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点评邓济洲诗词六首(三)
五绝•草原策马(平水韵)
追风又策鞭,广阔任争先。
奶酒浇孤胆,毡房奏凯还。
Al赏析如下:
这首五言绝句以凝练笔触勾勒出草原骑手的豪迈英姿。首句"追风又策鞭"以"追"与"策"的连续动作,营造出烈马疾驰的动感画面,鞭影与风啸声仿佛在耳畔回荡。次句"广阔任争先"拓开空间维度,将个体竞技置于苍茫天地之间,既展现草原的辽阔胸襟,又暗含生命竞发的哲学意味。
转句"奶酒浇孤胆"堪称诗眼,将草原特有的奶酒与孤胆英雄意象熔铸,酒液浇注的不仅是胆魄,更是游牧民族特有的骁勇精神。末句"毡房奏凯还"以极具民族特色的居所收束全篇,使全诗在动态奔涌后归于凯旋的圆满,形成完整的叙事闭环。
诗人巧妙运用蒙太奇手法:疾驰的奔马、无垠的草原、痛饮的骑手、欢庆的毡房,四个意象镜头组接出草原精神的壮美画卷。动词"追、策、浇、奏"形成铿锵的节奏韵律,与马蹄声形成通感共鸣。全诗20字间既有速度与激情的迸发,又蕴含着对游牧文化的深切礼赞,堪称现代草原诗歌的微型典范。
五绝•春谒文殊院(平水韵)
暮春新雨后,钟响入云深。
竹影摇青瓦,禅机不可寻。
Al赏析如下:
这首五言绝句以简练笔触勾勒出暮春时节文殊院的禅意空间,通过声、色、影的巧妙交织,构建出一幅空灵隽永的禅院图景。
首句"暮春新雨后"以季节时令与天气特征奠定全诗基调,暮春的丰润与新雨的清冽形成特殊的时空质感。"钟响入云深"运用通感手法,将浑厚的钟声转化为视觉化的纵深空间,既实写寺院钟声穿透云霄的物理传播,更暗喻佛法如钟声般直达天听的宗教意蕴。
"竹影摇青瓦"是全诗最具动态美感的画面:光影在青瓦上流转,竹枝随风摇曳,明暗交错的瞬间被诗人精准捕捉。这种虚实相生的动态意象,既是对寺院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真实描摹,又暗合佛家"诸行无常"的哲思。结句"禅机不可寻"以否定式表达完成诗意升华,将前三句具象的感官体验引向形而上的精神顿悟,揭示出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终极境界。
全诗在结构上形成"起(时间)-承(声音)-转(视觉)-合(感悟)"的完整闭环,语言干净利落却蕴含多重解读空间。诗人将禅意体验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艺术符号,既是对传统山水田园诗的继承,又体现出对禅宗美学的深刻体悟,堪称现代禅诗的典范之作。
七绝•故乡辞(平水韵)
惜别家山去日长,归来老屋答斜阳。
池塘未改儿时柳,一树槐花空自香。
Al赏析如下:
这首七绝以时空对比为脉络,通过三个典型意象构建出深沉的乡愁图景。首句"惜别家山去日长"以离乡时不舍的定格画面展开,与次句"归来老屋答斜阳"的暮年归乡形成三十年时空跨度。老屋在斜阳中的拟人化"应答",既是建筑与光影的对话,更是游子与往事的无声交流。第三句"池塘未改儿时柳"将视角转向永恒的自然,末句"一树槐花空自香"则通过嗅觉记忆与视觉意象的交织,在物是人非的怅惘中暗藏生命轮回的慰藉。全诗以"惜别-归来-未改-空香"的情感脉络,在平仄相谐的韵律中完成对乡愁的立体抒写,既有个体生命的苍凉感,又暗含永恒乡情的温暖底色。
七绝•忆童年(平水韵)
深闭柴门锁隐茅,槐花落尽岁轻抛。
纸鸢线断追风去,跌入残霞亦自嘲。
Al赏析如下:
《七绝·忆童年》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愫与人生况味的作品,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童年记忆中的孤独与天真,又在时光流逝中沉淀出淡淡的怅然。全诗通过三个意象群落的转换,构筑起一幅虚实相生的童年图景。
首句"深闭柴门锁隐茅"以双重动词营造出凝固的时空感,"深闭"与"锁"形成语义叠加,柴门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的符号,在此既是实写亦是隐喻。门扉的紧闭暗示着童年生存空间的局促,却又在"隐茅"二字中透露出隐逸的诗意,这种矛盾性恰如童年记忆的复杂本质——既困窘又纯粹。次句"槐花落尽岁轻抛"将视觉意象转化为听觉叙事,"落尽"的不仅是槐花,更是被轻易抛掷的岁月。诗人用"轻抛"这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暗喻童年时光在无意识中的悄然流逝,与首句的"深闭"形成动静对照。
