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艳:这个世界会好的
巫山县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这是我在重庆南岸参加山西省娴院慈善基金会的主题演讲,题目是《这个世界会好的》,今天在这里分享出来。
我叫黄承艳,来自山美水美的神女故乡重庆巫山,我毕业于重庆西南大学,参与公益8年,从事全职公益5年,而这五年我在做一个事,就是农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关注农村一老一小。我来自大山,大学毕业以社工的身份回到大山,在重庆酉阳花田驻村,他乡建故乡三年基层工作之后,我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创办了巫山县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注农村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和农村一老一小的服务。“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这是许多人对晚辈经常念叨了一句,旨在劝导困境的孩子一定要逃离家乡。而我反其道而行之。相比而言,我比许多90后更加的贫困,吃过更多的苦。出生三天,我养父母在桥头抱我回家,四年后我的残疾养父因病去世,七岁年后我们的房子被冰雹摧毁,我和养母流离失所,搬了8次家,住废弃的烤烟房,住废弃的乡政府,住粮站,住地下室,读书期间常常因为吃不上饭饿晕在学校。就这样,我还阴差阳错没成为“贫困户”,没有享受脱贫政策;大二那个春节,我没有回家,我做了三份兼职,白天在超市当收银员,晚上我在推广“去哪儿”APP。为了挣满140元,在酒店前台守了一通宵,第二天又去收银,那时候的精力好旺盛啊。

按道理说,吃过这么多苦,在城市上过学,也上过班,肯定明白大城市对于年轻人有更多机会,空凭一张文凭回到农村,没有人脉,没有家族支持,也会困难重重。但我为什么还是如此执着回乡呢?并且在乡村做公益呢?我想我成长路上遇到的那些人,就像一束束光指引着我,他们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会好的! 四岁的时候,我的残疾养父在抱了我一整天之后,抱憾离世。他死了,我们家里就我和养母两个人,那时候没有手机,养母家的两个哥哥也没有联系,也没有回家。黄氏家族里面有个叔叔,他站出来组织家族的人筹物资,村里面又从村里列支了一笔经费购置了棺材,敲锣打鼓的让我养父入土为安。我想这件事在我的心里埋下了农村情节。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得了腮腺炎。那时候我们正在流离失所,住在别人的地下室。这个时候村里支书走到我们家里,他又组织了黄姓家族的人为我筹集了500元的医药费,医好了我的疾病。 那年我读初二,那时候我们在学校用饭盒子蒸饭,自己从家里带盐菜。有些家庭好一些就会剁一些肉沫和豆豉、咸菜炒。而我一直吃的都是直接从坛子里面掏出来没有加工,没有油水的盐菜。有一天,一个姓黄的叔叔走进我们家,手里端着一大碗盐菜肉,肉的块头很大。他说:你现在读初中,正是需要营养的时候,要吃肉就自己去我们家炒,或者让婶婶给你炒。 关于吃饭还有个故事,因为没有钱买米。盒子蒸饭我都会加特别多的水,别人的都是干饭,我的就是比粥还清澈,水里面飘几颗米的那种。终于,一段时间后,我饿晕在学校了。我们班主任知道这个情况之后,链接社会爱心人士,给了我500块。“这个爱心人士不想留名,你以后有什么事,一定要给我说,于公我是班主任应当对你们负责,于私我妈也信黄,是你的表哥,是亲戚。”他的老婆是我们的化学老师,经常在会上表扬我虽然没有太多新衣服,但一直能保证干净整洁。
诸如此类,读书期间,学校老师给了我太多的鼓励。中学的语文老师会给我的周记本留言,定期关注我的身心动态,他写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至今是我的生存哲学。而中学的英语老师,会组织全校英语老师,把学校的12位英语老师的宿舍门上画大雁,一支大雁就意味着每周要倒一次垃圾,倒一次垃圾就能挣10元钱,这是初中英语老师为我创造的勤工俭学的机会。
