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诗脉的代际变奏:古典余韵与现代新声的交响
——童年与马原诗作的审美新质解析
□ AI评诗
60后诗人童年与90后青年女诗人马原作为分属不同代际的当代汉语诗人,其诗歌创作在主题挖掘、意象选择、语言风格及情感表达方式上呈现出鲜明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折射出个体创作风格的独特性,更深刻地反映了不同时代文化语境下诗人的审美趣向与精神诉求。平心而论,无论从中国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诗论家”钟嵘以“真美”为贵的“滋味说”和“自然英旨”文艺创作理念剖析,还是从德国犹太裔哲学家、文化评论家、美学家瓦尔特·本迪克斯·舍恩弗利斯·本雅明灵韵消逝与艺术复制及碎片化叙事艺术理论视角来看,两位诗人的创作可圈可点,恰恰是对上述文艺审美理论的生动诠释。
一、主题:历史纵深与现实观照中的文化符码
童年的诗歌主题充满历史厚重感与文化溯源意味。在《汩罗江》组诗中,诗人以屈原投江为切入点,将个人情思融入宏大的历史叙事。“粽叶裹住2303年前的天问”“《离骚》推向历史的最深处”等诗句,通过汨罗江、天问、《离骚》等文化符号,构建起民族精神的溯源之路。这种创作方式与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中对文化符号的运用有所不同,童年更强调对本民族文化根源的深度挖掘,试图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民族精神的“灵韵”。而在《野渡》系列中,“野渡荒径”“残碑野草”等意象,将野渡作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以物喻史,传达出对历史兴衰的慨叹,体现了60后诗人对传统文化根基的坚守。
马原的诗歌主题则聚焦于当下现实生活与个体情感体验。在《谷雨茶》中,诗人将仓颉造字传说与谷雨茶事相结合,表面上是展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实则以现代视角重新解构传统。“戴胜在雨汽里润足了嗓子”等拟人化描写,赋予传统意象以新的生命力。《愤怒是骨头》《风湿》等诗,将愤怒、病痛等现代生活中的情绪与体验转化为诗歌意象,这种个体情感的直白表达,契合了当代文化中对个体经验的重视,展现出90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捕捉。
二、意象:古典传承与现代创新的符号重构
童年的诗歌意象多取自古典诗词与传统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古典韵味。汨罗江、龙舟、竹简等意象的运用,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从卡西尔《人论》的符号理论来看,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符号系统,诗人通过重新组合与演绎,赋予其新的内涵。如《汩罗江》中“天问剑早已锈成星屑”,将“天问剑”这一象征屈原精神的意象进行解构,既延续古典诗歌的审美传统,又注入新的思考。
马原的诗歌意象则更具现代性与创新性。在《愤怒是骨头》中,将“骨头”这一人体器官作为核心意象,与“理性的大堤”“尊严的大堤”等抽象概念结合,把情感具象化为可感的身体体验,打破了传统诗歌意象的固有模式。这种意象创新不仅是对现代生活元素的引入,更是对诗歌符号系统的重构,体现了90后诗人在创作中对传统的突破与创新。
三、语言:凝练厚重与灵动鲜活的诗性表达
