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唯识廨院记》译后记
要研究历史,古文献的查询阅读能力是一项基本能力。
古文简约,表达习惯异于白话,有些词语古代专用,现代人很少遇到。特别是一些古人行文,谲牙诘屈,艰涩难懂,往往就成了古史研究的拦路虎。遇见了这样的文章,往往使人一头雾水。
正因如此,常人见之,往往绕道而走,通过别人的二手资料进行研究,最后人云亦云,成了搬运工。这也就给了某些 “伪专家”可乘之机,他们自称在某领域沉浸多年,属于行家里手。你不信,他们就会拿出这些资料,夸夸其谈,大言炎炎(其实他们本身就缺乏通读古文献的能力),更有甚者,甚至掺假来唬人,使人真假难辨。
这几天群里讨论《复唯识廨院记》。原碑曾断为两截,以至多处毁损,原文湮灭之处甚多。且黄庶作此文,多处难达雅驯,读起来很困难。
但这是原始资料,要研究唯识廨院的历史、性质和地位,不掌握碑文是不行的,否则难免上当。
昨天,忽然兴发,何不自己将这篇文章翻译一下?权作消遣,也可抛砖引玉。
于是耐住性子,找到原碑拓片,将碑文通读几遍,有了总体印象,下来查阅背景历史材料,然后动笔。不觉思维打开,文如泉涌,也就通篇翻译了下来。
通过碑文我们发现,唯识廨院五代时称为龙泉寺,宋时两废两兴。宋初先改为义井,逡以故而废。后精通《唯识论》的□(碑中缺字)志兴来此重建,取名“唯识院”。《唯识论》为佛教理论,北魏至唐,译者多人,尤以玄奘大师译著最为盛名,开宗立派,称唯识宗,也叫法相宗。可见,龙泉寺同唯识论发生关系,是宋代的事。庆历年间时,因仁宗下诏,寺又废,后有人上言,诏许重建,名唯识廨院。
发到群里以后,有网友号HappySea者,就部分内容同我商酌。原文“国初更名义井”,我译为“本朝立国之初,寺更名为义井”。该网友指出,“更名”与“更名为”应有所不同。“更名为”某者,原物取新名,以求发展。“更名”后跟名词,则前后应有所不同。讨论之间,我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该网友说法甚是,所以重翻为 “本朝立国之初,更改为义井”。
早上,周仲民老师发来微信,指出:“你在群里讨论的义井,不是因有泉供村人吃水,故把寺名改为义井。碑文所写义井在佛教中实际是村里的礼拜行善的民间小庙。古代寺院分额寺(朝廷赐寺额,即赐门额名字及大寺)与不入额寺(一般为兰若小寺),民间村里供养的小庙便称作义井,可招僧住,但多数不住僧人。碑文的意思是此寺已降格,沦为民间村中的小庙。”
见此,茅塞顿开,周老此说甚是。从此也可看出,五代以来,龙泉寺并不大,否则宋初不会沦落为义井。
周老为研究蓝田文化前辈。理科出身,崇尚科学理性精神,凡事讲求考证分析。且文笔颇佳,饶有意趣。认识不过数月,虽未谋面,颇觉相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网友为弘扬蓝田文化,相聚群内,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方为正途。
颇有感慨,是而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