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廨院(龙泉寺)再探
唯识廨院(龙泉寺),最晚建于五代,属于蓝田的重要文化遗产。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对其宋代性质和职能进行深入分析,一是对龙泉寺五代以前存在的可能性进行探析。本文也是同HappySea网友进行了一番交流的产物。
第一个问题涉及到唯识廨院到底是单纯的寺院呢,还是兼任其他的甚至官方职能。例如,官方教育功能,唯识论培训管理机构,如此等等。
例如,在百度百科中对《复唯识廨院记》是这样介绍的:“全文记载皇祐年间洪集等人重修蓝田县龙泉寺的经过:将废弃佛寺改建为兼具宗教与教育功能的廨院;记录宋代寺院向教育机构转型的史实;碑名"唯识廨院"包含佛寺(唯识宗道场)与学校双重含义。”
这样的认识是否正确呢?关键在于对“廨院”一词和《复唯识廨院记》碑文内容的理解。
廨院一词,最早的释义为官署,即官吏办公处的通称,这一用法主要出现在汉代,例如驿廨、营廨、廨舍、廨田、官廨、尉廨、廨宇、廨署、倅廨、廨院、廨钱、郡廨、汛廨、府廨等,这些词语都与官吏办公场所或相关事务有关。
隋唐之际,这一词语的外延扩展了。佛门有廨院主之谓,[廨院主] 禅林中,主管寺院之会计、接待等事务之职称。廨院,即禅林行办此等事务之处所。
可见,廨院一词,即可指官方廨院,也可指寺庙廨院。就好比“寺”一词,即可用于官方机构,如,鸿胪寺、大理寺等,又更多的指民间寺庙一样。在现实文献中,廨院一词到底何意,要看具体的语境。
那么在《复唯识廨院记》中,廨院一词具体何意呢?这取决于对碑文的正确理解。
在碑文中,涉及教育的部分为:“噫!儒□□未尝为尺寸地,虽童子不肯辄屈。曰□□国家尝诏四方:郡无小大皆立学,本古庠序之法,以为教。甫一年学不幸而□天下士反无弍言复之者。今唯识再毁矣!皆不几□而复,其不顾吝有若七人者,其勿懈有若洪集者,其请而勿禁有若言□□。儒果出□□甚远也。儒之人视唯识,岂独不□,越明年五月院成,洪集以始末徕乞余言,遂书之。且以见其心之耻云。”
这段可翻译为:唉,读书人如果没有读书的地方,就连小儿也收服不了(文中“辄屈”,兰注)。国家曾经向四方下诏,郡无大小,都要办教育,本就是古代建校教学之法(文中“古庠序之法”,兰注),以之为教。但学校才(文中“甫”字,有人从甫后断句,有误。兰注)开上一年,不幸出了问题,天下士人反没有谁再说进行重建的。但是唯识院毁了两次,都不长时间重建了。拿出全家身资的竟然有这样七人,持之以恒,毫不松懈有像洪集这样的人,有上书不要禁建庙的人。(同这些人相比),读书人就差得远了。读书人面对唯识院的人,难道不感到羞愧?
到了第二年五月,庙建成了。洪集将建庙始末告诉我,请我写文,所以我做了这篇文章。希望读书人见了能够有所感悟。
由此可见,文中作者只是感叹,士人不如僧人。官学毁了,士人是不管的。而寺庙毁了,僧人会想方设法重建。哪里有一句将唯识廨院变成教育场所之意?
从历史上看,宋时教育制度规定,朝廷有国学,地方官方也要办郡学、县学、社学等,用官田养之。当然也不排斥私学,民间自己办学,例如书院等。至于民间学校建在何处,是私人房舍,还是租用寺庙房产,是民间的事情,官方是不干预的。官方只是通过科举制度来引导私学就可以了。
因此,唯识廨院就是单纯的寺院,同教育和官方无关。
在这个问题上,HappySea网友提了一种可能性,唯识廨院会不会是唯识学教学的管理方?就是说许多崇尚唯识学的寺庙的僧人在唯识廨院进行培训?
这也是不可能的。唯识论从古印度传入。唐代玄奘大师就精通此论,因此开派立宗,称为唯识宗。但该理论繁琐复杂,非少数聪慧且学识高深者不能掌握,一般僧人是无法参与其中的。玄奘大师想法设法要窥基出家,就是看中了其天资,而唯识宗也是在窥基大师手里大兴的。但正因如此,唯识宗在唐代传承数代就消亡,不能再兴,钻研唯识论成了少数僧人的爱好。碑文中说的很清楚:开宝九年,一位精通唯识论,叫□志兴的人到了龙泉寺旧址,建立寺舍后,才改名“唯识院”。可见,唯识廨院不是唯识论的培训管理机构。
综上所述,唯识廨院就是单纯的民间寺院。
下来看第二个问题,龙泉寺有无唐代存在的可能性。
从《复唯识廨院记》的记载看,廨院主洪集也只记得龙泉寺五代时立过石碑,叫龙泉寺,这个碑宋代还存在。但寺庙规模不大,所以宋初改成“义井”。五代以前,洪集是没有记忆的。
HappySea网友曾发给我一张他当年在县图书馆阅读志书时拍摄的图片,上面介绍了一些有关龙泉寺的民间传说。按这个说法,当年龙泉庵是同莲花池连在一起的,可谓十里莲华到普华。唐时就有龙泉庵了,当时有百名西藏喇嘛僧暂住于此,为僧尼释度。喇嘛僧当时以九品莲和当地荞麦为食。具体内容见图片。
HappySea网友并且说,龙泉庵附近有许多井,井口远大于常井。当地有人称之为“龙井”。
我看了以后,有以下想法。
第一,当年龙泉寺应该是同莲花池联系起来在一起的,莲华池属于庙产,所以需要管理,才称为廨院。在光绪和民国《蓝田县志》里,东乡青侯里就有村名莲花池,水利中也记载东乡罗李村西有莲花池渠。青侯里有二十个村,除了“莲花池”和“青泥坊”外,都是以姓氏给村命名的。而青泥坊就是从唐代传留的地名,有杜甫的诗句为证。莲花池的历史一定很早,但是否唐代留下的地名,没有直接证据,也无法用这个作为龙泉寺唐代存在的直接证据。
第二,唐时西藏盛行苯教,佛教从中原和印度传入,同前者逐渐融合。西藏喇嘛教的正式形成,是在元代。传说中唐代百位喇嘛来内地传法,不可信。
第三,此图片为HappySea网友多年前拍摄,已经忘记了书名。文中提到光绪志,但查询光绪志,不见相关内容。且其叙事,半文半白,明显形成于民国后。何况其文字有多处讹误,例如“龙泉庵清末碑巡抚移至西安”,其中龙泉庵明显为“复唯识院记碑”之误。又叙黄庶来蓝,夜宿寺旁,洪集告诉他唐代即有寺庙,庆历中因住军而废,这同黄庶明言五代存寺,庆历诏下不满三十间寺庙尽废原文不符。又讲因国家下诏建校,寺庙随号为廨院,这是对碑文的错误理解。并且根据《复唯识廨院记》,到五代时,寺名龙泉寺,此图片内容却说是龙泉庵,也不相符。
如此种种,可断原书不为官方志书,应为民间人士用来解释志书的私人之作,多属作者臆断,难免讹误多出。
因此,要论证龙泉寺唐代就存在,这个资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