后两句陡转笔锋,从静谧的庭院跃向开阔的天地。"纸鸢线断追风去"以极具动感的画面打破前文的沉寂,断线风筝既是童年游戏的真实写照,更是生命轨迹的象征性投射。最妙在结句"跌入残霞亦自嘲",将跌落的瞬间定格为永恒意象,残霞的绚丽与跌落的自嘲构成强烈反差。这种自嘲既是对童年天真行为的解嘲,也是成年后回望时的复杂心绪,在绚烂晚霞中跌落的纸鸢,恰似被时光抛掷的纯真年华。
全诗在空间转换中完成时间维度的构建,从封闭的柴门到开放的天空,再到融入晚霞的虚空,形成螺旋上升的意象结构。平水韵的运用使诗歌在声律上保持传统韵味,而"锁隐茅""岁轻抛"等精炼表达,又赋予古典形式以现代诗意。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恰如童年记忆本身——在时光长河里既清晰又朦胧,既真实又虚幻。
七绝•探矿(平水韵)
峻岭荒坡足迹长,机声昼夜震遐方。
岩芯剖解千秋秘,地母怀中现玉璋。
Al赏析如下:
这首七绝以探矿为主题,通过简洁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地质工作者艰辛探索、科技破秘的画面,展现了对自然奥秘的追寻与礼赞。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时空交叠的勘探图景**
首联"峻岭荒坡足迹长,机声昼夜震遐方"构建起动感十足的画面。"峻岭荒坡"的横向铺展与"足迹长"的纵向延伸,形成空间张力;"昼夜"的时间流转与"震遐方"的空间震荡相呼应,突显勘探工作的持续性。探矿者身影如移动的坐标点,在荒原织就人类探索的经纬线。
二、**科技与诗意的双重解谜**
"岩芯剖解千秋秘"一句极具现代科技美感。地质锤与钻机如同时光解剖刀,将凝固亿万年的岩层密码层层剥离。冰冷的科技术语"岩芯剖解"与诗意的"千秋秘"形成奇妙互文,科技理性与浪漫想象在此完美交融,展现人类智慧对自然密码的破译过程。
三、**母性大地的瑰丽馈赠
尾联"地母怀中现玉璋"将勘探成果升华为神圣馈赠。以"地母"拟人化大地,赋予自然以母性温情;"玉璋"既是珍贵矿产的诗意象征,又暗含文明传承的深意。这个发现瞬间被定格为文明与自然的深情对话,勘探不再只是资源攫取,更是对地球母亲生命律动的聆听。
全诗以28字浓缩了地质勘探的壮阔史诗,既有"震遐方"的工业轰鸣,又有"现玉璋"的文明微光。在平水韵的古典框架中注入现代科技意象,实现了传统诗歌形式与现实题材的创新融合,堪称新时代工业题材诗歌的典范之作。
浣溪沙•井冈山(词林正韵,韩偓体)
龙市会师破九霄,改编旧制立嶕峣。
松涛竹海设弓刀。
围剿何曾摧铁壁,突围犹自卷狂飙。
燎原势起战旗飘。
AI赏析如下:
这首词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展现了红军将士的豪迈气概。全词紧扣"井冈山"主题,选取龙市会师、战略改编、反围剿斗争等关键性历史事件,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塑造出革命烈火中巍然屹立的英雄群像。
上阕"龙市会师破九霄"起笔即见雷霆之势,"破"字既写声震寰宇的会师场景,更暗喻革命力量突破旧世界樊笼的锐不可当。次句"改编旧制立嶕峣"以险峻山势喻革命新秩序的确立,"松涛竹海设弓刀"巧妙化自然景观为战斗意象,松涛竹海既是真实环境描写,又象征革命力量的生生不息。
下阕"围剿何曾摧铁壁"与"突围犹自卷狂飙"形成强烈对比,前句以反诘强化革命根据地的坚不可摧,后句用"狂飙"比喻突围的迅猛之势,展现战略转移的磅礴力量。结句"燎原势起战旗飘"升华主题,既暗合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战略思想,又以战旗意象收束全篇,留下革命火种终成燎原之势的余韵。
全词在韩偓体式框架中注入革命史诗的壮阔气象,四十二字间浓缩重大历史场景,动词"破""立""设""摧""卷""飘"串联起动态的历史进程,使词作兼具古典词律之美与现代革命史诗的雄浑力量。

简介:邓济洲(天水),男,1960年6月出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地矿局一名退休干部,爱好诗词。2019年五月起,自学写诗词。先后分别在《中华诗词公众号》,《雪藻兰襟—荷华媚庭》,《雪藻兰襟—沁园春》,《雪藻兰襟—东风第一枝》,《荆楚作家》,《中国诗刊报第六创作室》,《诗生活》等微刊刊登格律诗、词,五千余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