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走进大美庐山(四)
宋厚健 文
从庐山会议旧址出来,我的心情多少有些沉重,这时天下起了小雨,劈啪、劈啪的雨点打在我的身上,雨越下越大,我不由地加快了脚步,很快就回到了下榻的酒店。凭窗远望,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庐山在烟雨朦胧中若隐若现。山间云雾缭绕,仿佛一层轻纱笼罩着这沉睡的巨人,又似一位含羞的少女,遮住了自己绝美的容颜。雨丝轻柔地抚摸着山石,石上的青苔在雨水的滋润下愈发翠绿,仿佛在诉说着百年的沧桑。
我于1959年出生在北京。作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共和国第三代人,我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磨难。就在我出生的那一年,正赶上我国“三年自然灾害,”也叫“三年困难时期”。1959年至1961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爆发。历史记录:《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在叙述到“三年困难时期”群众生活状态和人口变动情况时: 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出现了浮肿病,患肝炎和妇女病的人数也在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积降低,死亡率显著增加。据我的母亲回忆:“由于生活拮据,营养不良,生下我之后,她的奶水很少,我基本上是一口米汤、一口米汤喂养大的……。”上小学的那一年,1966年10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幼小的心灵遭受了沉重的创伤和打击。作为生长在革命干部家庭的我,父辈曾出生入死打天下,然而,像我父辈一样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老同志,在这场文化革命中受到了不同的劫难和冲击。为此,我曾一度痛苦、迷茫、徘徊、挣扎,也发出了《人生》的呐喊:“无情的人间,动荡的画巻,惊心动魄的大混战,似波涛起,似浪澎湃。十年的腥风血雨,有多少人泪蒙双眼。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的践踏,国民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沉重的灾难,多少人彷徨、消沉、毁灭,残酷的岁月,夺走了多少人的黄金时代。”
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心向前看,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中华大地,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万众一心,团结奋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实现国家“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携手并肩、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砥砺前行,科学发展的春天终于在向我们招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重任在肩头。
明早,我们就要收拾行囊,拔寨离开庐山牯岭镇前往九江,沿途还要游历庐山南部,期待大雨早点停歇,祈祷明天雨过天晴,旅途愉快。
五、观李白瀑布,览秀峰胜景
2025年5月23日(周五),昨天下了整整一个晚上的大雨终于停了下来。这次庐山之行真是天随人愿,天时、地利、人和全在我们一边。吃完早餐,打起行囊,我们一行18人(加上领队、导游)8点钟乘坐旅游大巴从牯岭镇驱车前往九江。
大家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牯岭镇,旅游大巴顺山而下,沿途的树木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我最喜爱这里的红枫树红的似火,我最喜爱庐山春的洁白无瑕……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游陈德辉女士正以专业化的讲解为我们介绍一天的行程,她的讲解为我们的出行提供最优质的保障:下山的路南边的路相对来说平缓一些,北边的路弯道就更多一些。今天下山之后,我们走的是南边的景点,我们依旧走的是南边的路。今天我们依旧游玩庐山的部分景区,山上我们游玩了庐山东西两大块,因为庐山的东南西北四边都有很多景点。那么,我们今天在庐山的山上游玩那些景点呢?第一个景点,等一会儿,车程大约半小时左右,我们就可到达庐山东林寺的净土院,去感受我们净土中的一个千年古剎的渊源和历史,同时也感受一下中国最早净土的发源地的祖庭。接着,继续观赏庐山,庐山山峰中最有特色的一座山峰。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为此,秀峰景区也是当年李白笔下《望庐山瀑布》的所在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引来无数中外游客踏至而来,亲眼望一望这座壮观的瀑布,也就是庐山瀑布。庐山的几大旅游特色,我们讲了二山、二水、二瀑,这些旅游过程中也是全部可以尽收眼底的。游完庐山瀑布的秀峰景区之后,中午要在周边用一个农家餐,这里属于庐山南面的山区,所以是农家。吃完中餐之后,我们下午要去往庐山南部,千年古景观音桥景区。观音桥景区目前保留在中国古代桥梁一个特别有特色的桥,蒋介石官邸所在之地。游完景区我们依着北边往南走,位于五老峰脚下的千年书院。我们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来庐山进行考评。 第一站就是白鹿书院,了解了白鹿洞千年历史文化以及蕴借庐山这座风水宝地的名山孕育下而产生的这座书院。考评人员感慨地发出:庐山真是一座教育之山。所以立即冠名了世界文化名山景观之一。今天我们也会去书院领会一下中国理学大师朱熹创办的朱子教条,堪称与北方国子监媲美的魅力。这就是一天的所有行程安排。
