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鼓响彻克太线(12)
作为越南第一条标准轨铁路的克太线,既有美军的频繁轰炸,更有最后承担铺轨架梁任务的44分队的干部战士抢工抢点。他们没等铺架机回来,直接开始了人工铺轨。
国庆节,连队没有停工,莫山隧道体系工程成了最繁忙的工地。一列列平车运来的钢轨、枕木,被卸在了洞外,又一根根搬进洞中,或扛(枕木)或抬(钢轨),举步生风,你追我赶……
烈日下,百十斤重的泥青枕木,一次次与皮肤粘连,一次次撕裂,肩膀、手臂如花斑一样,白一块黑一块……风雨中,汗水和着雨水从抹油一般的身上滚落……
甚或有整车枕木被敌机炸翻掀进泥塘,干部战士们毫不迟疑地跳进去,又一根一根掀上坡、扛上路……
青春热血在每一根轨枕、每一方道砟、每一枚道钉的一招一式中激荡。
日夜赶工的铺架机,终于制作成功!李陈久带着他的“宝贝”,沿着刚铺下的新轨线路开进了“轨枕排”制作场地。连长回来了!铺架机来了!指战员们好一阵欢呼,陈指导员、展超排长、李业概排长、陆成湘班长,还有章水泉等,纷纷踊上前把李连长和一帮操作手请下来,应时就歺……席间,讲起了使用铺架机的每一步操作要领,大伙边吃边听。即将上手操控的新鲜事,怎不让他们兴奋。
铺轨架梁实现了“机械化”,食宿之所不得不从借用前期土方施工留下的棚户中搬出来,几乎一两天就要挪一次“窝”。十几顶单帐篷,两三口“行军锅”,跟着“机械化”的脚步不断变换,除了歺风宿野,最难受的是一抓一大把的蚊虫。为驱赶它们,烟熏火烤虽是办法,不过,也把人给“赶”了,“饶着”就是作业手们休息的最好写照。
十多天后,王晓红终于回来了。走进医院大门的那一刻,听到叶雯入伍、提干的好消息,情不自禁地跑进她的办公室,一把将她抱住。“姐,祝贺你呀!我们从此不分离。”“对,做一辈子好姐妹!”……到了叶雯下班的时候,她一边脱工作服一边问王晓红:“替李陈久订制的钢架背心带回来了吗?”“带回来了。”“那好,我陪你送过去。”
两人一路走一路聊,很自然地聊到了叶文君身上。
“她主动告诉我,告状信是她写的。”叶雯告诉王晓红。
“看来,她是个直性子人。”王晓红应着。
“我不会怪她,不是她,我还逮不住这个机会呢。”
“那也是,算歪打正着吧。”
“都是战友,不要因事生出什么过节来。”
“我知道。姐,你放心。”
……
敞开心扉的交谈,很快被飞机的轰鸣声打断。两人疑心是美机,立刻进了路边的一个猫耳洞观察。第一个批次的敌机压过来了,第二个批次的紧跟着,附近高炮阵地猛烈开火,“嗖嗖嗖”的响声让人神经紧绷,一颗颗炮弹如复仇的雷神把毁灭性的力量掷向敌机群;几乎就在同时,步下河方向也传来猛烈的爆炸声……叶雯和王晓红下意识地判定:铺架队挨炸了!两人立即冲出猫耳洞,向步下河渡口跑去。
渡口上游百多米处,正在步下河大桥铺轨架梁的44分队被空袭笼罩着,救人、救设备,成了他们不二的选择。
李陈久连长仍坐在操控台上,操控台前的挡风玻璃被弹片击碎,他脸上、身上都是血;铺架机前臂吊着的那片小跨梁,前端起吊钢缆被炸断,半截梁落入水中,后端仍被钢缆吊着。
“怎么办?”李陈久急切地问毕春临。
“放弃!让铺架机赶快脱离危险!”毕春临当机立断。
李陈久立即放开后端缆绳,随着一声巨响,混凝土梁全部掉入河水中。
