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来到任丘美好家园的院内,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如磬红色文化展览馆。
进屋里首先映入眼帘的国防文化展览馆,其次是热血铸军魂,看着墙上伟人的介绍,一幅幅毛主席画像,一套套《毛泽东选集》等等,问及才知高馆长每天都穿梭在收藏馆,每天爱不释手的看看这,整理整理那,一些泛黄的书册更是他的故事延绵不断。
40多年了,高馆长他始终穿梭在大街小巷,收集着宝贵的文献等各资料,到今天已然成了他生活必不可缺的生活细节。
高玉辉馆长原籍是衡水阜城人,从小他就常听父亲讲抗日战争的故事。他的两个叔叔都是八路军,其中一位叔叔在战争中牺牲,是誓死保卫家园的英雄,时时刻刻都感染着年少的高馆长,他从小就常听父亲讲抗日战争的故事,岳父又是一名身经百战的革命军人,新中国成立后,是接管玉门油田的军代表。老岳父的革命信仰和工作作风也给他很多影响。石油大学毕业的高馆长就一直在油田工作,22岁那年他途经狼牙山,在一个老乡家发现了抗战小学课本,他喜欢程度不亚于发现新大陆,从此他就踏上了收集红色文献的收藏路。
高馆长在华北石油运输公司工作期间,由于经常天南海北的跑,遇到有价值的红色文献,他就舍得花钱收入囊中,从而是他经常三顿饭改吃两顿。

从华北石油运输公司副总经理的职务退休之后,他就一门心思,专心致志的做起了红色文献的收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穿街走巷在农家,集上,收废品站等搜集红色历史价值的理论著作、历史资料、英烈传记、村史家谱、报刊杂志、卡片票证、石雕泥塑等。

就因为他把每月的工资都搭进去,有时遇到贵的就东凑西借,想着法的买下。这也就是他动不动就在外赊账。

后来在互联网广为联络,就这样日积月累了两万余件。在建党一百周年之时,他拿出其中一部分在美丽家园开馆展出,一传十,十传百,观看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党政机关、工矿企业、部队社团、大中小学来参观学习,名声随之远扬。

走近馆里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红色藏品规整陈列,数量众多。有“五四运动”冀中的《新青年》、《每周评论》、中共一大以来到十九大的《党章》和文件,有重要战报、重大胜利消息、号外捷报。建国后每一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工业、农业、教育、文化、艺术文献更多了,都以其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引人注目。有些是头一次见到,有些是久别重睹,唤起人们早已忘却或模糊的记忆。

记得今年4月份我和高馆长去赵顺和老人家,看见沧州日报记者在专访赵老,高馆长就在那认真的聆听,认真的记录,认真的拍资料,没想到这是最后一次见赵老。
高馆长的收集红色资料已达痴迷的状态 ,他的这种坚定的执著,已是达到忘我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