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柳湖公园游记(外一篇)
作者:王发国
一、平凉柳湖公园游记
今年春天,我因事前往本省东部的平凉市,探望姑妈一家。姑妈一家原籍古浪土门,因姑爹早年供职于省煤田勘探公司146队,便举家随迁至此。二十余年间,曾多次去过平凉,期间,在表弟们的相伴游览下,曾领略过平凉柳湖公园的秀丽风光与道教胜地崆峒山的神秘韵味,每次都收获颇丰。
平凉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会之处,内扼陇口,犹如三秦大地的坚实屏障。东与咸阳相接,西连定西、白银;北靠固原,南邻宝鸡、天水。它依傍陇山,泾水与渭水环绕,雄踞于秦陇之间,占据着丝绸古道的重要位置。泾水滋润,渭水灌溉,使得这里山川雄伟秀丽,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黄帝问道、文王伐密、秦皇祭天、汉武西巡等千古流传的事件,都在此演绎 。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前秦国主苻坚进攻前凉,设置平凉郡,“平凉”之名便取自“平定凉国”之意。
平凉市柳湖公园坐落于平凉市城区中心,占地面积8.8万多平方米,约合133亩,其中湖水面积达32亩,是陇东地区久负盛名的自然山水园林。
柳湖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当时渭州太守蔡挺引泉成湖。因柳树适宜生长在水边,便广植柳树,久而久之,柳树枝繁叶茂,高耸入云,“柳湖”之名由此而来。明嘉靖年间,韩藩昭王将其占为苑囿,并进行大规模扩建,后由明武宗敕赐“崇文书院”。清乾隆之后,又历经多次修葺,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改名为“百泉书院”,之后又改称“高山书院”。同治初年,柳湖毁于战火。同治十二年,陕甘总督左宗棠驻军平凉,再次对其进行修复,并更名为“柳湖书院”,还亲自题写了“柳湖”匾额。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里改为甘肃省第七师范学校。柳湖的景致之妙,源于一眼暖泉。此泉水温常年保持在17℃左右,四季长流不息,是柳湖的源头所在。泉旁立有一石碑,上面镌刻着左宗棠题写的“暖泉”二字,下方还有“平凉高寒,水泉甚洌,此独以暖称,验之隆冬不冰也”等铭文。如今,暖泉已重新修整,围上铁栏加以妥善保护。柳湖以独特的“柳中湖,湖中柳”景观闻名遐迩。暮春时节,柳絮纷飞,漂浮弥漫于湖面之上,这一奇景被人们誉为“柳湖晴雪”,并列入平凉八景之一。古人曾赋诗赞颂:“满目晴光映野塘,何来白雪遍空扬。纷纷玉屑随空舞,片片银光绕岸狂。月下沾衣疑欲湿,风前扑面不觉凉。柳湖饶有西湖趣,惹得骚人兴自长。”

踏入柳湖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雄伟壮观的仿古大门,门上左宗棠手书的“柳湖”二字苍劲有力,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公园悠久的历史。入园后,沿着石阶幽径缓缓前行,两侧柳荫如盖,高大挺拔的柳树,恰似一个个伟岸的卫士。
不多时,便来到湖边。西湖小巧玲珑,秀丽婉约;中湖端庄大气,尽显俊雅;东湖则清幽别致,韵味十足。三湖相连,湖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鱼儿在水中欢快地嬉戏。湖面上,画舟轻轻划过,泛起层层涟漪,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诗句。
继续漫步,来到暖泉旁。泉边石碑上,左宗棠题写的“暖泉”二字清晰可见,下方铭文详细记载着暖泉的独特之处。伸手触摸泉水,丝丝暖意传来,即便在寒冷的冬日,也能感受到这份别样的舒适。
沿着湖边走到湖心亭,古色古香的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相得益彰。登上湖心亭,整个湖面的美景尽收眼底,令人陶醉不已。从湖心亭下来,来到观瀑亭。虽这里的瀑布没有那种气势恢宏的磅礴之感,但潺潺的流水声,为公园增添了一份灵动的生机。

