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军《岁月留痕》
(自传)连载
第49章 薪火与星光交织的岁月
2011年的时光仿佛被岁月酿成了一坛醇厚的酒,愈久弥香。清晨的阳光透过新置一楼居所的玻璃窗,洒在满地积木上,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斑。一岁多的孙女正处于最惹人疼爱的阶段,她摇摇晃晃学走路的模样,恰似春日里刚破茧的蝶,肉乎乎的小手紧张地攥成拳头,像极了紧紧握住希望的模样。可没走几步,"咚"的一声,她便跌坐在地板上,缺了门牙的小嘴瞬间咧开,露出比三月暖阳还要灿烂的笑容,那清脆如银铃般的笑声,瞬间驱散了整个屋子的沉闷。
这小人儿仿佛天生带着洞察人心的灵气,若是瞧见谁眉头紧锁,她便会像只温顺的小猫,抱着心爱的布娃娃,安安静静地蜷在沙发角落,连呼吸都放得轻轻的;一旦捕捉到欢快的笑声,立刻化身灵动的小鹿,在沙发上蹦跳嬉戏,将靠垫掀得满地都是,整个屋子都洋溢着她带来的生机。看着儿子儿媳为了补贴家用,在工作之余坚持在马路边摆摊,他们不惧寒暑、踏实肯干的模样,与孙女天真烂漫的笑容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生活最动人的图景。我常想,这不就是平凡日子里最珍贵的幸福吗?那些奔波的辛劳、成长的烦恼,在这份温暖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
工作上的成就,同样为这一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连续三年获评油田专业技术骨干,这份荣誉于我而言,不仅是对专业能力的认可,更是一种责任与鞭策。恰逢王金萍主任到任,对报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小报改版为大报,并开设"油城周末"版面,我有幸负责一、二版编辑工作。这两个版面就像是我耕耘的一方田地,而那些有深度的人物报道,则是我精心培育的花朵。
我将目光投向那些退休却依旧发光发热的老石油人,他们就像黄昏中最绚丽的晚霞,虽已褪去工作时的锋芒,却用毕生所学继续温暖着这片土地。还记得采访一位老工程师时,他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着陈旧的图纸,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向我们讲述着当年攻克技术难题的故事。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奉献从来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褪色,它就像一颗种子,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在合适的时机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带学生的经历,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有成就感的篇章。从基层通讯员到高校毕业生,每一个渴望在新闻领域有所建树的年轻人,都让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红岗采油厂的白静、乾安采油厂的王焕颖、理工科转行的齐小波,还有兰州大学新闻系毕业的高东旭……面对这些求知若渴的眼神,我深感责任重大。
高东旭初到报社时,虽顶着名校毕业生的光环,却在实践中处处碰壁。他攥着空白的采访本,满脸愁容地找到我:"李老师,我不知道该去哪儿找新闻,和基层单位联系时,总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他眼中的迷茫,让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初入职场的自己——同样在陌生的领域里跌跌撞撞,渴望有人能指引方向。次日清晨,我便拉着他坐上开往基层采油厂的班车。一路上,我指着窗外林立的井架,讲述每个设备背后的故事,教他如何从轰鸣的机器声中捕捉新闻线索。
抵达基层后,我熟稔地拍着老工友的肩膀:"这是新来的小高,以后得多带他转转!"从采油班组的日常巡检,到技术革新的攻关现场,我们一家单位一家单位地走访,一位师傅一位师傅地攀谈。在一个偏远的计量站,寒风裹挟着砂砾拍打着玻璃窗,我们围坐在老旧的办公桌前,听一位坚守岗位三十年的老班长讲述他与油井的故事。高东旭起初还略显拘谨,后来握着录音笔的手渐渐稳了,眼中的困惑被兴奋取代。
如今的高东旭,已成长为吉林油田企业文化处新闻科科长。但他仍记得那段初入职场的时光,常感慨:"李老师不仅是带我找新闻,更是教会我如何用真心叩开基层的门。"看着他从羞涩内向的毕业生,成长为统筹全局的新闻管理者,看着他带领团队策划的专题报道屡获嘉奖,我更加坚信:新闻不仅是纸上的铅字,更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联结。
我始终坚信,"放手实践"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就像培育幼苗,只有让它经历风雨的洗礼,才能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我常对学生们说:"只有让你们亲自尝试,才能真正成长。别怕犯错,每一次失误都是进步的阶梯。"看着他们从最初面对采访对象时的局促不安,到后来能自信满满地完成深度报道;从稿件中青涩稚嫩的文字,到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蜕变带来的喜悦,远比我自己取得成绩时还要强烈。
与赵天卓共同采写的《30年寻找恩人》的故事,成为了我教学生涯中一段难忘的回忆。吉林油田建设公司职工李百赞,在30年前那个寒风凛冽的冬天,救下了与亲属走散、蜷缩在沙坑中冻得瑟瑟发抖的9岁女孩。那是一个足以改变命运的善举,李百赞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一个小小的举动,会在30年后得到如此温暖的回应。30年后,当年的女孩已步入中年、成家立业,但那份感恩之情从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女孩辗转多地、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恩人李百赞,带着自家种植的小米等农产品,紧紧握住恩人的手,眼中满是热泪。
我带着赵天卓深入他们的生活,走进李百赞简陋却温馨的家,听他用朴实无华的话语讲述当年的善举;跟随受助者回到儿时的村庄,感受那份跨越三十年的感恩之情。采访过程中,赵天卓认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从李百赞布满老茧的双手,到受助者泛红的眼眶,每一个画面都成为了笔下动人的素材。最终,这篇饱含深情的报道在《中国石油报·北方周末》全版刊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读者纷纷写信、打电话,表达自己的感动,还有人专程来到油田,希望能见见故事中的主人公。
如今,赵天卓已成为《中国石油报》独当一面的记者和编辑,但她始终不忘师恩。每逢佳节,手机总会准时收到他温暖的问候;闲暇时,她也常与我分享工作中的新感悟、新挑战。这份跨越岁月的师生情谊,让我倍感欣慰。更让我感动的是,像赵天卓这样重情重义的学生还有许多。白静成为了吉林石油报的骨干记者,王焕颖在局机关的工作中表现出色,齐小波也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成长。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始终保持着对新闻事业的敬畏,以及对师者的尊重。
部长曲玉萍常说我"热心肠靠得住",将实习大学生的带教任务放心交予我。我从最基础的采访礼仪、稿件撰写教起,耐心纠正他们的每一个问题。看着这些年轻人从初出茅庐的懵懂,到逐渐在新闻领域崭露头角,我仿佛看到了新闻事业的未来充满希望。实习结束时,我认真为每个人撰写鉴定,希望能为他(她)们的未来发展助力。我深知,这些鉴定不仅仅是一段文字,更是一份期望,一份对他们未来的美好祝愿。
回首这段时光,怀里孙女的成长与手中学生的蜕变,构成了生命中最璀璨的图景。油墨香与奶香味交织的日子里,我既是守护家庭温暖的长辈,也是传承知识的引路人。那些采访路上的风雨兼程、改稿时的灯火阑珊、学生们的每一次进步与感恩,都汇聚成了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我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成就,更在于见证和参与新生命、新力量的绽放。在这条充满爱与传承的道路上,我愿继续做一颗铺路石,为后辈们照亮前行的方向;做一盏明灯,在新闻事业的长河中,永远闪烁着温暖的光芒。我相信,只要这份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对他人的关爱能够代代相传,我们的生活必将永远充满希望与阳光。(未完待续)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