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
文/李广昌
某日造访友人家,步入庭院,辣椒、茄子之外,更见赤楠、镜面草点缀其间。尤为醒目的,是那几盆生机蓬勃、枝叶繁茂的紫苏。
紫苏,古称“苏”,其药用首载于《名医别录》,位列中品。此物属唇形科,别名众多:苏、紫菜、鸡苏、野紫苏、赤苏、红苏、红紫苏、皱紫苏、臭苏、苏麻。它是一年生芳香草本,株高可达一米。茎直立,多分枝,四棱形,披覆柔毛。叶对生,具长柄;叶片卵形,微显褶皱,边缘缀有粗钝圆齿。叶色或背紫,或两面皆紫,疏被柔毛。盛夏时节,顶生或腋生的总状花序上,绽放出红色或淡红色的小花。果实为小坚果,黄褐色,表面密布网状皱纹。
紫苏味辛,性温,是疏风散寒的常用中药。其不同部位,功效各具特色:
叶:发散风寒,健胃止呕。
梗:宽中理气,解郁安胎。
子:祛痰止咳,降气平喘。
主治范围广泛,涵盖风寒表证、咳嗽痰多、胸脘胀满、恶心呕吐、腹痛吐泻、胎气不和、妊娠恶阻及食鱼蟹中毒等症。
民间用药之法,尤显智慧之妙:
感冒:紫苏叶适量,配生姜数片,水煎服,红糖为引。
预防流感:苏梗适量,配黄豆、陈皮共煎,待黄豆熟软,加入生姜、葱白、红糖,睡前热服。
小儿感冒腹胀:苏叶加莱菔子、香葱,水煎服。
腰痛:紫苏配鸡蛋同煮,服汤食蛋。
鱼蟹中毒: 紫苏叶适量,加生姜数片,煎汤频饮。
胸闷不舒、呃逆、胃肠胀气、妊娠胎动不安:苏梗适量,水煎服。
咳嗽痰喘: 苏子配芥子、莱菔子各适量(即“三子养亲汤”),水煎服。
一切癣症:鲜紫苏叶与黄荆叶各适量,揉搓取汁涂搽患处。
金疮出血:嫩苏叶与桑叶同捣烂,外敷伤口。
乳痈肿痛:内服紫苏煎汤频饮,同时取鲜叶捣烂外敷。
现代医学研究揭示,紫苏茎叶富含挥发油(主要含**左旋紫苏醛**,具特异香气),尚含左旋柠檬烯、α-蒎烯、榄香素、紫苏红色素、腺嘌呤、精氨酸等成分。药理实验表明,紫苏水煎液具有缓和解热、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减少支气管分泌物、缓解支气管痉挛之效,并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等具抑制作用。其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苏醛,则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紫苏虽应用广泛,然其性辛温。阴虚、气虚及温病患者当慎服。苏子则禁用于肺虚咳喘及脾虚便溏者。《本草纲目》有警示:“不可同鲤鱼食,生毒疮。”《本草经疏》亦云:“病属阴虚,因发寒热或恶寒及头痛者,毋投之,以病宜敛宜补故也。火升作呕者亦不宜。”
祖先传承的用药智慧深邃玄妙,其中诸多奥义,现代医学尚难全然阐释。欲完全破解东方医学之谜,前路依然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