(1)莲宗祖庭,千年古剎——东林寺
红墙琉璃瓦,
祖庭第一家。
一千六百年,
佛教中国化。
发源求往生,
结社庐山下。
喝的是粗茶,
披的是袈裟。
敲的是木鱼,
种的是莲花。
念的是佛,
念的是经,
念的是一个往生极乐世界好方法,
好方法。
东林寺位于九江市濂溪区036乡道旁,距九江市区十来公里。东林寺建成于东晋太元11年(386年),是我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南方佛教中心。隋朝以后成为全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东林寺自建造以来,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东林寺还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沧桑历尽,屡废屡立。
进入东林寺很有讲究,如果穿的过于暴露,门口还会发一条围巾让你包裹上。这是导览图,范围还不小。
古木葱茏,梵音缭绕。东林寺是佛教大师慧远创建的。胡适先生曾评价:“慧远大师是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人。”据说早于玄奘西行200多年,慧远大师曾派弟子法净法教,去印度取回包括《华严经》在内的200多部佛经,后邀请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罗尊者等在东林寺翻译,寺內现有译径台遗迹。玄奘西行前,曾使弟子来东林寺抄录佛经目录。公元751年,鉴真律师第五次东渡日本没能实现,辗转来到东林寺朝礼慧远大师,并驻锡传戎,随后携东林寺的两位僧人,带着东林教义及白莲种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将净土字的教义教到日本,而且教义一直影响到现在,所以东林寺在日本佛教信徒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年都有很多的日本信徒,不远千里来这里跪拜礼佛。历史上,很多名流高士曾与东林寺结缘,像李世民、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韩愈、白居易、柳公权、王安石还有李白、陆游、杜甫、杜牧、黄庭坚、周敦颐、岳飞、朱熹、康有为等等。
虎溪桥,这里还有一段“虎溪三笑”的故事。传说东晋时,这个东林寺的主持慧远大师,在寺院深居简出,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他送客或者是散步,从不越过寺门前的虎溪,如果过了虎溪,寺后山林里老虎就会叫起来。有一次,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访,与慧远大师谈的非常投机,送行时不知不觉过虎溪桥,直到后山的老虎发出警告的吼叫,三个人才恍然大悟,相视大笑而别。这个“虎溪三笑”的故事,反映了儒释道三家相互交融的一面,为历代名土所欣赏。东林寺是净土的祖庭,东林寺净土苑是新建的道场,有东林大佛,是两个𣎴同的地方,一个在庐山西北麓,一个在庐山的南面,东林寺祖庭是一个佛教寺庙,是佛教信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而净土苑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旅游景点,相当一部分游客是去那里看大佛的,对于游客信徒来说,来东林寺要先弄明白自己想去哪里?各取所需,免得走错了路。东林寺不同其它一个寺庙,没有到处都是功得香,也没有人在池子和佛像前随意扔钱,没有任何的商业化,连进香和斋饭都是免费的。在这里感受的是虔诚,更多的是宁静。
沿着大理石台阶向上攀登,这里是世界上最高、历史上最宏伟的阿弥陀佛像,也被称赞为五代最高水平的艺术。东林大佛创造了很多的数字奇迹,比如说佛身高48米,整尊造像共用黄金48公斤。贴金难度相当大,从2001到2007年共进行了三次历时6年,最终还是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还有座坐梿台四十八辨,这些数字寓意深远,表示救渡众生的四十八大愿,从梿应到宝盖81米,同时象征着九九八十一难。在苦难面前,我们每一个人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生活总要经历磨难,但一定不要轻言放弃,就一定会出人头地。造像的宝盖,为大风遮风挡雨,所谓前后通透,从设计上具有空灵之感。从运用上说,除了让当代自由的射入,增加一个透射的效果之外,还可以减少风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建造的成本。
微风拂面,站在东林大佛塑像之前,留下庄严肃穆的影像,仿佛一丝灵动之美。这座位于江西庐山脚下的阿弥陀佛像,不仅是世界上最高的佛像之一,更是一个让人洗涤心灵的精神象征。愿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在大佛的慈悲目光中,找到内心的平静;愿每一个迷失的灵魂,都能在这条通向极乐的白桥上,找到回家的路。
拜偈了东林大佛,从上面下来,已是午饭时间,于是,我们乘车来到秀峰脚下椿山居土菜坊用餐,地道的农家菜味道好极了!我尤其喜欢这家的蘑菇烧鸡、鲜笋烧肉和红烧豆腐。