高中的数学老师,会在课堂上喊“艳娃子,起来搞学习啦!”,放学了会用他的摩托车载我回家,会给我鼓励打气。高中的历史老师会把自己的超市购物卡掏出来给我,让我买米买学习用品。 我从小学就有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初中同学给我一个苹果,不愿留名的好心人给我的500块爱心款......这些点点滴滴点亮了我的坎坷青春,让我对家乡,以及家乡的那些人有着十分浓厚的感情。奠定了我爱乡基础,也塑造了回乡的动机。但是执着回乡,回乡四年,坚持至今又是因为什么呢?是社工。社工让我发现了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价值,而这种价值感深深的治愈了我。我给大家再分享几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重庆酉阳,陪伴的价值。2018年我大学刚毕业就到酉阳驻村,隔壁村有个孩子溺水了。村里书记告诉我,农村每年都有孩子溺水,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管不住,暑期到处跑,每年都有孩子发生危险。于是我们就针对村里40多名留守儿童设计了一组安全教育课,招募了一支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来村里开展了为期7天的课程。除了安全教育,村里娃娃还跟着大学生学剪纸、学国学、学绘画、去爬山、去野炊;7天,孩子们知道了读了小学,要上初中高中、要上大学、要读研究生;7天,他们还知道了幼师专业、摄影专业、英语专业。离开那天,天下着雨,雾蒙蒙的,孩子们齐刷刷的来送志愿者老师,写着信,带了老师教的手工,抱着老师哭作一团,有一位志愿者老师说“我们要回去上学,黄老师会一直陪你们”。距离开学还有半个月,延续了服务,我每天早上会召集孩子们一边晨跑一边捡垃圾,周末的时候,我会招募村里的姐姐为娃娃辅导作业,也会给志愿者老师打视频电话,活动虽然结束,但服务仍在延续。因为社工一直在这里,周末也会策划一些活动。寒暑假许许多多的志愿者纷至沓来,希望能给这里的孩子带来一些陪伴和知识。当初在读三年级的小孩子如今已经是初二的小伙子了,那个村关于儿童的安全事故0发生。

2020年的暑假,博主“盗月社食遇记”主创团队第三次来村里。他们第一次来时在2019年的春天,他们来给村里老人春耕秋收,他们请村里老人代言产品,给老人发2万元片酬;他们每次来都会作为志愿者参与村里的社工活动;2020年的暑假他们和孩子门一起做一场社工活动,他们给孩子们带来了400多册图书,开展了一场活动,捐了一个图书角,还为孩子们赠送了学习用品,护手霜等等,而这场社工活动由盗月社团队全程记录,推出一个节目叫《网易云终结者:重庆小学生!我笑得鼻涕都出来了》。这个视频里面的孩子们,是我们社工工作陪伴了两年半的孩子,这期视频打动了上千万的网友。他们每次视频的背后鸣谢有一个特别的存在,那就是社工艳娃子。是的,他们在全国寻觅美食,没法与这里驻扎,而我可以。那天活动结束,孩子们和我在盗月图书角互相抹泪,“他们还会来的!”然后我们一起整理爱心人士捐赠的图书,我们的背后是孩子们亲手写的盗月社slogan:心里有光,哪都美!这句话在这些孩子的成长路上,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段回忆。确实他们又来了,2020年百大up年会上,村里的孩子又跟着他们去上海了,去看了他们从没看过的世界。2023年他们带着村里的孩子去北京,让孩子当主持人,采访科学家,去做新的尝试。这是一个关于陪伴的故事。在大学时期,我曾在寒暑假作为志愿者去山区给孩子做暑期支教服务,由于各种因素限制,所提供的服务都是一次性的。每次支教地方都不一样,有人曾提出短期支教会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反思议题。大学毕业,作为一个社工角色长期在这里驻扎三年,给这里孩子带来的价值,在当下我不敢妄下定论,但是我知道,我可以作为枢纽,通过我的足量陪伴以及对信息的充分把握,一波又一波的志愿者来到这里提供的服务和课程是精准的,是娃娃喜欢和热爱的。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重庆巫山,扎根的价值。2021年机构刚成立,在重庆益友公益伙伴的牵线搭桥之下,我们与上海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达成合作,落地执行桑梓助农项目。该项目关注乡村振兴,着力产业发展,通过定期组织管护技能培训,定期召开茶话会活动,为农户赋能,促进农户增收。