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连城的《国山碑》
陈宝明
《国山碑》坐落于宜兴张渚镇的国山西麓。国山,原名离墨山,相传仙人锺离墨于此修炼得道,故名离墨山。据史料记载,三国吴天玺元年(276),东吴末帝孙皓登基第一年8月的一天深夜,阳羡(今宜兴)发生了一场地震,地动山摇之间,离墨山突然出现一高3米多、围5米的巨石,并有石室显露,当时,奏报到朝廷,孙皓认为此乃天下大瑞,是吴国能一统天下的吉祥之兆,遣大司空董朝来阳羡举行封禅大典,将离墨山封为中岳,改名国山,并刻石立碑以记,即为“国山碑”。那块大石也刻上“吴自立大石”五个大字,国山碑碑略近圆柱形,上端微锐,形如囤,俗称“囤碑”,因系董朝来此封禅而立,故亦称“董碑”。碑高2.35米,周长3.3米。四周环刻封禅文辞,共四十三行,每行二十五字,共计1075字,碑文为篆书,是吴国中书东观令史立信中郎将苏建所书。碑文记载了当时地震及谶讳方面的内容,在碑刻中为国内外罕见的珍贵文物。
1957年8月30日,列为江苏省一等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宜兴第一批命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历时久远,书之精湛,形神特异,风格特别,墨书真迹,精美纷呈,灵秀健拨,绝无仅有,被誉为“江南第一碑”。它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了时代文明,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国山碑》堪称国宝,价值连城。 2001年秋,笔者时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接触了一位专程来访《国山碑》的日本古董商,日本商人遂以8亿美元欲购国山碑,拟用飞机运至日本。当时,被笔者婉言谢绝。
价值连城的《国山碑》,其碑文主要记述了当时吴国境内发生“祥瑞”的奇异现象,出现的断层现象和天象,记载了当时的地震现象,使宜兴善卷洞、古碑和巨石富有浓厚的历史人文色彩,也为研究我国古代地域文化、政治、社会、书法和地震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文献资料,成为宜兴的重要文化标志。《国山碑》一千八百多年的发展和兴衰,弥足珍贵,已经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一是从文化史角度看,它反映了东吴文化和中华文明。早期,东吴地区文化相对不发达,后来周王朝的远祖周太公,他是轩辕黄帝第15世孙、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孙,他的儿子泰伯为了禅让王位给他的小弟季历,带着二弟仲雍离开陕西岐山下的周原,经过了千山万水来到东吴躲避。他们两位就是吴国第一代、第二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泰伯以其带来了先进的周原文化,结合本土文明,创建了吴国。到了吴国,带领当地居民开掘人工运河“泰伯渎”,就是今天的伯渎港。并结合江南水乡和特点和民风民俗发展了东吴文化,正统的周原文化又一次突然在东吴绽放了一朵鲜艳的奇葩,它就是《国山碑》。二是从政治、社会角度看,它是研究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社会领域的重要史料。碑文记录和反映了三国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当时宜兴发大地震,天上有异样光亮,接着地动山遥又传有人看见善卷洞中飞出白龙之类的祥瑞物,腾空而去。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以为此次地震是他统治天下的吉祥之兆,十分祥瑞。专程派遣大司空董朝来宜兴到离墨山举行隆重的封禅仪式活动,被天下人看做是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标志,因此,国山碑被抬到了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这在我国政治、社会上早期帝王封禅活动见于记载的不多,而以石刻形式记录封禅活动的寥若晨星。三是从书法角度看,它的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具一格,展示了东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前期代表周原文化血脉相连、一脉相承,是中国历史前期主流文化、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仍能看清字迹的封禅碑之一,它的字形、用笔及其中透露出来的审美趣味,把汉隶章法满格满幅本的特点用于篆书,“亦篆亦隶”碑文书体方正敦厚,用笔朴拙遒劲,既有篆书的中锋用笔,又有隶书方折的笔法。其书风既有周秦遗意,又显纯古秀茂。清晰展现了书法用笔由篆入隶、结字由圆变方的整合变通中的蜕变过程,是汉字演化出类拔萃的极好标本,对篆书、篆书石刻中难得可贵的珍品。体现了三国时期的吴国文化,在书法艺术上富有一定的创造力,同时,也塑造了三国时期东吴书法的独特形象,向世人、向历史诠释了东吴人的创造精神。四是从地震的角度看,它是古代地震研究的科学文献资料。《国山碑》不仅具有分析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间,推测震中地点、波及范围、地震强度、烈度及破坏情况,推算今后地震的概率,提供预测地震的的重要参考数据。而且,对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环境、气候变迁、现代气候的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帮助,是我国江南地区有关地震资料的最早记录,弥足珍贵。五是从旅游的角度看,它是前人留给后人眼中夺目的风景。背后隐藏着潜在的旅游价值,无不渗透着文化与旅游交融凝合的特色。一是潜藏着不同时期一段段有趣的佚闻、掌故。二是与善卷洞有着说不清的渊源,在独特的地缘环境影响下,国山碑与善卷洞不断碰撞和重组,在宜兴这片古老的热土上汇聚到一块,相互交融聚拢,结晶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景观。三是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景观的精粹,也是一部展示三国时期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宜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资源丰富,人才辈出,文臣武将,史不绝书,是中原文化与吴楚文化交汇地,也是一块历史积淀丰厚的沃土。《国山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超越时代的历史品格,倍受历代多少文人雅士,用拳拳之心谱写着一篇篇蘸着墨韵馨香的诗篇。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经过国山碑还写下一首《念奴娇·阳羡国山碑怀古》:离墨山上,望烟寺茫茫。悄然神物。僧指孙吴封禅处,漫说银象玉璧,紫气黄盖。一壑云树,杳杳归啼血。周郎应叹,枉煞江东豪杰。天公无意作弄,昏遗慵儿,说甚灵异发。犹恐仲谋适还在,也难逃此湮灭。野岭荆蛮,千古风雨,蜕落少年发。鸦惊暮钟,策筇寻径踏月。明代诗人许有谷撰写“北来诸军飞渡江,孙吴国山归晋王,铜驼不在囤碑在,青山历历看兴亡。”清代诗人秦灜留下“五岳如何有外臣,青山久玷赤乌文。黄旗紫盖都消歇,惟见空中有白云。”的诗句。这些耐人寻味的诗句都向世人展示出作者对国山碑的寄托与情愫。
价值连城的《国山碑》是国内外优秀的碑石刻之一,是祖先们的遗荫、历史的馈赠,综观海内外不多见的无价之宝,是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宜兴作为一座有着千年文化历史底蕴的江南古城,风光秀丽,人文荟萃,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历代以来一直被视为是“山明水秀,人文蔚起”之地。1992年4月,江苏省首届地学旅游资源开发研讨会在善卷洞召开,专家们研讨开辟善卷洞---国山碑地学旅游线。2011年,《国山碑保护规划》通过专家论证,完成了编制工作,并结合善卷风景区改造,将国山碑纳入善卷风景区规划建设。2012年,举办了全国性的国山碑文化论坛,规模空前,影响极大,来自全国史学界、书法理论界、地震学界的专家学者云集宜兴,共同观摩研讨国山碑的历史、书法、地震史料和揭秘国山碑鲜为人知的奥秘等活动。当下,在宜兴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转换和转型升级的关健时期,和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今天,《国山碑》将对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宜兴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