用餐结束,整个院子的文化氛围吸引了我,我先后研读了文化墙上撰写的《秀峰记》等文章,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仙李白笔下的庐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景象。
(2)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
秀峰景区位于江西省庐山市白鹿镇境内,它背倚庐山、面临鄱阳湖,集名山、名寺、名瀑、名泉于一地,山奇水秀,摩岩碑刻如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素有“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之誉。
秀峰为秀峰寺的简称,又由香炉、鹦鸣、双剑、姐妹、文殊、龟背诸峰组成,寓群峰竞秀之意。青玉峡谷,碧水激湍,龙泽印月;黄岩马尾双瀑,奔雷喷雪;双桂堂前桂子飘香,聪明泉水清冽甘腴。人文翘楚,外秀慧中的秀峰景区,南唐中主李璟筑台读书后舍宅为寺,取“开国先兆”之意,名为“开先寺”,至康熙南巡御书赠匾“秀峰寺”而得今名。
美在自然,秀在人文。区内有苏轼称为“庐山双秀”之一的漱玉亭;誉为“二圣碑”的康熙帝的“秀峰寺”与太子胤礽的“洒松雪”;有“书法三绝”之谓的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黄庭坚的《七佛偈》、王守仁的《纪功碑》;“庐山”、“龙”、“虎”、“第一山”等144处摩岩石刻位列国宝,堪称奇观。几千年来,大德高贤次第登临,才俊人杰履痕交错,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美篇雅韵。其中诗仙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千古绝唱,成为扛鼎之作。
奇峰耸峙,名人荟萃的秀峰景区。春瞻雾鸣天籁,泉瀑溅玉;夏汭古朩萌翳,繁花锦篌;秋品丹桂飘香,层峦溢彩;冬赏银河天落,玉树琼林。秀峰以“但偕夙所好,永愿辞人间”而美誉天下!
今天爬的秀峰是在庐山的南面,紧邻庐山市。庐山市紧邻鄱阳湖。为此,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另外,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是指庐山,而且特指庐山的山南。
走着、走着,这里就是秀峰景区的大门了,如果坐索道上山可以直接抵达山顶,这几天庐山多雨,索道正在维护之中。于是,我们只有徒步上山,山脚下这个秀峰寺,上面写着非常醒目的三个大字:“第一山”。进入秀峰寺,这里曾是南唐中主李璟读书的地方,见证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在这里简单地停留一下就好,你可看到一个巨大的石书 ,上有“古人云: 匡庐奇秀甲天下,秀峰又甲匡庐。”也就是说秀峰是庐山最美的山峰。
其实,庐山的最高峰是汉阳峰,它的海拔也不算很高,也就1474米。我们按照指示牌的箭头前往庐山瀑布的方向要走1420米,需要攀登一个小时的台阶。秀峰景区的小溪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缠绕在山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仿佛大自然的镜子,映照出周围的美景。这里是庐山脚下的龙潭,水特别的清凉,与我同行的李老师趟水下潭,享受这快乐而又幸福的时光。
走进观瀑路,开始爬山了,又是一场恶战,最近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爬山。于是,我们沿着庐山瀑布飞流直下而汇成的周边之路前行,这里天青水白,峰秀谷幽,山路蜿蜒,不宽的路径,两边的青草,野花,树木,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其实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游客并不太多,因为大部分来访游客都是直接上山的。所以,山上的游客会多一些,但如果你做了功略的话,你就会发现,原来精华都是在山下玩庐山的。其实在庐山你可以多住几天,至少需要四天,二天山上、二天山下,所以为什么庐山的景区门票在一周内都是有效的,就是这个原因。
在我的右边就是庐山的汉阳峰,也就是庐山的最高峰了。站在这里你已经可以看到庐山瀑布了,就是这里距离山顶还非常遥远,很多人来到这个景区就是慕名而来。因为李白当年写这个望庐山瀑布时,也是用了一种夸张的手法,我们每个人来到秀峰,都是为了李白这个庐山瀑布而来。这几天连续爬山,我的腿已经没有那么酸了。今天爬起山来感觉特别的带劲,这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我平时锻炼收到的效果。从这个视角,你已经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了,但走了差不多才有一半的路程,此时让我想到宋代苏轼《题西林壁》这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走了差不多一半多的路程,从这里回望,可以看到远处的庐山市和鄱阳湖,这次秀峰之行终于可以弥补前天含鄱口的遗憾了。继续上行,我们现在离瀑布越来越近,你看整个瀑布一二三逐级飞落直下,昨晚刚刚下了大雨,今天的水流特别的急,水声隆隆作响,就像千军万马滚滚奔流而涌,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纵览雄伟壮美的庐山瀑布如此的气势磅礴,怎不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站在瀑布脚下的九天池,这是瀑布流下的第一流水溪,此时拍照打卡浑身凉爽,感到特有成就感。在此能够留下难忘的瞬间,不失人生的一大快事。再次,抬头望一望李白瀑布,览秀峰胜景,我们也算心满意足了。