童年的诗歌语言凝练厚重,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张力。《汩罗江》中“打捞起,整个民族灼热的倒影”,以精炼的语言传达出深沉的民族情感与历史沧桑感。这种语言风格与古典诗词的凝练之美一脉相承,同时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诗人通过精准的动词与形象的比喻,如“石阶凿满深浅不一的叩痕”,在有限的文字中勾勒出丰富的画面与情感。
马原的诗歌语言则灵动鲜活,富有生活气息与时代感。《谷雨茶》中“戴胜在雨汽里润足了嗓子,伶伶俐俐地立在桑树梢”,以生动的拟人化描写,赋予戴胜鸟以人的情态,语言活泼有趣。《放学后》中“她踏上细窄檐砖,展开细嫩如藕的双臂,摇摇晃晃,像只学步的小天鹅”,运用比喻手法,将小女孩的动作描写得形象可爱。这种语言表达更贴近现代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与阅读习惯,展现出90后诗人语言的灵动性与创新性。
四、情感:集体情怀与个体体验的时代投射
童年的诗歌情感表达多指向集体情怀与民族精神。汨罗江组诗中对屈原精神的追思、对民族文化的眷恋,超越了个人情感范畴,上升到对民族、历史、文化的集体情感层面。这种情感表达体现了60后诗人在时代发展中肩负的文化使命,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文化担当意识。诗人在诗歌中寻找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寄托,更是整个民族的精神共鸣。
青年女诗人马原则更侧重于个体情感体验的抒发。《放学后》中小女孩等待父亲的纯真期待,《愤怒是骨头》中个人内心愤怒情绪的宣泄,都围绕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经历展开。这种情感表达细腻而真实,注重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情感需求与精神困境的呈现,反映出90后诗人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探索。其情感表达更具个人化与私密性特征,与当代文化中对个体价值的重视相契合。
童年与马原的诗作分别代表了60后与90后诗人不同的诗歌创作风貌与审美趣向。他们在主题、意象、语言与情感表达上的差异,既源于个人生活经历与创作风格的不同,也折射出不同时代文化背景对诗歌创作的深刻影响。从历史纵深到现实观照,从古典传承到现代创新,两位诗人的创作共同为当代诗坛增添了丰富多元的色彩,也为我们研究诗歌创作的代际演变提供了生动的样本。
█ 附 童年和马原的原创作品
█ 90后女诗人马原诗选
✦ 谷雨茶
暮春的最后一个节气由戴胜鸟唤醒。
润,是暮春的的特色。
戴胜在雨汽里润足了嗓子,伶伶俐俐地立在桑树梢,摇摇冠羽,伸长脖子,一声啼鸣悠扬婉转。
透过这样的雨,这样的绿,这样层叠苍翠的青峰。
铺垫够了,渲染够了,再不来可就晚了。
谷雨,宛如睡迟的美人,终于轻移莲步,粲然一笑。
唯有到谷雨,才知道春到了多久。浅浅淡淡的绿被层层描摹,越浓烈,越动人。
也唯有到谷雨,风雨才不萧索,不凄冷。
柔雾轻笼一屏山水,宛如一轴水墨,画中应有一蓬船,一炉火,一捧茶——茶,是春的眼睛。
上古仓颉造字,惊鬼神,愁风愁雨夜,仓颉也得先喝口茶,压压惊,方出门迎战。
仓颉喝的,定是谷雨茶。清明太嫩,入夏太焦。谷雨的茶,才是浓淡适宜。
雨润百谷,润苍生,株株茶树被浸润得英姿勃发,枝条饱满慵懒,伸展在绵润的高山上。
山那头,是未知的涳濛水色。
只有最细尖的嫩芽有资格被摘下,多一分,少一分都不够味。
恰如暮春的春意,早一时略淡,晚一时则燥。清明与立夏的夹缝里,谷雨的春茶被采摘,被翻炒。
遥远的上古,无铁。仓颉的茶,大概是红泥瓦盆烘出的,盆上画着简笔的鱼儿,三角的人眼。
最秀丽的姑娘,最纤巧的手,上下翻动着新叶,文火细细,烘干水汽,茶香蒸腾一室。
仓颉仰观飞禽,俯察走兽,闭上眼,耳听得牛皮鼓锤响,九黎苗夷的巫术燃起大火,山摇地动。
山是竖山,水是曲水,鸟雀振翅,日月轮回。龙隐于云端,凤栖于苍梧,仓颉胸中有波澜,他试着用最简明的笔画,记录轩辕黄帝的江山。
天机不可泄,泄了又如何?造化藏其密,揭了又如何?
