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杂剧到市井烟火:淮安巷井里的窦娥往事
淮安,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街巷之间满是岁月的痕迹与传说。有的传说家喻户晓,有的传说已鲜少有人知了。
你知道吗?在淮安有一条巷子叫窦娥巷,有一口古井叫窦娥井,你可能和我一样,知道淮安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文化之乡,是抗金女英雄梁红玉的诞生地与战斗过的地方,是“兵仙”韩信的故乡,是清末文学家、《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的长眠之地 ,但是你可能并不知道淮安也是关汉卿笔下的窦娥传说故事的发生地,如果这样,那么不妨随着我的笔墨,一同踏入这段尘封的历史长卷。
说起窦娥巷,原名蜡烛巷,位于淮安旧城,东西走向,东与东长街相通,西与北门大街相接 。它曾是一条长而不起眼的巷子,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因关汉卿笔下窦娥的故事而被人们铭记。
传说,元朝初期,窦姓贫苦人家窦天章父女居住于此,女儿窦端云7岁时被父亲抵债给蔡婆婆家为童养媳,并改名为窦娥。后来,窦娥命运多舛,丈夫早逝,与婆婆相依为命。后被无赖张驴儿诬陷命案加身,昏庸的官吏严刑拷打窦娥,无奈屈打成招,最终含冤被斩。窦娥临刑前发下“血溅白绫、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的冤誓,她的冤情令人扼腕。后来,人们为纪念窦娥,将蜡烛巷改名为窦娥巷,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它所承载的故事一直在淮安百姓口中代代相传。
沿着窦娥巷一路前行,便能看到那口古老的窦娥井。它位于淮安区韩信路与窦娥巷交汇处 ,始建于宋朝,井身为青砖垒砌,上面有青石井栏和亭子,亭子中柱上有对联“感天动地怨海英烈窦女娥 ,惩恶伸义梨园领秀关汉卿”。这口井虽历经岁月的斗转星移,却依旧静静地守护着窦娥巷,仿佛一直诉说着当年窦娥的故事。清代光绪《淮安府志》记载:“城东隅有古井,俗呼窦娥井。” 之前井旁还一块民国八年的石碑,碑上刻有 “窦娥蒙冤处,血溅白练时,井枯天垂泪,六月雪飞迟” 的文字,更增添了窦娥井的神秘色彩与历史厚重感。
淮安的窦娥巷与窦娥井,早已不仅仅是一处地理标识,更是文学经典与民间情感共同铸造的文化载体。
从《窦娥冤》的故事传说,到当代文旅产业对传说景观的再造,窦娥巷与窦娥井,见证了中国百姓对公平正义的呼唤,承载着淮安这座运河古城,将传说转化为本土地标的智慧 。它们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人对正义的坚守,也照见了一座城市用文化记忆守护着最本真的善恶观。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窦娥巷,凝视着窦娥井,透过岁月的长卷,依然能看见窦娥被斩前绝望的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的催人泪下的场景,依然能看到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的关汉卿,是如何通过艺术创作,怒而执笔《窦娥冤》 ,用笔墨纸砚呼唤公平正义的画面,从而体会到古人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和对世间善恶的深刻思考。
作者简介:李慧茹,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深耕国企宣传领域,深爱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退休后仍保持对语言艺术的热爱,致力于通过朗诵、教学等形式传递文化魅力,继续投身社会文化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