项目点选在巫山县骡坪镇仙峰村,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社工服务的村落,村里种植了500亩的脆李,在项目入驻前一年,村里的脆李第一年进入胜果期,可是一场大雨让五年的培育变成了一筐筐裂果,这些裂果全都7毛贱卖了。个别果农已经失望地扛着锄头要挖李子树了。我们也不敢贸然进入这个看似普通,实际困难重重的村庄。“你们这个项目能不能跟基金会申请一下,来我们村里!不管怎么样,是个资源,也给我们老百姓一些信息!”仙峰村的村支书这么给我说的时候,我决定了,就这个村。一轮走访下来,听到最多的就是希望在项目支持下,种出好果子,卖出好价格。怎么种出好果子?彼时的我,也是这个村里的支书助理,负责村里党建业务工作;还在为村里合作社做软件资料整理。项目开始执行过程中,我将自己的几重身份,所涉及的相关业务工作有机整合。作为党务工作者,当时镇政府正在推动一个“村规民约”大家评的党建系列活动,我依托这个活动,利用晚上、下雨天开展入户走访,定期的会议征集大家在脆李管护方面的学习需求,再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定期组织培训回应需求。特别是刚开始启动的时候,组织30人开展脆李果树剪枝培训,只有12人坚持了20天的全部课程,而这12人又推动成立了社会化剪枝服务队,学成之后他们通过剪枝技术务工增收户均8000元,而这个技术加上后续的持续学习,让村里的脆李得到了科学化的管护,脆李的果品品质得到大幅提升。种出了好果子,怎么卖出好价钱?我依然在一线,探访果农,去录制他们发展脆李果树种植的故事,跟拍他们的劳作日常。基金会支付宝账号的宣传,又与网络大v盗月社食遇记联络,在全网爱心网友的支持下,当年的大果、精品果大部分都卖到5元一斤,为仙峰村村集体经济增收五万余元。回到家乡有许多学习的机会,在一次党员冬训的课上,党员教育中心的授课老师说“党员要有一个术业专长,有一个擅长的领域,有一方领域立足”。回乡公益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两个字——“扎根”,因为扎根,能准确识别需求;因为扎根,提供专业服务。

第三个故事,感召的价值。2022年,我们在执行情暖独居为爱敲门的项目。这个项目服务内容是定期探访高龄老人,开展系列社区活动,不定期派发粮油爱心物资。作为村干部,我除了常规探访,平时下班了也会买点菜,走进老人家里,和老人家拼餐。有时候甚至就是单纯的去爷爷奶奶家聊聊天,让他们感受到我是喜欢他们的。在众多服务对象中有这样一对老夫妻。爷爷88岁,奶奶82岁,在探访过程中奶奶拿出从田里捡来的板栗请我帮她卖。我当即发了一条朋友圈,为奶奶卖货。然后朋友圈的环球夫人李主席给我打来电话问村里有多少板栗,他们帮忙兜销。一边是在村里,开着车满村走访摸排,这里十斤,那里五十斤,统计下来一共1200斤。一边是他们在团队群里发布助农分销信息,1200斤的板栗一天被预定完。但是板栗的转运和邮寄工作十分麻烦,蜿蜒的山路,又在下雨,有些邮寄到客户手里已经生虫了,还有些因为疫情又成为了空中的幽灵邮件。在我处理完订单邮寄之后,再回村去看奶奶,奶奶从家里拿出一双鞋说:多亏你帮我销售板栗呀!这是我卖板栗的钱给你爷爷买的鞋子呀!这一段话我录制视频发布到了网上,而且挂上了抖音的筹款链接。网友纷纷为奶奶点赞,也为奶奶挂念爷爷那份感情感到感动。“那个奶奶看起好感动哦!我还捐款了!这个事做的好!继续坚持”。我去镇里汇报工作的时候,当时镇里的书记有些欣喜地说道。1200斤的板栗涉及25户农户,其中23户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家。卖板栗本身不在这个项目的执行指标里面,但是这是扎根走访中识别的老人家的真实需求。那就发个朋友圈推广一下把!没想到一经推广,爱心就被延伸,全国各地,行行业业因为一颗板栗产生了联系。
那么,社工我会一直做下去吗?这个给不了肯定的答复,我只能说,在我能做的时候我尽自己最大努力把手里的事情做好!我喜欢用一件事情来规划一段生命。比如我说,我当下在做100个巫山老人的探访工作,目前已经探访26位。希望通过社工视角走进农村老人家中,听他们的故事,悟一个时代的变迁,也尽力整合一些公益资源为乡村困境老人做一些改善。如果行业的春天迟迟没到,100个老人探访完了,也许就是我离开行业之时。但是谁知道呢,万一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更多的可能性,为扎根的地方带来更多慈善资源呢?再比如,我试图想要继续在乡村扎根三年,这三年无论多难,无论多苦我都要扎根
文图:小乐
来源网络:侵权告知可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