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草
文/李广昌
与积雪草初识,还是小学时光。大人们让我们去打猪草,细数着哪些草可以煮猪食:笼糠草、葎草、鸡肠草、鸦舌草、鸭公泡、雷公艾、裸柱菊……还有积雪草。他们特意叮嘱:这积雪草捣烂了,能治跌打损伤。于是,这草的名字和模样,便深深烙在了我的记忆里。
几十年弹指而过。前些日子去大通古寺旁的新民村摘杨梅,在田埂边的杨梅树下,忽然撞见一丛丛熟悉的绿意——是积雪草!我不禁俯下身,细细端详起来。
积雪草,伞形科多年生草本,喜匍匐生长。它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列为中品。其茎光滑或微被疏毛,节节生根。单叶互生,正面光滑,背面披细毛,叶柄修长。叶片圆润如肾形,基部深深凹入,形似一只带缺口的碗,故乡人又称它“崩大碗”。伞形花序单生,小花紫色,五枚花瓣精巧。花谢后,结出扁平的、近圆形的绿色光滑瘦果。
路旁、沟边、田埂上,但凡湿润肥沃的土壤,常可见它悄然蔓生的身影。
人们依其形态,赋予它诸多生动名号:崩大碗、缺碗草、芋子草、大叶破铜钱、马脚迹、荷包草、灯盏菜、落得打、雷公根、灯盏草、马蹄草、地浮萍、铜钱草、铁灯盏、半边碗、雷公碗……每一个名字,都凝结着乡野的观察与想象。
饥馑年月,它是救荒的野菜。人们采其全草,洗净,或生食,或清炒,或做汤,或与鸡蛋同煎。当然,更多时候,它是被拔来煮作猪食。
积雪草味甘、辛,性寒。功效重在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活血止血。民间应用广泛,常用于治疗:感冒、中暑、传染性肝炎、肠炎、痢疾、麻疹、扁桃体炎、咽喉炎、胸膜炎、支气管炎、尿路感染、跌打损伤、疔疮肿毒、丹毒、带状疱疹、手足癣及蛇虫咬伤等。它更是解救断肠草、砒霜、毒蕈中毒的应急良方。
虽非中药常用之品,其在民间的深厚根基,足见先民识药用药的智慧光芒。
其应用验方丰富:
石淋: 适量,水煎服。
腹痛吐泻:煎水代茶饮。
跌打损伤:鲜草捣烂取汁,兑酒内服;药渣敷揉患处。
疔疮、无名肿毒、丹毒:鲜积雪草捣烂外敷。
皮肤癣症:鲜品加醋少许捣烂外敷,或捣汁外涂。
断肠草、砒霜、木薯、毒蕈中毒: 大量鲜草榨汁灌服。
传染性肝炎:配鲜凤尾草、鲜酢浆草,以第二次米泔水煎服,白糖为引。
急性肾炎:配酢浆草、车前草,水煎服;另以田螺、蝼蛄、车前草捣烂外敷脐下三寸处。
喉蛾、咽喉肿痛: 鲜草捣汁,加少许人乳调匀,含咽。
新旧外伤疼痛:积雪草干粉适量,一日分三次服。
肠炎、痢疾:积雪草、车前草、马兰、鱼腥草各等份,晒干研末,温开水送服适量。
中暑腹泻:鲜草适量,煎汤代茶。
急性结膜炎(红眼):鲜草揉团,睡前塞入患眼同侧鼻孔(清晨取出),连用三次多见效。
注意:性寒,脾胃虚寒者慎服。
现代研究揭示,积雪草全草含多种活性成分:五元环三萜类(如积雪草酸、积雪草苷、羟基积雪草酸、马塔积雪草酸)、积雪草糖、生物碱、β-谷甾醇、鞣质、肌醇、糖类及钾盐等。
药理实验表明,其煎剂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并能促进创伤愈合。
积雪草,这株伴随人类跨越千年的小草,曾助我们抵御无数病痛。然而,祖先许多精妙的运用,至今仍难被现代医学完全诠释。如《岭南草药志》载其能治“肝脏肿大,肋膜炎,麻疹,百日咳,骨哽,误食砒霜或大茶药中毒……”何以能使肿大的肝脏回缩?解砒霜、断肠草剧毒的原理何在?祖先这份深邃的用药智慧,其内在的密码,仍静待着现代科学的深入解读与破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