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碧鲜庵”
陈宝明
“溪行六月不知暑,竹鸡飞度鸣钩辀。”我每次伫立在“碧鲜庵”唐碑前,感受到那缕来自古善卷洞的略带几分潮湿的阵阵凉风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让我感觉像是沉浸在一片凉风的世界中。
长期在溶洞工作过的我,忽然对一缕缕凉风有了一点新颖的感悟:风是一种传播的方式,一种古老文明的外化,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而古碑是一种存在,与人对话,更是一种深度奥秘。难怪著名的已故鸳鸯蝴蝶派文人周瘦鹃于1961年对“碧鲜庵”题词:“碧鲜庵里诗书堂,佳话争传祝与梁。遮莫相思红泪落,年年岩壁发秋棠。”如今导游员在推介宜兴《梁祝传说》时往往都以“碧鲜庵”碑作为是最有力的佐证,也是我国所有梁祝文化遗址遗迹中,既有史籍可考,田野调查印证,又有这块珍贵的遗存实物,直接反映梁祝故事最早、史料最足、影响最大的历史文物。事实证明,此言一点不虚。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专家与学者就注意到宜兴丰富的梁祝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遗址遗迹。从唐代流传至今的“碧鲜庵”碑古朴厚重,价值连成,2006年4月,正是有这块无价之宝“碧鲜庵”碑等史料、风物,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梁山伯祝英台之乡”称号,同年5月,《梁祝传说》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碧鲜庵”碑是一块不规则的长方形石碑,碑高约2.2米,宽约1.2米,厚约0.52米,碑上镌刻“碧鲜庵”三个遒劲大字,字约二尺见方,魏楷,由唐朝太守凤翔节度使李蠙所书,笔迹古朴,浑厚有力,纯古秀茂,是唐代时期的特殊风格,历来吸引众多人的眼球,驻足观看,为人们所器重珍惜。
然而,知此碑,却未必有人想到该碑的历史,招引众人观赏研究,成为今天的珍贵的古迹文物。
直至上世纪二十年代,称得上中国溶洞开发的先驱者储南强先生,在开发善卷洞时从土中挖掘,突发奇想,竖碑筑亭,让此碑重见天明,适度超前做出了一番称得上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他甘于淡泊,乐于清贫用生命去捍卫和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精神,去发展一个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浪漫爱情故事,奠定了宜兴梁祝传说有力的史实见证。
每到春季花开时节,“碧鲜庵”碑常有无数彩蝶围绕飞舞,它们俨然是宜兴“梁祝文化”的见证者,是勤劳智慧的精灵;即便它们被风雨湿淋着五彩缤纷的躯体,灵魂依然翩翩飞翔。瞧那二只硕大一黄一黑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掠过,它们生命是那么的顽强与短暂,1600多年了,一代一代、岁岁月月、生生死死仍然是那样飞舞依旧,浪漫依然。它们其实在昭示宜兴梁祝历史的那种自强不息,从容镇定的生命足音。
生命有限,古碑无价。今年是储南强诞生149周年,我决意将这份永远的古碑情绪传递给当代,再传承给下一代。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可以腐烂消失,唯有历史文化可以传承与展示。
凉风继续吹拂,彩蝶依然轻盈起舞,“碧鲜庵”碑永远在。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