“赶快后撤!”毕春临大步跑向机车,向司机呼喊。司炉工回应:“司机牺牲了!”毕春临心头一紧,在此存亡绝续的时刻唯有靠自己!他大步跨进驾驶室,见司机倒在血泊中,司炉工手臂负伤仍在往炉膛里添煤……没迟疑,立即坐上了驾驶台,问司炉工:“蒸汽热度够吗?”“一直烧着咧,够!”他看了一眼操纵装置,立即点火、拉气门、按下油门、调整转向器……随着汽笛拉响,机车拽着铺架机全速退出,驶往莫山辅线隧道避险。敌机并没有放过它,有扫射,有航弹落下,更有铁路线被炸……
大桥水面,展超排长、陆成湘班长、章水泉等人正在水中施救,缕缕殷红的血随水流散开……
叶雯和王晓红迅速参加到了阎队长医疗队的救护中。两人跑向渡口,朝河心大喊:“展超排长,上这儿来!”“小章,上这儿来!”溺水的、受伤的战士,一个个在医护人员手中得到及时救治……
毕春临和李陈久连长将铺架机稳妥地停放在了莫山辅线隧道。司炉工催着毕春临离开:“司机的后事我来处理。”“你一个伤员怎么处理?”毕春临边说边背起司机的遗体走下机车,李陈久发现后急忙跑过去;这时,司炉工也跌跌撞撞地下了机车。“这是上哪儿去?”李陈久不解地问。“上机务处。”面对此情此景,纵有众多急事,也得安魂救人。李陈久立即搀扶司炉工,与毕春临一同前往。
交办好一切,两人离开机务处,一路小跑直奔工地。
“你什么时候学会开火车的?”李陈久问。
“在贵昆线上。谈不上会,只是摸过几把。”毕春临回答。
“任何经历都是一种沉淀。”
“所以,要不断学习。”
“你说得很对!”
两人边跑边聊,很自然聊到了眼前被炸毁的400多米线路、留下的几个弹坑,还有那片放弃的混凝土梁。
“线路抢修我负责!”李陈久见毕春临头上流着血,也不知伤着哪里,主动担下责任。
毕春临对伤情早有体认,说:“血流在脸上我知道,能跑几公里说明没问题;要处理伤口的是你。”
……
两人很快回到了工地,阎队长见他俩伤着,不由分说,催着来到救护站,可两人总是以“事忙”来推脱。“我不管你们有多紧要的事,在我这救死扶伤始终是第一位的!”阎队长一口回绝;更有叶雯和王晓红帮腔。有了爱情的力量,两人只得乖乖地接受治疗。
毕春临和叶雯难得见上一面,见面了,开口便是政治性的话题:“看到《为人民服务》的条幅,有何感想?”毕春临问。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也是共产党人必须时刻牢记的宗旨。”叶雯答道。
“你说得对,让我们共勉吧!”
“好!”
殊不知,这些话语中同样有柔情,“向上”始终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恋人也不会例外,鼓励进步就是最好的关爱。
王晓红给李陈久处理好伤口,把他带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她借着坡边的锅灶烧了一锅热水,给李陈久脱去满是油渍的衣服、擦洗已经重味的身体,穿戴好钢架背心,让他试着站起身,走几步;李陈久照着做了,舒适的感觉让他满是自信与感动……毕春临和叶雯走过来,见了都说:“好!”
作为铺架队指挥员的李陈久,穿着十多斤重的钢架背心,“舒适”的感觉,多少有他忍着的几多不适没说出口,光着膀子都热的天气,还穿着一件铁衣,汗浸的“痒”,铁磨的“痛”,甚或红疹、溃疡……都会折磨他,可他全然不顾,一门心思扑在铺轨架梁上,爽朗地问毕春临:“下一步怎么办?”