离开观瀑亭,来到柳湖书院。书院内古雅静谧,墙壁上挂满了书画作品,展示着当地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在这里,还不时能听到悠扬的秦腔声,那独特的唱腔,仿佛在诉说着平凉的悠悠历史,让人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
时至暮春,“柳湖晴雪”的奇景如约而至。洁白的柳絮如雪花般漫天飞舞,纷纷扬扬地飘落湖面与岸边,宛如置身于梦幻世界,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离开柳湖书院,沿着湖边小径继续前行,一路上绿树成荫,花草繁茂,仿佛走进了一幅天然的画卷。不知不觉间,来到了观澜阁。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矗立在公园内,登上观澜阁,凭栏远眺,整个柳湖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湖水波光粼粼,柳树随风摇曳,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美不胜收。不仅如此,还能将平凉市区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远处的高楼大厦与公园的湖光山色相互映衬,展现出一幅古今交融、生机勃勃的城市景观图,让人不禁为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赞叹不已。
从观澜阁下来后,我来到了儿童乐园。这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看着他们在滑梯、秋千上尽情玩耍,脸上洋溢着纯真灿烂的笑容,仿佛自己也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那些美好的回忆不禁涌上心头。旁边的海盗船、碰碰车等游乐设施也吸引着不少年轻人,他们在游戏中尽情释放压力,享受着欢乐时光。
临近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整个湖面被染成金黄色,波光潋滟,如梦如幻。湖边的柳树也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显得更加婀娜多姿。此时的柳湖公园仿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美得令人心醉。我在湖边找了一处长椅坐下,静静地欣赏着这迷人的景色,感受着微风拂面的惬意,心中满是对柳湖公园的喜爱与不舍。
随着天色渐暗,公园内的灯光陆续亮起,为整个公园增添了一份温馨的氛围。我缓缓起身,沿着湖边小路朝公园出口走去,一路上回味着在柳湖公园的点点滴滴,每一处景色、每一个瞬间都深深印刻在脑海中。这次柳湖公园之行,让我领略到了它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寻得一片宁静的绿洲,让心灵得到了一次放松与洗礼。我满心期待着下一次再来,再次感受柳湖公园的迷人魅力。
二、崆峒山记:寻道访古觅幽情

“道源圣地,西镇奇观”,当这八个字跃入眼帘,崆峒山的神秘气息便扑面而来。怀着对这座承载千年历史文化名山的无限向往,我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开启了一场难忘的寻道访古之旅。
初到崆峒山脚下,抬头仰望,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尽显雄浑壮阔之姿。山脚下的崆峒古镇热闹非凡,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街边摊位上摆满了特色小吃与精致的手工艺品,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欢快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为这古朴的氛围增添了浓郁的烟火气。穿过古镇,便来到了崆峒山景区入口。
乘坐观光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盘旋而上,窗外的景色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流动画卷。郁郁葱葱的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热情地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远处的山峦被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令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途中,在盘山公路的一个急转弯处,一棵高大粗壮的古树赫然映入眼帘。它伸展着遒劲的枝干,犹如一把巨大的绿伞,为这片山林撑起一片清凉。司机师傅小心翼翼地避让着,这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让我对这座山更多了几分敬意。
抵达中台,这里是崆峒山的中心地带,地势平坦开阔,也是游客们休憩、换乘车辆的地方。中台四周的山峰宛如莲花的花瓣,向四周舒展,而中台恰似花蕊,被众峰环绕簇拥。站在中台极目远眺,山峦连绵起伏,云雾在山间缭绕弥漫,如梦似幻。这里的空气清新宜人,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与大自然进行一场亲密拥抱,让人顿感心旷神怡,疲惫尽消。
从中台出发,我们朝着“上天梯”前行。这是一段令人望而生畏却又充满挑战魅力的路程。天梯依山势而建,陡峭且漫长,台阶两旁的铁索链护栏,像是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登山者的安全。抬头望去,只见台阶蜿蜒曲折,一直延伸到云雾深处,仿佛真的通向天际。攀登过程中,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双手紧紧握住铁链,不一会儿汗水便湿透了后背。同行的一位老者虽然气喘吁吁,但眼神中透着坚定,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地向上攀登。在天梯中途,一位清洁工人手提清扫工具,正专注地擦拭着路旁的垃圾箱。她熟练的动作、认真的神情,让这条艰难的登山之路始终保持洁净,也让我看到了平凡人对这座山的热爱与默默守护。

历经艰辛,终于登上“上天梯”,眼前的景象震撼人心。三教洞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供奉着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是佛、道、儒三教融合的生动象征。洞内香烟袅袅,信徒们虔诚地参拜祈福,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三种不同的信仰和谐共生,共同传承着千年的文化。洞外的墙壁上,北宋思想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赫然在目,在这古老幽静的山林中,这些文字仿佛穿越时空,传递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担当。
继续前行,便来到了皇城。皇城坐落在马鬃山的绝顶之上,是崆峒山规模最大的道观建筑群。这里的建筑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在青山的映衬下,显得庄重而肃穆。太和宫、真武殿、玉皇殿等宫殿依次排列,每一座都承载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站在皇城南门俯瞰,云海翻腾涌动,山峦在云海中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于仙境。此时,阳光洒落,温暖和煦,攀登的疲惫也被这壮丽的景色一扫而空。
离开皇城,我们沿着山路悠闲漫步,尽情欣赏沿途的美景。路边树木郁郁葱葱,各种不知名的野花肆意绽放,五彩斑斓,争奇斗艳。偶尔还能听到鸟儿清脆悦耳的歌声,仿佛在为我们的旅程演奏欢快的乐章。一路上,还能看到许多历史遗迹和摩崖石刻,它们见证了崆峒山的兴衰变迁,也为这座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崆峒山上,整座山被染成金黄色,如梦如幻。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不舍,踏上了下山的路。回首望去,崆峒山在暮色中愈发雄伟壮观,这座集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于一身的名山,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心中一抹难以忘怀的绝美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