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代万全宫和玉山县城的一些考证
一、万泉宫的考证
1.唐事记载
万全宫是唐高宗在蓝田所设凉宫,其记载首见于以下唐事文献。
《唐会要》:“仪凤三年正月七日于蓝田作凉宫,宏道元年十二月七日废。”
《旧唐书•高宗本纪》:“永淳元年七月巳亥于蓝田作万全宫。”
《新唐书•地理志》:“京兆蓝田永淳元年作万全宫,宏道元年废。”此条曾被宋代《玉海》所引。
以上三著作对于万全宫作于蓝田记录相同,但对具体地址无载。兴废时间,记录不一。
2.宋代记载
宋敏求《长安志》同时记载了万全宫和万泉宫。其内容为:“唐万泉宫仪凤三年建。万全宫在县东四十五里,开耀三年诏新造凉宫为万全宫。” 首次对万全宫地址作了记载。缺奌是对万泉宫和万全宫关系未加辨析。
清代陕西巡抚毕沅,引用高宗遗诏和武后诏对《长安志》做过注:“高宗遗言:万全、芳桂、奉天寿宫并停废。文明元年,武后诏:奉天宫置道士观,芳桂、万全各置僧寺,以旧宫为名。”毕沅并且引用了《唐会要》和《新唐书》相关记载。但是对于万全宫兴废时间没有考证(毕沅这个人的缺奌就在于此,对古遗址兴趣很大,所听所闻不加分析,到处立碑,难免出错。汉文帝灞陵错立碑在凤凰嘴即为一例)。
3.明代记载:
隆庆《蓝田县志》是蓝田现存最早的志书(缺奌是太过简略,不加辨析)。其中《古迹》篇中也同时记载了万全宫和万泉宫:“唐万全宫、万金宫,俱在县东四十里。”蓝田县县志办卞寿堂老师为此作注说,唐万全宫在蓝田县玉山镇曲子村一带。
4.清代记载
雍正《蓝田县志》照搬了隆庆志的记载(雍正志不光简略,错误还很多)。
嘉庆《蓝田县志》在卷十四《古迹》篇中只记载了万全宫,并引用了《唐会要》《旧唐书•高宗本纪》《玉海》《长安志》相关记载外,又引用了《通鉴》的记载:“永淳元年二月作万泉宫。”
(嘉庆志上下页拼合后按语全文)
《嘉庆志》的一个进步是对万全宫做了考证,加按语说:“高宗遗令废万全宫,文明元年武后诏万全作僧寺,以旧宫为名。全与泉声相同,故传写互异。犹汉全鸠亦作泉鸠,非有二也。且开耀无三年,长安志误矣。又案:自仪凤三年作宫,至宏道元年废,凡历九年,若此宫作于永淳,废于宏道,则首尾不及二年,似当从会要也。”
按语分为两层:
一是指出《长安志》说的“万泉宫”就是“万全宫”,二者同宫异写。全和泉发声相同,只不过不同的著作里用了不同的字。“犹汉全鸠亦作泉鸠,非有二也”,是说早在汉代这两个字就互相挪用了,就像“全鸠”也写成“泉鸠”,二者是一回事一样。将《嘉庆志》对万全宫说明的按语两页分开,从第二页开始解读出"作泉鸠",是错误的。
《嘉庆志》为何说 “全”“泉”汉代互用呢?《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二·汉记十四》记载: “太子亡,东至湖,藏匿泉鸠里”。这个“泉鸠里”也写作“全鸠里”,古代也称“鸠里”,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豫灵镇底董村,村中有鸠水河。此地有戾太子刘据冢。刘据,乃汉武帝嫡长子,其母为皇后卫子夫。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据被册立为皇太子。待至武帝晚年,卫皇后所受之宠爱渐衰,恰逢江充、苏文等人掌权用事。因江充、苏文与太子及卫氏家族素有嫌隙,便借巫蛊之事向汉武帝诬告。太子刘据无法自证清白,遂于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七月,捕杀江充。苏文出逃,并向汉武帝诬告太子谋反,武帝闻讯大怒,即刻发兵追捕。太子无奈之下,只得发动宾客士卒,与丞相刘屈氂等人在长安城内展开激战,兵败后亡命湖县的全鸠里,匿藏行踪。后因官吏追捕甚急,遂自杀于此。此事件波及甚广,上至丞相,下至庶民,前后牵连致死者数以万计,史称“巫蛊之祸”。
二是《嘉庆志》对万全宫的兴废时间作了探讨。
上述古籍中所说的“开耀”“仪凤”“永淳”“宏道”都是唐高宗年号。嘉庆志认为,《长安志》所说“开耀”只到二年,未有“三年”之号,所以可以排除。而《旧唐书•高宗本纪》和《新唐书•地理志》所说“永淳元年”到“宏道元年”时间又太短,首尾不及二年,所以也可排除。而《唐会要》所说“自仪凤三年作宫,至宏道元年废,凡历九年”,时间长短合适,所以应以《唐会要》记载为准。
