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脉上的三座特殊皇陵
古人认为,我们生活的这片大地是有生命的,将地理脉络比作龙:土是龙的肉,石头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发,水是龙的血液。龙脉从昆仑山发源,延伸至各地,这些山脉构成了一幅华夏巨龙图,也正因如此,西方学者曾称中国是一条沉睡的巨龙 。而龙脉作为灵气聚集之地,向来是皇陵选址的风水宝地。神奇的是,在中国龙脉之上,有三座皇帝陵寝,它们因不同原因,呈现出“一个挖不开,一个不敢挖,一个不能挖”的特殊情况。
历朝历代,统治者都会对本朝认定的龙脉进行保护,生怕破坏龙脉,影响国运。昆仑山具有“万山之祖”“龙脉之祖”的显赫地位,众多神话故事都与之相关。
一、挖不开的乾陵
乾陵在考古界有着“三峡工程”之称,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在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极为特殊,它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造都城长安城建制,规模宏大。盛唐时期,陵墓中装满了无数奇珍异宝,价值连城。这座山是武则天亲自选定的,有道士称,远看此山形似一具躺卧的女体。
历史上,企图挖掘乾陵的人不在少数,有名字记载的盗墓者就达17人,大规模的盗墓活动有3次,但均未能找到乾陵入口。唐朝末年,黄巢动用40万大军在梁山西侧挖山,挖出一条40米深的深沟,被后世称为“黄巢沟”。他们几乎挖走了半座山,却因挖错方向,最终空手而归。有传闻称,武则天乾陵地宫内的文物珍宝足有500吨,结合历史记载与当时的国力来看,这种说法存在较大可能性,甚至实际数量或许远超500吨。
二、不敢挖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他生前渴望长生不老,派卢生和徐福寻找仙山、求取仙药。同时,他对死后的陵寝也极为重视。秦始皇陵历时39年修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皇陵。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中建有各式宫殿,皇城和宫城与咸阳城一模一样,内部陈列着众多奇异珍宝,用水银模拟江河大海,还暗藏无数机关。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后,火烧秦王宫三天三夜,并率领三十万大军挖掘秦始皇陵。挖掘过程中触发机关,瞬间万箭齐发,士兵死伤惨重。随后,墓道中飞出无数怪鸟,见人就啄,士兵们惊恐万分,根本不敢继续进入墓道,项羽最终放弃挖掘,还放火烧了地宫。
1974年3月,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发现,隐藏了两千多年的秦始皇陵逐渐展露在世人面前。1987年,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但这仅仅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目前不主动发掘秦始皇陵主地宫,主要是因为技术尚未成熟。以兵马俑为例,出土时色彩鲜艳,但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后,出现了氧化、脱落现象。如今,考古发掘一般遵循抢救性发掘原则,而且秦始皇陵中存在大量水银等剧毒物质,贸然发掘风险极大。此外,秦始皇陵内还可能存有浩若烟海的竹简书籍等珍贵文物。
三、不能挖的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享有“天下第一陵”的美誉,也是《史记》中唯一记载的黄帝陵墓。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与民族精神象征。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华儿女的文明始祖,受到世代敬仰。作为炎黄子孙,挖掘黄帝陵是对祖先的大不敬,违背民族情感与文化传统。几千年来,黄帝陵香火不断,历朝历代帝王都会前往祭祀、修缮,并在此举行国家祭奠活动。如今,众多华夏儿女也会前往祭拜,没有人愿意破坏黄帝陵,更不会有人去盗墓。
(杨 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