蟛蜞菊
文/李广昌
通往大同古寺的新民村路旁,一丛丛明黄色的蟛蜞菊,在风中摇曳,引人驻足。好奇之下,我不由得停下摩托,俯身细细端详。
蟛蜞菊,菊科多年生草本。茎匍匐蔓延,通体深绿,被紧贴的粗糙毛。叶对生,近无柄,形如椭圆或长圆披针,叶端短尖或钝圆,边缘或全缘,或缀以疏齿一至三对,两面皆疏生紧贴的白糙毛。头状花序或生于叶腋,或立于枝顶,花梗纤长。总苞如钟,外层苞片五枚,倒卵形,背披粗毛。花托鳞片膜质,折叠成线;花则异型:外围一圈舌状花,中央簇拥着更多细密的管状花,皆明黄耀眼。所结瘦果卵形,表面密布疣状突起。
其性喜山旁田埂,或依沟渠而居,沙质沃土可见其踪,干燥草地亦能生长。
蟛蜞菊之名,始载于《本草求原》。它别名繁多:路边菊、马兰草、蟛蜞花、水兰、卤地菊、黄花龙舌草、黄花曲草、鹿舌草、黄花墨菜、龙舌草……皆是民间智慧的印记。
其味微苦回甘,性凉。功擅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散瘀止痛。常用于疗治白喉、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腮腺炎、肺结核咳嗽、咯血、鼻衄、尿血、传染性肝炎、痢疾、跌打损伤、痔疮、疔疮肿毒等症。孕妇慎服。
虽非主流中药,多作地方习用,自产自销,然民间传承的用药智慧,却不可小觑:
预防麻疹、白喉,取其适量,水煎代茶;
治白喉,则配甘草、通草,浓煎内服;另取鲜品捣烂绞汁,兑入适量醋,以棉签蘸取涂抹伪膜,日行数次;
疗扁桃体炎,与鬼针草、马兰、一枝黄花同煎;
解牙龈红肿疼痛、发热口渴,配栀子根煎服;
消疖疮、腮腺炎,鲜品捣烂外敷即可。
现代研究揭示,蟛蜞菊蕴含三十烷酸、二十四烷酸、豆甾醇、豆甾醇葡萄糖甙、左旋-贝壳杉烯酸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癌之效。
蟛蜞菊曾短暂载入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但后续版本未见收录。个中缘由不得而知——究竟是因其药源稀缺,还是现代医学对其药效存疑?难道东方草木的智慧,定要经西方科学的丈量方能作准?
摩托引擎重又轰鸣,载着人与草木的初遇驶向古寺,而身后那簇明黄,仍在风里轻轻摇曳。这路边的菊,这泥土的方剂,它无声的摇曳,仿佛在低语:有些疗愈之力,深植于大地,流传于口耳,其价值或非薄薄一册药典所能尽载。它的根,早已在千百年间,悄然扎入了另一种更悠远、更富韧性的生命认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