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蜀山之二
—— 山镇古街
路边
古人多喜欢在河边聚居,因为取水饮用方便,古人也喜欢在山边聚居,因为烧柴方便,但两者往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蜀山却偏偏给了人们鱼与熊掌兼得的便利。在蜀山西麓和蜀山河东岸的狭长地带上,蜀山的先民们很早便在这聚居成村了。后来因为蜀山河的交通便利,蜀山逐渐成为宜兴县府和县东南部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宜兴乃至江苏南下浙江的古官道重镇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修筑太湖大堤时,在蜀山东南挖到过两枚古代官印1可说是一大佐证:一枚是汉军司马印,另一枚是唐刑部司马印。
明清时期的蜀山已是极为繁华的山镇了,但行政地位不如它南面的乌溪小街。小小的乌溪有朝廷九品武官,有政府水关衙门,它管理着宜兴东南部进出太湖的水上物资交通。以致光绪末年无锡来开通的客运航班船,也是以乌溪为终点站而不是蜀山。光绪九年,蜀山设立为建制乡,民国十八年,蜀山晋升为镇,仍属于乌溪区。民国二十二年初,乌溪区改为蜀山区,区署也由乌溪搬迁到蜀山,乌溪小街从此迅速冷落。民国二十三年末,丁山晋升为镇,与蜀山同属第八区,区署由蜀山搬迁到丁山(解放后两镇合并),但蜀山街仍顽强坚挺了五十余年才逐渐冷落。
今天看到的蜀山大桥是重建于上世纪末的单孔水泥步行桥,原桥为独孔拱形步行石桥。桥拱两侧两面分别有清代外交大臣周家楣书写的桥联,一面是“不霁何虹,天倩娲皇来补石;此山似蜀,人思坡老为题桥。”另一面是“宣歙溯来源,两岸静涵荆水绿;浙湖通要道,一弓长抱蜀山青。”桥联为行船客商做了山镇的阐释。
古街在桥东,沿着蜀山河向南绵延了两里多路,现在基本保持原貌的,也是当年最热闹的,有近四百米,称为蜀山旧街。1996年,宜兴市政府将旧街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旧街宽不足两庹,商铺一般为木立柱空斗墙两层老屋。门面两米开阔左右,楼上是外开式木质花格窗,楼下部分门户依然保持着拆卸式条板门式样。一眼望去,各家大门并不在一条线上,以致街道象蚯蚓一样弯弯曲曲,并不时有东西横向小巷穿街而过,街面地铺着三十公分左右宽的天子石石条板。我们推想,石条板是成街后铺设的,以致长度并不统一,在一米至一米四之间不等。石条板下是畅通无阻的下水道,任他暴雨如注,街面上的积水会迅速从石条板间缝中落下流走。
被列为文物的旧街人影寥寥,丁蜀地区的货运集散移到了更为便利的丁山西郊宁杭国道陆路交通上,那里建了占地66余万平方国内最大的陶瓷商城。住户们大都抛弃了低矮狭窄的祖居老宅,住进了更为舒适宽敞的商品楼或别墅楼。我们也看到少数留守的老人们安逸地坐在门口,满头的白发和斑驳的街墙一样显得苍老,只有脚下被磨损光滑的街石,在记忆着曾经的熙攘。
旧街也称南街,那是针对北街而说的。但北街并不与南街相连,也不在河东岸。北街在蜀山大桥西堍向北,也是沿河绵延。比起南街来,北街就逊色多了。北街近桥段是农贸商区,往北则多为住宅区,譬如被誉为中国会计之父的潘序伦,他的故居就在那里。原屋有四开间四进,另在其西还有三开间潘家花园,称“木石居”。抗战后潘序伦任国民政府经济部常务次长,其母过世时灵堂里摆放的蒋介石吊唁花圈,使潘府名噪一时,也使北街名噪一时。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通蜀路和蜀山新桥,北街被拦腰截断,潘宅也仅剩一进平房。只有农贸街段,至今依然在继续着它的功能,但也是规模有限,完全不能与当年相提并论。因为蜀山地区的农贸交易,都移在新建的东坡菜场了。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