“先得把那段炸毁的铁路抢修好。不然,铺架机过不来呀!”毕春临说:“至于那片梁,还得打捞上来。”
“可能已经摔坏了。”李陈久显然有放弃的打算。
“不打捞上来看一看,谁也说不清;再者,为航道安全也该打捞上来。”
“对!”李陈久还是认可了毕春临的意见。又说:“排弹,由我负责!回填,你来负责!”
“好啊!”毕春临没有推迟。
哨声响起来,线路抢修很快展开,至第二天清晨结束。
换了司机和司炉工的机车,又拉响汽笛将铺架机开来,打捞混凝土梁的战斗打响了。李陈久重新坐进了操控室。把动力、电路、吊装等系统检查一遍后,向机车发出指令:“顶推30米!”铺架机进入桥位;李陈久徐徐伸出起吊前臂,已经爬上起吊前臂的毕春临、李业概顺吊绳稳稳当当地落在了桥墩上,将支撑柱立好;水面上,展超排长、陆成湘班长和章水泉接住起吊钢缆下潜入水,拴好混凝土梁,就等起吊了……
李陈久连长突然向毕春临提出了一个问题:“水浸泡后的预应力梁有多重?”
毕春临觉得他提出的问题有道理,片刻思忖后告诉他:“35吨左右。”
这是超出铺架机30吨设计能力的载荷!李陈久犹豫了,他不敢贸然行动,也没有言语。
毕春临看出了他的担心,又问:“后臂悬挂的平衡梁多重?”
“也是35吨。”李陈久答道。
“那不正好吗!”
“前臂梁会有摆动。”
“我来观察,你来操控。”
简单的话语,传递的是力量与信心。
李陈久连长开动了起吊臂前后端的两台吊梁小车,钢缆在拉直、一节节伸出水面;钢缆吃上力了,吊梁小车仍在正常运转;预应力梁慢慢露出水面……呈前端高、后端低状态,毕春临吹响了哨子,发出指令:“前端放、后端收!”李陈久看不清水面情况,全得听从口哨指令操作。毕春临和李业概在墩台上仔细观察,确定桥梁水平了,又发出指令:“平调!”经过几次调整,整片梁已与平车同轴了,李陈久连长终于把这片16米小跨梁放在了前臂下的平车上。
持续了近两小时的起吊过程,揪紧了在场的每个人的心。他们怕发生意外、导致铺架机翻覆和人员伤亡。起吊的成功,个个把提到嗓子眼的心放下了,现场一片欢腾。叶雯跑向毕春临,一把将他紧紧抱住,欣喜不已。“你这是为什么呀?”毕春临问她。“你们手上虽然没有拿武器,一样是战火中的英雄!”叶雯深情地回答。“你们医护人员不也一样吗?”毕春临同样给予了赞许……王晓红爬上了操控台,情不自禁地给了李陈久一个热吻。
毕春临和叶雯走向铺架机操控台,见两人“热乎”着,故作“回避”状;李陈久已有察觉,便问:“这片梁往哪儿放?”
“拉回轨排场去做测试。如果预应力梁钢筋结构、混凝土密度无损伤,可以拉回来再用;如果安全系数降低了,还得赶紧再做一片梁。”毕春临用心回答。李陈久向机车发出信号,平车铺架机驶往轨排场,置换桥梁。
铺轨架梁重新开始,铺架机成了李陈久连长无法割舍的最爱。吊装的每一挂轨枕排、每一片预应力梁,都能平稳、高效送到位;两个多月的日日夜夜,没有拉下过一次。靠着全连指战员的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依然能提前完工克太线铺架任务,同时与河同线、河刘线对接贯通。中越双方在完成验收和移交后,于1967年元旦在太原站举行了通车庆典活动。
关于这条铁路,越南国家铁路总公司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从河北省克夫镇至太原省太原市全长48.119千米、用于机车防空的辅助隧道三条辅线3.413千米,是我国的第一条标准轨铁路,由中国铁道兵一个团承建。他们从1965年9月25日开工,至1966年12月25日竣工,历时15个月,工期提前3月有余,创造了越南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