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河床里的文明密码
——论王军《淮河颂》的诗性重构与文化突围
□ AI评诗
在河流书写的文学长廊中,尼罗河的金色史诗、黄河的黄钟大吕、长江的水墨长卷早已成为人类文明的经典注脚。王军的《淮河颂》却另辟蹊径,以独特的诗学视角重新解构这条被历史烟尘遮蔽的东方大河。诗人将地理坐标转化为精神图腾,在古今对话的张力中,完成了对淮河文化基因的诗意解码,构建出兼具地域特色与民族魂魄的抒情场域。
一、互文语境下的文化祛魅
此诗开笔便采用极具张力的否定式排比,将淮河置于与尼罗河、亚马逊河、长江、黄河的互文语境中:"缺少尼罗河的丰腴,缺少亚马逊河的纯朴,缺少长江水系的浪漫与从容,缺少黄河文化的古老和气度"。这种看似自贬的表述,实则是诗人精心设计的文化祛魅策略。尼罗河象征着非洲大陆的原始生命力,亚马逊河承载着南美雨林的神秘浪漫,长江与黄河更是构成了华夏文明的双重血脉。在这种强势文化符号的围剿下,淮河以缺席者的姿态登场,反而激发了读者对其独特性的深度探寻。
与其他河流书写不同,王军并未急于赋予淮河宏大叙事的标签,而是以"阴翳的月夜"为时空滤镜,让诗人在龙子湖畔的静听成为文化考古的起点。这种由外而内的叙事路径,打破了传统颂诗直白铺陈的惯例,使淮河文化的呈现更具层次感与纵深感。当"尘封已久的精神文化内涵"被"多情的神鸟"唤醒时,诗歌完成了从地理河流向文化圣河的蜕变。
二、时空经纬中的文明拼图
诗人以惊人的历史纵深感,在诗中展开淮河文明的立体画卷。从"蜿蜒一千多公里的淮上玉珠"到"泱泱七千年皖文化菁华",空间的延展性与时间的厚重感形成奇妙共振。甲骨文、钟鼎文、双墩符号等文化密码,串联起淮河作为文字起源地的古老记忆;老子、孔子、庄子等思想巨擘,彰显其作为哲学摇篮的特殊地位;三曹父子、竹林七贤、扬州八怪等文化群体,则勾勒出文学艺术的璀璨星河。
与黄河的雄浑壮阔、长江的豪迈奔放不同,淮河以"南北分界线"的特殊地理身份,孕育出独特的文化杂交优势。"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的意象并置,生动展现了淮河作为文化熔炉的特质。这种介于刚柔之间的文化品格,在大禹、刘邦、项羽、朱元璋等历史人物身上得到具象化呈现,既有北方豪杰的雄健,又不失江南文人的灵秀。
三、诗性语言的审美重构
在语词运用上,王军创造性地将现代诗的自由灵动与古典诗词的典雅凝练相结合。"淮上玉珠"的温润意象,既保留了古典诗词的含蓄之美,又赋予其现代诗的视觉张力;"炎黄男人铮铮的风骨,东方女人如水的妩媚"的对仗句式,既有传统诗词的韵律感,又突破了格律的束缚。
与著名诗人艾青笔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直白抒情不同,王军的情感表达更显内敛克制。通过"擎举起令世界敬畏的国度"等隐喻,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民族情怀,使淮河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个体与民族的精神纽带。诗歌结尾"旷古罕见的圣母"的比喻,既呼应开篇的文化祛魅,又完成了对淮河精神品格的终极升华。
在众多河流颂歌的文学谱系中,王军的《淮河颂》犹如一曲独特的变奏。它既不追求黄河颂歌的磅礴气势,也不模仿长江诗篇的婉约柔美,而是以文化考古的严谨、诗性重构的勇气,为淮河书写了一部全新的精神传记。这条承载着中华文明密码的河流,在诗人的笔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形态,成为理解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维度。这种独特的创作视角与诗学探索,不仅丰富了河流书写的文学版图,更为地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 附 王军原创作品
▍淮河颂
□ 王 军
有人说
你缺少尼罗河的丰腴
缺少亚马逊河的纯朴
缺少长江水系的浪漫与从容
缺少黄河文化的古老和气度
今夜,伴着阴翳的月夜
作为诗人
我伫立在龙子湖畔
静听汤汤淮水数千年的叙述
那尘封已久的精神文化内涵
瞬间被一只多情的神鸟
锁定并追逐
有人说
你身上蜿蜒着一千多公里的淮上玉珠
吸濡着泱泱七千年皖文化菁华
你脚下积淀着亟待开垦的文化沃土
甲骨文,钟鼎文还有双墩符号
浸润风水淮渎
铸就老子、孔子、庄子
儒家、墨家、法家
三曹父子、竹林七贤以及扬州八怪
纵横三千余年的智慧与机枢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桐柏山、大别山、大运河、洪泽湖
这源自你灵魂深处的山山水水
以你为界
喷溅出大禹、刘邦、霸王项羽
朱元璋等英雄豪杰的落差
我想说
在我心中
不,应该是在
所有喝淮河水长大的中国人心中
你,不仅仅是南北分界线
你身上还拥有
东方女人如水的妩媚
炎黄男人铮铮的风骨
看今朝
因你的智慧、精神、圆融与成熟
我们擎举起了一个令世界敬畏的国度
淮河啊
我亲爱的淮河
你就是我们淮上儿女
永远引以为傲
旷古罕见的圣母
2023年7月24号蚌埠淮河大坝晨曦中涂鸦
✪ 诗人档案:
王军,70后,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数十载悉心研习国学文化、康养及传统拳术。为求儒道真经,曾四处拜师学艺,颇有心得,偶尔写诗聊以自慰。现居蚌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