,架上除插有斧钺等兵器外,还悬挂着2颗人头。北端为胡方,也有一军帐,内端坐一人,应是首领,后面站着3人,各持弓,前面也有一人正跪下报告情况。胡方的人均戴着尖尖的帽子,身着带点的服装,与汉军形成了区别。在双方之间刻出平原与山岭,其间有步兵与骑兵对阵,显然为一场正在激烈厮杀的战斗画面。从图上可以看出,有的人仰马翻,有的身首异处,有的拉弓射箭,有的持戈追杀,整个场面生动形像,反映了汉代中原人与北方的匈奴人的战争故事。从画面看,显然是汉军取得了胜利。
在胡汉战争图的下面,为一组狩猎围捕图。画面中山岭纵横,各种飞禽走兽出没其间,狩猎者有用弓箭射的,也有用网捕的,十分生动有趣。
4、三角梁上的画像,可分为东壁、西壁和下缘三个部分
东壁画像正中以升鼎故事为题材,旁边刻有桥梁,许多人正用力从河中往上捞鼎。据考证,这是一幅“泗水捞鼎”的故事。据说,此鼎为神鼎,只要将食物放进去,不用烧火便自熟,不用放任何佐料味道也非常鲜美。但也有人认为,此鼎虽为神鼎,但不是“泗水捞鼎”的故事,而是《南越书》中所记载的尉陀鼎,因为在河的两岸,飞翔着许多神鸟。
西壁上也是以桥梁与水面为题材,桥似描绘的一幅战斗场面,桥上有许多人,从桥的两端向桥中涌进,正有一马车从桥上往河中坠落,不知什么故事。桥下却有人悠闲地泛舟捕鱼。桥墩及水面周围也环绕许多飞禽鸟兽。
三角梁的下缘,主要刻画了一些日月星辰。一端刻一日,日中刻一鸟,此即赤乌;一端刻一月,内中刻有蟾蜍和玉兔。另外,还刻有北斗七星和织女星等星座。画面虽小,但正位于室内的正顶部,显然是代表天空的意思了。
总之,孝堂山石祠画像的内容繁杂、涉猎广泛,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古代人的行为与生活;画像的布局饱满合理、构图准确、线条流畅;雕刻多为平地阴线刻法,也有小部分采用凹入平面刻法,风格劲利、细腻传神,在汉像中独具特色。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艺术乃至民风民俗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为美术中与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蓝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多次拨款,责成文物部门对其进行维修与保护。为免受日晒雨淋的侵袭,修建了罩室,新辟东西两个跨院,建起景点围墙,载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设立了专门研究保护机构。一个集学术研究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孝堂山文物风景区,正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外游客及专家、学人面前。
门外汉穷尽智力、绞尽脑汁怕也还是词不达意,所以,无论汉画学者、美术达人还是古建专家如果想一探究竟,还是亲赴现场一睹孝堂石祠汉画像真容为妙。当然,抛开郭巨埋儿传说真伪,来号称“孝义之乡”的孝里感受一下淳朴浑厚的乡风民俗,品尝一下名扬四乡的“孝里米粉”也绝对让您感到不虚此行!
作者简介:
李良森,网名义和庄主。1946年生,1962年初中毕业回乡务农。1979年起有剧本参加县、市汇演,1980年陆续有散文、小说在省市报刊发表,时有小奖。1985年签约长清县文化馆合同创作员,1988年正式调入。1993年评聘文创二级,1996、1998年先后任县(区)文联、政协副主席,进入公务员系列同时失去职称评聘资格,所幸始终没有放弃文学创作,尤其2006年离岗后时间自控,如鱼回渊。几十年来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民间文学、旅游文学等十余部。其中主编《长清民间文学集成》获国家艺术科学领导小组先进工作者称号,《山楂峪闹剧》获济南市首届泉城文艺(民间文学)奖;长篇小说《相思河》获济南市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泉城文艺奖,长篇小说《义和庄》获省、精品工程奖和泉城文艺奖;《燕儿燕儿快來吧》获市精品工程奖和泉城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