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的认同感
作者:胡斋敏
苏格拉底认为幸福来源于内心,而非外在条件,不满足现状的人即使得到更多也不会满足。
培根也提到人们常因比较而陷入痛苦,追求虚荣和表面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在于内心平和与自我满足。
约翰·洛克 认为人类的幸福是心灵的产物,而非环境的产物,人们常认为改变环境能获得幸福,却忽略了内心的作用。
爱默生 则强调幸福在于思想,而非环境,人们总幻想改变环境能带来幸福,却不知真正的幸福源自内心。
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们追求的许多东西并非真正所需,却为此耗费一生,错过真正重要的事物 。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幸福生活来源于自己的满足和对生活的感恩。有些人本来生活很充裕,按理说已经够幸福了,但由于不满足,反而觉得生活亏了自己,因而离幸福越来越远。他们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于是哀叹不已。在这种心态下,又怎能感受到幸福呢?
相反,有些人因为满足了,便觉得生活如此幸福美好,仿佛生活在阳光之中,心情好得很。这样的人懂得感恩生活,又怎能不每时每刻都感到幸福呢?这充分说明,幸福并非完全取决于外在条件,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态度。
当人们总是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时,很容易陷入一种“永远不够”的心态。比如,看到别人有更大的房子、更好的工作或者更豪华的假期,就觉得自己很不幸。这种比较往往忽略了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像健康的身体、温暖的家庭或者稳定的收入。这种心态就像永远在追逐一个移动的目标,即使得到了一些东西,也会因为新的比较而感到不满足。
不满足的心态会让人陷入消极的情绪中。因为总是觉得不如别人,所以会感到沮丧、嫉妒甚至厌恨。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心理健康,还会进一步削弱对生活的感知能力,让人更加难以感受到幸福。如果一个人总是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如别人好,就会对工作产生厌倦感,甚至抱怨生活,从而错过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乐趣和成就感。
人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感到满足时,就会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每一刻,享受每一顿简单的晚餐,欣赏窗外有限的风景。这种满足感会让人的心态变得更加积极,从而更容易感受幸福。
幸福是一种内在的平和与安宁。珍惜生活中的点滴,就能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幸福满足感。一个对生活感到满足的人,会在工作中更加投入,更加珍惜与朋友和家人的关系。这种积极的心态在生活中会获得更多快乐和满足,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感恩生活,就能珍惜幸福。每天花一点时间去思考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比如家人的爱、朋友的支持、健康的身体或者一份稳定的工作。通过感恩生活中的点滴,会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这些珍贵东西,不满足的心态也就会消除。
很多时候,不满足是因为我们总是想着未来的不确定或者过去的不满足。所以,专注于当下,享受当下的生活,我们就会倍感幸福。在散步或闲暇时,不要总是想着工作或者烦恼,全身心地感受阳光、微风和周围的风景以及积极美好的事物,幸福就会充溢其中。
当我们感到压力和不满足时,可以设定一些小而具体的目标,如每天运动一些时间,或者做一些自己乐意做的事,读一本书也可以。这样,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幸福生活,确切地说,来源于自己的满足。当我们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减少不必要的比较,享受当下,就能更容易感受到幸福。我们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文明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远离了战乱,享受着和平安静的生活,我们感恩祖国的强大,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虽然曾经辛苦,但我们很幸福。
胡斋敏,男,出生于1955年3月。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白岭镇中学,大专,中教高级,退休教师,1985年江西省优秀教师。教学专注,实 践深刻。最近开始写作,有散文,诗歌及教学回忆、论文等创作。《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