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宁生
1979年12月在酒泉当兵时,每月的津贴费只有6块钱,而且一拿就是一年半左右。别看那个时候只有6块钱的津贴费,对士兵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部队管吃管喝还管穿,平时也没有什么大一点的开支,就是买个牙膏香皂、邮票信封信纸什么的,所以绰绰有余。偶尔进一趟酒泉县城开开荤,吃一盘蒜台肉丝炒面不到6毛钱,吃半斤大肉水饺30个才1块8毛钱,让你吃得饱饱的。中午在县城看一场电影才2毛钱,返回驻地时,在东大街一家炒货店花1块钱能买2斤半炒大豆,满满一黄挎包,足够全班战友共享一顿。
1981年下半年部队在嘉峪关驻守时,津贴费涨到了8块钱,战友们高兴地欢呼跳跃。别小看多这2块钱,这在当时相当于涨了一级工资,喜欢抽烟的战友能用这2块钱买一条子香烟抽,爱吃肉的战友能买一筒午餐肉或者鱼肉罐头吃,爱读书的战友难买好几本图书阅读,爱帮助人的战友会把这2块钱资助给家庭困难的战友,也有战友积少成多,到春节前给父母寄回去几十块钱补贴家用。这2块钱虽然不多,但体现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部队官兵的关心和厚爱。
直到1982年部队在高台县南华镇营建时,津贴费才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涨幅,每月可以领到12块钱,只可惜领了两个月就该退伍了。记得第一个月领到12块钱后,左思右想不知道该干什么用。进了一趟高台县城,发现新华书店的书柜上摆着一套简装康熙字典,共4本,就跟毛泽东选集一样,立刻让我有一种购书的欲望。拿过康熙字典翻了翻,虽然对里面的字和注解看得不是十分明白,但在上中学时听语文老师讲到过康熙字典的种种好处和用途,加上老父亲也是一个非常喜欢舞文弄墨的人,家里就保存着一本很旧的同音字典,如果把康熙字典带回家,老父亲肯定爱不释手。于是,不再犹豫立刻让售货员盖章打包。售货员麻利地用牛皮纸包裹好后说道:“一共12块钱。”真是天助我也,一个月的津贴恰到好处。
第二个月领到12块钱后,我毫不犹豫地直奔高台县烈士陵园旁边的一家烟酒门市部,喜滋滋地买了一瓶正宗的贵州茅台酒。当然,这是我事先侦查好的目标,一瓶茅台酒12元。
茅台酒拿回宿舍后,几个关系密切的战友说:“打开让我们尝尝。”我马上拒绝道:“这瓶酒真不行,我要带回家孝敬老父亲。”当年年底退伍回到银川后,当我把康熙字典和茅台酒摆在老父亲面前时,老父亲除了高兴和喜欢外,似信非信地问道:“你哪来的钱买这些东西,不会犯什么错误吧?”我赶紧宽慰老父亲说:“你放心看、放心喝,都是你儿子用部队发的津贴费给你买的。”听了我的解释,老父亲的脸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
如今,6块钱的津贴费早已成为历史。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军队的不断强大,广大指战员的津贴费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吃得好穿得好,而且文化生活丰富,忠于党忠于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特别是保卫国家领土,捍卫陆海空主权的责任心强、战斗力强、必胜心更强。让我们这些退伍老兵时刻保持亮剑精神,牢记人民军队的辉煌历史,传承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用实际行动践行“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誓言。
梅宁生简介:原陆军55师164团退伍士兵;原中国交通报驻宁夏记者站副站长、主任记者(副高职称)。现为宁夏作家协会、宁夏摄影家协会、宁夏散文诗协会、宁夏新闻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沧浪分会顾问。九江文学社活动部长。出版过新闻作品集《人车路》《交通情》《献给交通人》和个人诗集《平凡生活》。曾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评为“全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连续18年被中国交通报社评为优秀驻地记者,多篇新闻作品和摄影作品获奖。
主编:洪新爱
组稿:放飞 石慧
编辑制作:一束暖阳
图片主要来源于网络,侵权告知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