我们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作进一步分析。《唐会要》说万全宫作于仪风三年。《旧唐书》为五代史籍,《新唐书》宋代欧阳修所著,说作于永淳元年,皆以"万全”为名,三者皆为正史,而《唐会要》是唐时实录,第一手材料,当以《唐会要》为准。至宋代始有"万泉"之称,《通鉴》说作于永淳元年,《长安志》说作于仪凤三年。从这些描述看,万泉宫和万全宫实为一物,蓝田一地有何必要先后并作两宫?其正名应为"万全宫","万泉宫"属于误写。该宫始作于仪凤三年,永淳年间进行过修复或扩建而己,然高宗宏道元年即逝,重修后未得其用,故临终不安,遗言废之。武则天喜佛,为尽其用,改为佛寺。
5.民国记载
(牛兆镰《蓝田民国续志》对万全宫的记载)
牛兆濂主撰《民国蓝田续志》中内容为:
“万全宫:(唐会要)仪凤三年正月七日于蓝田作凉宫,宏道元年十二月七日废。(旧唐书高宗本纪)永淳元年七月巳亥于蓝田作万全宫。(玉海引地理志)京兆蓝田永淳元年作万全宫,宏道元年废。(通鉴)永淳元年二月作万泉宫。(长安志)唐万泉宫仪凤三年建。万全宫在县东四十五里,开耀三年诏新造凉宫为万全宫。(旧志)高宗遗令废万全宫,文明元年武后诏万全作僧寺,以旧宫为名。”
牛志只记载万全宫,而非像《长安志》《隆庆志》《雍正志》那样同时登记“万全宫”和“万泉宫”,并且以“旧志”即《嘉庆志》作尾,明显是认同了《嘉庆志》的结论。
顺带说一声,牛志在历代《蓝田志》中,是最好的志书。前人之缺补之,前人之误析而改之,考证之细,分析之良,且赴实际地奌考察,条理之清晰,都超过了其他志书。牛兆镰关中大儒,关学苗裔,且其时新学已入中国,其必闻之,牛才子一称,岂是浪得虚名?
二、万全宫和玉山县城
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620),分蓝田一部分置玉山县,在贞观元年(627)废。县城在哪里呢?
《长安志》记载说,“唐玉山故城在县东南四十三里,有万金堡。”《民国续志》写作“万全堡”,并认为在流峪口大寨村一带。
首先要说这里的“县”在何处。蓝田今县城古名峣柳城,是在北周建德二年(573),从三十里外的老县城迁移而至。根据《水经注》《长安志》和相关史书,老县城在三十里外的华胥一带。唐代在北周之后,所以这里的“县”指的就是今县城。
万全堡根据《长安志》的记载,在今县城东四十三里。而万全宫在县东四十五里。很明显,这二者都在今玉山镇一带。
从时间上看,在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废除玉山县后,其子高宗李治在原来的玉山县里建了万全宫。
《长安志》所记的二者2里的差距或者是所记误差,那么万全宫应该建在玉山故城里。或者《长安志》所载为真,那么万全宫就建在更东的山里。
历史考证,需要文字记载和考古两重证据,现在许庙村北和曲子村都挖出了唐代遗址。万全宫和万全堡就应该在其中,所以卞寿堂老师在注《隆庆志》时,认为万全宫址在玉山镇曲子村。附近公路也名为万全路。对这些可以进一步考察。牛兆濂所说流峪大寨堡或俟日可见天日,挖出遗址来。
三、结论
1.历史考证,需要熟读历代古文献,有对其进行考证辨析的基本能力。对古文献既要尊重,又不能盲信。从《长安志》《嘉庆志》到《民国续志》,明显可以看出编撰者对于万全宫的分析论证过程。这是一种理性分析,符合传统的历史地理考察方法。
2.阅读古志书,需要有对文言文进行正确断句的能力。《嘉庆志》中的“犹汉全鸠亦作泉鸠,非有二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可断为“作泉鸠”。
3. 唐代的玉山县城和万全宫(或万泉宫)在玉山镇一带,而三里镇蔡家拐和苟家村靠近今县城。二者在地域上无关。苟家村民间若有所谓"作泉鸠"(到底怎么书写,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之俗,当从龙泉寺本身考察。此俗到底何意、何据,何时出现,如何书写,还需查阅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