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景洲
在邳州这片浸润着汉风楚韵的土地上,黄兴洲以一支饱蘸深情的笔,将乡土记忆与生命哲思编织成璀璨的文学锦缎。这位年逾古稀的退休教师,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创作热情,在邳州文学版图上勾勒出独特的精神坐标,成为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
一、乡土叙事中的生命诗学
黄兴洲的创作始终扎根于邳州的土地与人民。他的小说如《一瓶酱油》,以一瓶跨越半个世纪的酱油为线索,将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交织,既展现了淮海战役时期的动荡,又刻画了骨肉分离的悲怆,在平凡故事中折射出时代的沧桑巨变。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邳州的地域经验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洞察。他的散文系列《老香椿树》《老柿树》等,以故乡的草木为载体,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苏北农村的生活图景。"从我能够到嫩香椿芽开始,便不断地采摘几把,让娘买豆腐拌着给我吃",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不仅还原了邳州乡村的原生态,更将对故土的眷恋化作永恒的文学意象。
在语言运用上,黄兴洲大胆融入邳州方言与民间传说,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兆洋外头欠一屁股债,同学之间他借遍了,有借无还,大家都互相转告,可得小心他耍心眼",方言的巧妙使用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也让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使他的文字成为邳州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二、艺术创作的多维探索
黄兴洲的创作呈现出多元的艺术风貌。他的诗歌创作与书画艺术相互交融,为邳州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画家萧国壮的作品题诗时,他以"啸傲风月江湖游,竹林深处撰春秋"的诗句,将书画意境与文学想象融为一体,实现了诗画互文的艺术效果。2024年出版的诗集《墨趣雅香》,更以800余首诗作展现了他在诗歌领域的探索,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在小说创作中,黄兴洲不断尝试叙事创新。《姐弟翻脸》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在亲情与利益的冲突中展现人性的光辉;《耍心眼》则通过借贷故事揭示底层社会的道德困境,在批判中蕴含着对人性本善的期许。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驾驭不同题材的能力,更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
三、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
作为《今古传奇》邳州工作站站长与传奇书画院院长,黄兴洲不仅是创作者,更是文化传承的组织者。他发起的"邳州文化交流大榆树专委会"等活动,为本土作家与书画家搭建了交流平台,培育了一批文学新人。2023年,徐州市文化交流协会组织的"黄兴洲作品研讨会",吸引了十四位文艺界专家参与,足见其在邳州文化界的影响力。
黄兴洲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更体现在对地方历史的挖掘与整理上。他的回忆录《情系桃李》《杏坛春秋》,以个人经历为线索,记录了邳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变迁;长篇小说《踏遍青山》则通过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展现了邳州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变革。这些作品既是文学创作,也是对邳州地方史的抢救性记录。
四、精神品格的文学映照
黄兴洲的创作精神本身就是一部动人的文学作品。年近八旬的他,依然保持着每日创作1000-3000字的习惯,这种"老骥伏枥"的执着,成为邳州文学界的精神标杆。他的创作理念"素材来自有心,来自勤奋",与邳州人民勤劳质朴的品格一脉相承。在浮躁的时代语境下,他坚守"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创作立场,用文字传递正能量,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
这种精神品格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一瓶酱油》中对亲情的坚守,《老杏树》中对生命轮回的感悟,《情未了》中对人间真情的礼赞,无不彰显着他对人性光辉的信仰。正如评论家陈志宏所言:"黄兴洲的散文接地气,他总能把深奥的东西简单化表达出来,让人们在不经意间接受了客观事实,起到了教化作用"。
结语
黄兴洲的创作是邳州文学的重要收获,更是中国乡土文学的鲜活样本。他以邳州为原点,用文字构建了一个充满温度与深度的文学世界,既记录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又揭示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他的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学,永远生长在脚下的土地上。这位在文学田野上耕耘不辍的老人,用一生的创作诠释了对故乡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担当,堪称邳州文化的"活名片"与文学界的"常青树"。
作者简介:
徐景洲,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作协会员,江苏明清小说研究学会会员,邳州市作协副主席。2010年邳州日报社主任编辑。
作品:
出版专著:文学研究专著《读破金瓶梅》(浙江古籍出版社),文学评论与随笔杂文集《无稽的诗话》(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小城纪事》(中国文联出版社),主编《键盘之歌》(金陵书社出版公司),并有多篇文章入选各类选集、专著。
文章发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文化报》、《杂文报》、《周末》、《北京日报》、《中国电视报》、《新闻出版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名作欣赏》、《文史知识》、《国文天地》、《阅读与写作》、《写作》、《语文学习》、《中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师》、《广西文学》、《徐州教育学院报》、《网络文汇》、《爱人》、《当代民生》、《陕西日报》、《齐鲁晚报》《语文函授》、《中国建材报》、《城市新报》、《服务导报》、《国际航空报》、《常州晚报》、《徐州日报》、《经济新闻报》、《书法报》、《彭城晚报》、《淮海文化报》、《邳州日报》等各级报刊发表文学评论、随笔、杂文、散文、小说数百篇,并有十余篇被《文摘报》、《新民晚报》、《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高师中文信息》、《文摘旬刊》、《北京日报》、《教师博览》等报刊或转载,或引起争鸣。
1999年创办乘兴走笔文学网站,同名电子文学杂志于2000年3月创办,至今期发行量近七万份,为国内个人创办最早、发行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电子文学杂志。
已创作完成并发于网络的作品有:长篇系列幽默小说《阿慢的喜剧人生》(16万字,点击十多万次)、长篇情感小说《婚情》(17万字,点击量就达十五万余次),网络文学:国内首部网络黑幕小说《网海魅影》(21万字,网络总点量超过三十万次),金瓶梅随笔网络点击近十万,还有章回体长篇小说《留言演义》,散文集《小城旧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