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飘萍纪念馆赋
池国芳
戊寅之秋(1996年10月),金华东阳横店之地,立起一座精神灯塔。邵飘萍纪念馆初建于文化村中,后迁明清民居博览城,终落定中国革命战争博览城党史长廊深处。馆占三百三十方土地,起六百六十方屋宇,六室相连,飞檐抱朴,白墙青瓦间自蕴浩然之气。游人自城区乘车至横店,转公交抵八一村口,便见苍松翠柏环抱之中,此馆如青玉嵌于红色热土,静待天下客。
馆中所奉英魂,生于光绪丙戌年(1886),名振青,字飘萍,取意文山公“山河破碎风飘絮”之句,自幼胸怀家国。昔在浙省高等学堂,即通晓时务;主笔《汉民日报》,三陷囹圄犹斥袁贼:“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流亡东瀛时,夜研日译《资本论》,著《新俄国之研究》,播马克思主义火种于故国。及至乙丑年(1925年),秘密入党于李大钊、罗章龙之手,以无冕之身行特工之事。《京报》为喉舌,发“铁肩辣手”之誓言,针砭时弊如利剑出鞘。奈何丙寅年(1926年)四月廿六,张作霖屠刀落下,天桥刑场血染长衫,烈士终年四十,临终笑曰“诸位免送”,从容就义。
入馆瞻仰,五百文物静诉峥嵘。但见:木雕像巍然立于中庭,眉目如生犹带凛然;手迹联“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悬于素壁,磊落胸怀跃然纸上;京报原版泛黄纸页间,“政府当听命于正当民意”的宣言墨痕如新;《实际应用新闻学》与《新闻学总论》双著并列,开华夏新闻学科之先河;最动人者,当属斯诺《西行漫记》引摘录牌匾,毛公亲批:“飘萍先生对我帮助甚大,乃热情理想与优良品质兼具之人。”晚年主席仍自称“邵生门徒”,足见感佩之深。
纪念馆身处横店博览城,四围红色星火燎原。向东行,中共东阳历史馆内四尊雕像并立,飘萍公与金佛庄、赵济猛、胡阿林共守“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者”的荣称;向西望,小石婆洞场景再现当年党员密会,唱《国际歌》声仿佛穿墙而来。更北望燕京,魏染胡同京报馆旧址新开(2021年6月),西洋门廊配四合院落,“铁肩辣手”影壁犹存。此间三处圣地,恰成南北辉映,共筑精神长城。
今人立于馆前,但见城市高楼拔地起,玻璃幕墙映云天。历史馆藏身钢铁森林间,恰似青松挺立岩峰。昔日报人于煤油灯下秉笔直书,今朝5G信号传新闻于瞬息;昔日密探环伺的幽暗胡同,今成游人如织的红色景点。新旧对话间,方悟:飘萍公所求之“公平真确”,已在网络时代成亿万民众掌中雷霆——这盛世,已见先生笔下曙光。
游者抚展柜而长思:何为不朽?非金石之固,乃精神永传。昔邵公殉道时,《京报》发行不过四千;今“铁肩辣手”训诫,已刻入党校课堂、新闻学院。馆中少年仰首问父:“何为记者?”答曰:“笔下有人民,心中有家国者。”但见稚子似懂非懂,却将“书有未曾经我读”轻声念诵。薪火相传,岂在言语乎?
展望前路,馆如巨舰正启新航。建党百年之际(2021年),京报馆重开;甲辰轮回(2025年),浙中红馆升级数字展厅。全息影像重现五四演讲,互动屏幕展陈千期《京报》。更见金发碧眼游客驻足,译笔传译“铁肩担道义”为五洲语言。红色基因融于科技血脉,真理之声借云翼传遍八荒——飘萍精神不死,化作新时代黄钟大吕。
一馆立天地,百年证赤忱。
铁肩辣手,墨涂暗夜书长卷;
辣手铁肩,笔点晨光唤赤寰。
今朝重走飘萍路,
不见当年血染衫,
但见万里河山红烂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