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板归
文/李广昌
六月初,应南康龙回个体协会之邀,随友人探访布谷寨国家滑翔伞基地。行至民宿门前,几丛绿意盎然的杠板归倏然映入眼帘。职业使然,我不由得驻足,俯身细察。
杠板归,蓼科多年生攀援草本。其茎棱角分明,泛着紫红光泽,缀有细小钩刺。叶互生,形如三角,叶柄盾状着生于叶片背面,边缘、叶脉乃至叶柄上亦常生小钩刺;托叶形似叶片,茎从中贯穿而过,故又得名“贯叶蓼”。拈一片鲜叶轻嚼,酸味瞬间沁入舌尖——这味道,是童年放学路上难忘的滋味。在米饭尚难果腹的年月里,这一丝酸涩,竟也成了心头别样的慰藉。其花或白或淡红,玲珑可爱;果实浑圆坚硬,熟时转为光润的棕黑,如墨玉点缀枝头。
此草性喜村边、坡地、路旁、溪畔,常攀附篱笆,或隐现于疏林草地、灌木丛中,身影颇为常见。
“杠板归”之名,首见于明朝龚廷贤的《万病回春》。人们依其形态、习性、滋味,赋予它诸多别名:老虎脷、蛇倒退、河白草、蚂蚱簕、急解索、猫爪刺、蛇不过、蛇牙草、犁头刺、三角藤、酸叶子、鱼尾花、倒挂紫金钩、三角簕、拦蛇风……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先民观察的智慧与实用的经验。
其味酸苦,性平。具清热祛湿、拔毒止痒、杀虫、行血散瘀、消水肿之效。然有小毒。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百日咳、急性扁桃体炎、吐血、便血、肠炎、痢疾、肾炎水肿;外用则疗带状疱疹、湿疹、痈疖肿毒、蛇虫咬伤。
民间代代相传的用药智慧,足见其效验不凡:
百日咳:取适量杠板归炒香,加糖,水煎代茶饮。
经年痒疮:与石胡荽等分,晒干研末,麻油调敷。
带状疱疹:茎叶加糯米少许,同捣取汁外搽。
跌打损伤:鲜品加酒水各半煎服。
黄水疮:鲜茎叶研末,加冰片,麻油调涂。
坐板疮:茎叶配乌贼骨,共研末,麻油调敷。
火眼生翳:鲜叶捣烂,敷于眼皮。
瘰疬:配伍野南瓜根,以猪瘦肉汤煎服。
痔疮肛漏:与猪大肠同炖服汤。
痢疾:鲜根煎水,酌加糖调服。
附骨疽:煎服(酒水各半),药渣捣敷患处。
毒蛇咬伤:茎叶捣烂,冷开水擂汁,加甜酒少许内服;另用鲜茎叶捣烂加红糖,外敷伤口周围及肿胀处。
现代医学研究揭示,杠板归全草含山奈酚、咖啡酸甲酯、槲皮素、咖啡酸、香草酸、靛苷及鞣质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抑制肿瘤及止血等作用。
不觉间,日影西斜,时针已指向下午三点。按行程,我们该乘车登顶,观赏滑翔伞爱好者的凌空之舞了。车轮启动,心绪却仍牵绊于民宿门前那丛丛翠绿——那承载着童年酸涩、民间智慧与自然馈赠的杠板归,在初夏的风里,摇曳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