(3)走进观音桥景区
观音桥,原名三峡桥,又名栖贤桥,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全桥长20.14米,宽4.3米,拱跨10.45米。募资建桥是福州僧人德明和建州僧人文秀,工匠是来自九江的陈智福、陈智海、陈智洪。观音桥横跨在三峡涧的悬崖峭壁之上,是中国保存完好且有明确纪年的宋代石拱桥之一,有极高的文物及科研价值,是国家第四批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观音桥被誉为“南国桥梁建筑上的一颗明珠”。千百年来,任凭桥下“银河倾泻,起蛰千雷”的三峡涧水狂奔撞击,桥身却安然无恙,经受汽车重压仍岿然不动。
观音桥景区还有以下自然与人文景观:
天下第六泉:唐代陆羽评定的名泉,水质清澈宜烹茶;
冰川石十二生肖:第四纪冰川遗迹与人工雕刻结合;
蒋介石行宫:1934年建,现为陈列馆展示民国历史;
栖贤寺:南朝古剎,庐山五大佛教丛林之一。
观音桥景区坐落于庐山山南,占地约0.9平方公里。这里风景如画,四周林木葱郁,山峦青翠,溪水潺潺,同时文物古迹遍布,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宁静与愜意,同时了解古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4)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白鹿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公元785年,洛阳人李渤隐居庐山,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公元825年,李渤为江州刺史时,在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公元940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白鹿书院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国学,”也称白鹿国学。白鹿洞书院在宋代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响。1988年1月13日,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白鹿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步入白鹿洞书院,这里既没有白鹿也不见洞,但穿过朱漆门廊时,细雨落在青石板上沙沙作响,让人恍然大悟,这里“别有洞天”。
走进书院的展室,墙上的展览吸引了我,展览共分前言、第一部分白鹿名高万仞山、第二部分紫阳学接千年统、第三部分古洞盘旋路欲封、第四部分千年书院开新运以及后记六大部分,全面揭示了白鹿名高,人文荟萃的发展历程。这座千年洞府,文脉悠长。经由此展,白鹿洞千年时空中的厚重文化可窥一斑。
指尖抚过洇湿的白墙冰凉的触感沁着几百年的翰墨香。状元桥畔的桂树抖落金蕊,碎雨沾着花沫在溪面荡起涟漪。正堂前立着孔夫子的铜像,青苔顺着衣褶攀上他执卷的臂弯,廊下的石碑还留着苏东坡的墨迹。
跨过月牙状的石门,豁然望见溪边石坪。传说朱夫子曾在这里给学子讲学,溪水漫过石凳时,书声硬随着涟漪漫向山外。现在的石桌上摆着竹简历摹本,某页还夹着不知谁遗落的木书签。
青苔斑斑的石碑,爬满藤萝的回廊,池塘里优哉优哉的红鲤……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千年的故事。这样的书院,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满载着对东林寺道场庄严肃穆的礼拜,满载着秀峰景区李白瀑布的壮美,满载着观音古桥的宁静和愜意,满载着对白鹿洞书院朱子学堂的敬仰,满载着我们一路上的欢歌笑语。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缓缓地离开了美丽的庐山山南,驶向兼具自然奇观与千年文脉的历史文化名城——九江。
作者简介:宋厚健,1959年7月4日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政工师。
1985年8月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1985年8月至1988年8月在中国文学函授大学中国文学专业学习。曾先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厂、司法部、中国华侨旅游侨汇服务总公司、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工作,现在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退休干部。
《文学月报》杂志社签约作家,《白鹭文刊》杂志社签约作家,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青年作家网文学联盟知青分盟副主席。曾参与《毛泽东图书辞典》、《人镜丛书》、《世界华人小学生获奖作品评析》、《世界华人中学生获奖作品评析》、《阮玲玉之死》、《青衣行酒》、《说悔》、《食色与欲》、《儿童急病与意外》等图书编辑撰写工作。责任校对了《瞿秋白与鲁迅》、《100位名人早逝之谜》等图书。荣获全国首届“无量杯”诗酒融合文学大奖赛“十大诗酒文学魅力作家”;第二届全球华人好家风征文大赛成人组:二等奖;第三届中国青年作家杯征文大赛诗歌(含词赋):一等奖;2021全国青年作家文学大赛散文组(含随笔、评论)一等奖。在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