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的菩提树下参禅悟道
——读张俊彪老师诗歌《心经》
文/李含辛
张俊彪的诗歌《心经》宛若一轴水墨长卷,在素宣上晕染出三重禅境。先生以“清、净、空”为墨,以汉字为笔锋,在当代精神的荒原上勾勒出一株菩提树影。当月光漫过青铜钟磬般的诗句,我们得以在字里行间窥见: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古刹,而在万丈红尘中那颗澄明如镜的心。
第一境:清泉濯缨——祛魅物质符号的迷雾
“吃什么饭,穿什么衣”的诘问,以排山倒海的排比叩击现代文明的软肋。诗人将衣食住行的日常物象锻造成青铜编钟,每个字符都在叩问中震颤出时代的回响。这种看似朴拙的罗列,实则是解构消费主义符码的手术刀——当霓裳羽衣在“清”字的泉水中褪去浮华,玉盘珍馐在月光下返璞归真,物质的棱角被流水打磨成鹅卵石的温润。诗人以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笔意,将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哲思化作水墨氤氲:衣裳本是云朵织就,稻粱原是大地精魂。
第二境:明镜拂尘——照见欲望迷宫的出口
“金钱美女,功名利禄”的铺陈,恰似敦煌壁画中《地狱变》的现世投影。诗人以“净”字为菩提叶,轻轻拂去心镜上的铜锈与蛛网。那些在《金瓶梅》与《儒林外史》中轮回千年的执念——金玉满堂的妄念、倾国倾城的痴念、封侯拜相的执念——都在明镜台前现出本相。这种净化的过程,不是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桎梏,而是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的当头棒喝。当金箔在净水中片片剥落,照见的何止是扭曲的倒影,更是被欲望炙烤得面目全非的魂灵。
第三境:虚空生白——参透宇宙生命的偈语
“太阳火红,月亮清明”的泼墨,瞬间将二维的文字撑开四维的宇宙。诗人以“空”字作舟楫,载我们驶向庄子“无极之外复无极”的逍遥之境。这空不是顽石枯木的死寂,恰似敦煌飞天飘带间流动的虚空——无所在,又无所不在。当诗句化作爱因斯坦的引力透镜,我们方知芥子纳须弥的禅机:银河的漩涡原是佛陀掌纹,星云的吐纳恰似呼吸起伏。这种空性的顿悟,与霍金“宇宙源于虚无”的科学预言在量子层面共振,让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哲思在超弦理论中显影。
这卷现代《心经》,实则是给浮世绘描金的朱砂笔。先生以三重复沓的“清、净、空”为韵脚,在物欲横流的荒原上踏出《诗经》的节奏。每个字符都是木鱼,敲击着被消费主义催眠的神经;每处留白都是蒲团,供奉着被信息洪流冲散的性灵。当文字的菩提树在心头投下清凉,方悟得:真正的极乐不在彼岸净土,而在当下这颗照见三千大千世界的——清净心。
附录:
张俊彪老师诗歌
心经
吃什么饭,
穿什么衣;
住什么房,
开什么车……
心清了,
世事尽显——
清,
清,
清。
金钱美女,
功名利禄;
荣辱成败,
功过是非……
心净了,
红尘皆见——
净,
净,
净。
太阳火红,
月亮清明;
星斗璀璨,
银河浩瀚……
心空了,
宇宙亦是——
空,
空,
空。
2018年5月5日凌晨写于深圳莲花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