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齿苋(五行草)
文/李广昌
初夏六月,随友至南安镇新民村摘杨梅。于杨梅树旁的花生地田塍角上,忽见一丛丛马齿苋,嫩生生,绿莹莹,伏地葱茏。不禁俯身凝视,思绪随之漫溯。
马齿苋,其名始载于《本草经集注》。此乃马齿苋科一年生伏地肉质草本。茎呈淡红,触手微凉,全株自带一股清酸之气。叶互生,肥厚多汁,形似瓜子,叶背常泛紫红。小花簇生,三两朵聚于叶腋或枝端,嫩黄点点,不甚起眼。其果为蒴果,椭圆满含生机,熟时从中部裂开,散落无数细小黑籽。因其形态、滋味,民间赋予它诸多形象的名号:瓜子菜、马齿菜、豆板菜、酸菜、指甲菜、马行草、马齿龙牙、五方草、长命菜、九头狮子草、灰苋、马踏菜、蚂蚁菜、耐旱菜……每一个名字,都藏着乡野识草的智慧。
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菜园路旁,凡阳光充裕处,总能觅得它顽强生长的身影。
在乡间,夏秋时节,村人尤喜采撷其嫩茎嫩叶。除去根须,沸水轻焯,挤去些许酸汁,便可凉拌入馔,佐以调料,酸爽开胃。亦可清炒、做馅、煮汤,或拌入面中蒸食。更有巧妇,焯水后摊晒,制成干菜,留待冬日滋味。
而在医者眼中,这平凡的野草,却是一柄祛病除疴的天然利剑。
马齿苋,味酸,性寒。其功擅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兼能除湿通淋。可主治热毒泻痢、湿热腹泄、肾炎水肿、脚气浮肿、百日咳喘、热淋尿闭、急性肠痈(阑尾炎)、赤白带下、崩漏下血、痔疮出血、疮疡痈疖、缠腰火丹(带状疱疹)、水火烫伤、丹毒肿痛、瘰疬结核、皮肤湿癣、白秃头疮乃至蛇虫咬伤等疾。
民间医者,更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
痢疾肠炎:取适量煎汤内服。
疖肿疮毒:除内服外,捣烂鲜品外敷患处。
黄疸:鲜品绞汁,温水冲服。
急性喉蛾(扁桃体炎): 干根烧灰存性,加冰片共研细末,吹喉。
肠痈(阑尾炎):鲜品洗净捣汁,兑冷开水及白糖调服。
瘰疬(淋巴结结核):干品烧灰,与腊月猪脂(膏)调匀;患处用温米泔水洗净拭干后敷药。
尿血便血:鲜汁与藕汁等量混合,以米汤送服。
脚气浮肿(心腹胀满、小便涩少):本品与少许粳米同煮粥食。
百日咳:配伍百部适量,水煎加糖服。
代代相传的民间验方,无不闪耀着先民识药、用药的朴素智慧。
然此草性寒滑利,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及孕妇,用之宜慎。
现代医学亦窥见其不凡。研究发现,马齿苋全草富含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钾盐,以及多巴、多巴胺、甜菜素、异甜菜素、甜菜苷、异甜菜苷等成分,维生素A样物质亦甚丰富。药理实验证实,其提取物能促进溃疡愈合,抑制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对血管及子宫有显著收缩作用,兼具降压、利尿、促进肠蠕动之效。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李志如医师于《广西中草药》杂志载一方:取马齿苋20克(鲜品加倍),红糖10克,醋70毫升,混合煮沸后过滤,贮有色瓶中。用时以棉签蘸涂患处,日一至二次(尤重睡前一次)。同时配合日光浴,患处由每日晒十分钟起,渐增至一至二小时。以此法治疗白癜风,总有效率达91.2%,治愈率亦达45.6%。
凝视这田角蓬勃的绿意,回味先民的智慧与现代的印证,心中敬意油然而生。诚然,如白癜风之例,现代科学或未能全然阐明其治愈的机理,然那近半数的痊愈与九成的有效,不正是一道穿越千年的微光,默默诉说着草木无言的力量?马齿苋,这卑微而坚韧的“五行草”、“长命菜”,早已超越了寻常野菜的身份。它是一卷写在大地上的本草经,是先民与自然对话的密码,更是蕴藏无尽可能的绿色宝库。
西方医学的框架或有边界,而自然造化的玄妙常在其外。祖先们俯仰天地、尝草辨性的千年传承,绝非偶然的发现,而是深植于实践的智慧结晶。这智慧,如马齿苋般顽强,值得我们心怀敬畏,去细细发掘,去用心传承,去不懈探索——在那现代科学尚未照亮的幽微之处,或许正藏着疗愈生命的下一个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