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话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拱璧驷马,不如进道
作者:憨子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②,不善人之所保③。美言可以市尊④,美行可以加人⑤。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⑥,虽有拱璧以先驷马⑦,不如坐进此道⑧。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⑨,有罪以免邪⑩,故为天下贵。
[注释]
①,奥:作为名词,泛指室内深处;作为形容词,深。深奥,不易理解。 ②、宝,珍宝,珍贵的东西。 ③、不善人之所保:保,保佑,保护。不善之人所保,不善人赖以保护自己的依据。 ④、美言可以市尊:市,买卖交易,尊,尊重,尊敬。全句意为赞美的言辞可以博取人们的尊敬。 ⑤、美行可以加人:加人,加于人,受别人推崇爱戴。意为良好的行为,可以被别人爱戴尊重,从而成为众人的领袖。 ⑥、三公:旧时王朝最高的三种职位,即太师、太傅、太保,这里泛指官吏。 ⑦、拱壁以先驷马:拱,双手合抱;壁,中间有圆孔的平圆形玉器。拱壁,指双手捧着贵重的玉;驷马,四匹马驾的车。古代的献礼,轻物在先,重物在后。意为贡献贵重的礼品。 ⑧、坐进此道:意为献上清静无为的道。 ⑨、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⑩、有罪以免邪:有罪就可以赦免。
[译文]
“道”是万物万物最深奥的地方。它是善良人的珍宝,也是不善的人赖以托求庇护自己的依据。赞美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获得人们的爱戴推崇。即使不善的人,也没有抛弃道的理由。所以在天子即位、官吏提拔的时候,虽然有环抱的巨大玉壁在先四驾马车拉的礼品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做人处世的“道”教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按照道办事,有什么要求就可以得到满足;犯了错误也可以得到弥补。就因为这个原因,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解读】
本章再一次说明道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强调人们 送人“拱壁”、“驷马”不如教人以道。
本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说明道的地位。指出“道”是万物最深奥的地方,主宰着万物存在与发展。对善良的人来说,它是最贵重的珍宝,对不善良的人来说,它可以让他们少犯错误,是他们赖以托求庇护自己的依据。
第二个层次强调“道”的作用。老子指出,符合“道”的华美言辞可以换来别人的尊重;符合“道”的良好行为可以受到人们的爱戴推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懂得“道”,知道用“道”指导自己的言行,即使不善的人,也没有抛弃“道”的理由。
第三个层次,在说明了“道”的地位与作用后,老子告诉人们送礼不如送“道”。他说,在天子即位、官吏升职的时候,很多人送怀抱大块的玉璧等贵重珍宝,牵着四乘千里马拉的礼品作为献礼,但这都不如把这修身和治国的“道”教给他们,让他们学会用“道”指导自己的言行。
第四个层次,照应第一层次,再次强调“道”的作用,说明自古及今,人们之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正是因为懂得了“道”,知道按“道”办事,自己的理想目标就能得到实现,犯了错误可以按照“道”去弥补,降低危害。这就是人应该珍视“道”的原因。
在这一章里,让很多人迷惑的是这一句话:“求以得,有罪以免邪。”道教之人把这一句话解释为,求道,就可以得到自己所要求得到的,即时有罪的人也可以得到赦免,并据此认为“道”即神,神可以满足人的要求,免除人的罪恶。这当然背离了老子本来的思想。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自始至终都没有上帝神仙的位置,认为世界的产生与运动都是按照“道”也即客观规律运行的,是“无中生有”,然后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本文中,老子再次表达了在“道”(真理)的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善的人可以学“道”,不善的人也可以学“道”,“道”不会抛弃任何人,不管是善人、不善人还是罪人,人人都能“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这就是“求以得,有罪以免邪”的本意。显然,“求以得,有罪以免邪”的前提是主观上应该学“道”,悟“道”,把握“道”的真谛,客观上要尊“道”、行“道”,按照“道”指导自己的行为,把“玄之又玄”的“道”落实到现实的人间世界,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显然有着极为积极地意义。
总之,这一章集中说明“拱壁驷马,不如教人以道。”这个道理对领导者而言,是规劝他们不要重视财帛之利,坚持按道治理国家;对朋友而言,如果真想帮他,爱他,就不要送他钱财,而应教给他做人的道理。现代人有一句流传很广的教育格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就此而言,本章我们可以概括出的修身处世的道理:“拱壁驷马,不如进道”!
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完整地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张良曾经信步游玩于下邳的圯(塌坏的)桥上,有一个穿着褐衣的老头儿故意把自己的鞋弄掉到圯桥下,叫张良说:“孺子,下去给我取鞋!”张良有些惊愕,就想抽这老头儿几下,但一看老头儿太老了,就强忍怒火,到圮桥下把鞋取上来。没想到这老头儿说:“给我穿上!”张良想。我已经把鞋取上来了,穿就穿吧。于是就跪下去给老头儿穿鞋,老头儿也不客气,伸出脚让他穿。鞋穿上了,老头儿笑着离开。张良感到有点奇怪,就看着老头的背影。没想到老头儿大概能走出一里多路又回来了,他对张良说::“孺子可教矣。五天后的平明时分,你与我在此见面。”张良因为奇怪这个老头儿,就很礼貌的跪谢老头,回答说:“好吧,听你的。”五天后平明,张良来到圮桥上。老头已经先在这里,他很生气的批评张良:“与老人约定,为什么会落后?你走吧,五天后再来”。第五天鸡刚打鸣,张良就赶来了,可这老头儿又先到了。他再次生气的问:“你怎么又迟到了?走吧,五天后你再早点到。”又过去五天,张良还没有到半夜就来到了,过了好大一会儿,老头才来了。老头看到张良早早的就等在此地,高兴地教训说:“年轻人就该这样。”然后从怀里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好好读这本书,你将来就可以做国王的老师了。十年后你就能发达起来。四十三年后你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有一块黄石,这就是我。”说完就走了,此后再没说啥,也再未见面。天明之后张良看那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对司马迁记载的这个“圮桥三进履”故事,千年后的大文豪苏轼评论说:张良受书于圯上老人,这事有些奇怪;但也许在秦末乱世还真有隐士出来测试张良。看这故事的本意,应该是圣贤相与警戒的意思。后世人不了解,就以为是神鬼之事。苏轼分析:秦王朝刚统一,其持法严厉,其锋不可犯,其势无可乘的机会。但张良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恨,以匹夫的行为企图刺杀秦王。那个时候他侥幸没有被抓,但也已经非常危险了。张良以盖世之才,不去学伊尹、太公这些大贤去辅佐帝王,却去干荆轲、聂政这些匹夫才干的事情,这是圯上老人所深为可惜的事情。为此就故意用傲慢无礼的羞辱人的行为磨炼他,让他学会忍耐,然后可以成就大事业。这就是“孺子可教也”的道理。
苏轼的分析我觉得是正确的。这圮上老人不去资助张良,不去支持张良,以近乎折辱人的态度磨炼张良,教给他的就是修身处世,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的典型例证。
2024年8月12日星期一
作者简介:
刘彦强,网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有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于多种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