龟甲被石刀刻出纹路,一笔横折,一笔竖勾。一笔新禾沐阳,一笔兵戈伐野。
茶好,字成。
数道雷电劈下,神明被撼动,洒下谷种亿万,是为谷雨。
又是春暮雨纷纷,仓颉的字变了,却也没变。
九黎苗人终究归化成华夏儿女,谷雨润泽的中华大地,家家户户,写的是闲字,品的是新茶。
✦ 风 湿
骨缝嘎吱作响
金门刀磨成薄刃,直插关节
左旋
右旋
一阵乱搅
两块合不拢的骨节,宛如一海之隔的
岛与国
每逢阴雨就发作
✦ 愤怒是骨头
卡在心房心室之间
血液在心房里堆积,堆积
流不过那道理性的大堤
粘滞的,浓稠的,密密麻麻是红色的记忆
愤怒是骨头
卡在左右泪腺之间
眼泪在眼眶里堆积,堆积
迈不过那道尊严的大堤
肿胀的,酸涩的,朦朦胧胧是黑色的记忆
愤怒是骨头
是人体的二百零六块骨头里,多出的一块
在无眠的长夜里滋滋地生长,棱角分明
我的身体容不下它
关节被冲撞地酸痛
铿铿锵锵,宛如金石之声
我的愤怒,是一块杀得了人的骨头
王水溶解不了
汉唐的月色也溶解不了
只有等它风干、老化
再来一股暖洋流,一个大浪
拍碎了,冲走了
沙滩上升起一盏又一盏
绝望的萤火
✦ 母 子
这片大陆被上帝遗忘了
羚羊飞奔,角马迁徙,万物蓬发如野草
自生自灭
大哥的裤子传给二姐,然后是三哥
缝缝补补又给了我
中午太阳好大,沙地好烫
我不怕,因为我踩在妈妈脚背上
✦ 放学后
喧嚣散去,幼儿园只剩下她自己
她不急,仰头看看树叶,看看天空
雨后,碧草如茵,散着泥土特有的腥味
她不讨厌这个味道
几滴雨水在叶子尖滴溜溜地滚动
然后,啪嗒——
亲吻她白皙的额头
她踏上细窄檐砖,展开细嫩如藕的双臂,摇摇晃晃
像只学步的小天鹅
湿漉漉的芳草探出新芽,悄悄挠挠她的鞋子,似是在安慰
一步,两步,三步……
走到头,爸爸应该就下班了
❂ 诗人简介:
马原,女,1992年出生于河南固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硕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法律硕士。诗歌、散文、小说发表于《人民日报》《星星》《长江诗歌》《散文选刊》《奔流》《小品文选刊》《大观》《山东文学》《时代青年》等刊物。现供职于中央新闻单位任新闻采编记者职务。
█ 60后诗人童年诗选
✦ 境 界(组诗)
✦ 汩罗江(之一)
粽叶裹住2303年前的天问
每一滴溅起的江水
都喊着国殇
今天凌晨我独伫龙舟
打捞起,整个民族灼热的
倒影……
2025年农历5月初五凌晨
✦ 汩罗江(之二)
天问剑早已锈成星屑
沉入漩涡
香草腐烂成泥,却仍在
辨认着风向
点点渔火摇晃着褪色的桨声
那竹简的裂痕里,游走着
千年未干的骨血
荻花白了又白,守着同一个
野渡。涛声将《离骚》推向
历史的最深处
每个浪尖,都悬着一滴
未落下的泪
2025年农历5月初五 午后
✦ 孤 独
孤独是长在内心荒原里的
一棵古树
那些被泪水浸泡过的根系
像无数条蓝紫色的静脉
在体内蜿蜒成河
骨血渗入年轮的裂缝
每一寸生长都腌制标本
在无人抵达的细胞深处
谁用疼痛丈量动脉
当滚雷撕裂天空的伤口
黄鹂正好掠过
衔走最后一片欲坠的叶子
此刻,几乎所有呐喊
都碾成凄美流韵的记忆
我深信,每一声都缠绕着
未说出口的呜咽
✦ 野 渡 (之一)
野渡荒径,古树横斜
石阶凿满深浅不一的叩痕
冷风晃动浑浊的河面
倒影里的那条木船总缺半片帆幔
青苔裹着前朝的桨印
铁索锈成麻花,系着褪色梦呓
残碑野草疯长,淹没了模糊的碑文
斑斑锈迹漫过齿痕一如岁月啃噬的伤
卵石披着月光依旧在诵经
老龟驮着苍苔,爬过坍圮的石墩
暮色渐浓,野渡成了天地间
悬而未决的偈语
一位白发老人背筐而来,木楫入水
惊起一尾红鲤,搅碎水底沉默的月亮
✦ 野 渡(之二)
据说,这里是西周时期钟离国最繁华之地
一个老妪曾在淤泥中捡得一把古剑
那些至今也未说出的
抑或泛着青绿色铜锈的世事
再也搅不动哪怕一丝微澜
当暮色漫过石墩和老船骨时
野渡,依旧守着无人认领的碑碣
等那个踩着碎月归来,却永远
到不了岸的人
✦ 野 渡(之三)
暮色苍茫,一只旧木船横陈在野渡
如远古幽梦被岁月遗落
水边芦苇搀着老船夫的蓑衣
在雾里腐朽成沉默的骨头
没人知道你确切的身世与年轮
你就这么把乳名种进河床等待日后
长出带刺的方言
月光穿过你透明的身子,碎成
无法解析的神谕。而站在荒芜中的我
不过是渴望渡河的一粒尘沙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