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欢迎您收听本期节目——《宁夏文旅之声》。我是主持人海荣。

主持人:我们说,在文学的广袤天地里,总有一些作品啊,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触动着我们的心灵。所以在今天节目当中呢,我们特意邀请到了作家张少强老师,他带着自己的新书《陇山塬》,走进了我们的节目。
《陇山塬》自问世以来呢,凭借着对西部乡土生活的细腻刻画,和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那今天呢,我们就想请张老师,带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学世界哈,来探寻《陇山塬》的奥秘。
同时在我们的直播间呢,还有一位作家老师——田晓慧,田老师也做客直播间了哈。接下来我们先来听听两位嘉宾的声音。
“啊,两位早上好!”
“好,主持人早上好。”
“好,主持人早上好。”
“好的,两位老师早上好啊!”
张少强老师是宁夏西吉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全国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与开发平台新锐作家库首批入库作家。有作品发表于《朔方》《六盘山》等刊物。
田晓慧老师,也是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宁夏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银川作协理事。

在节目的一开始,先来听一段《陇山塬》这本书当中的精彩片段:
“我的一切美好,都是从陇山龙湖开始的。它的春夏秋冬给了我无限灵感。我爱陇山龙湖的冬天,冬天龙湖失去了往日的生机,结了厚厚的一层冰,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她那美丽的面容,如少女脸上遮着的轻纱。看着湖面上来来往往的人们,用肩挑着,用手提着,用架子车运着各种年货,他们快活的笑声如银铃一般响亮。最快乐的是与我最爱的人,在这块天然的滑冰场上滑冰,与他追逐嬉戏。当凛冽的寒风刮起来的时候,龙湖一改往日的温柔,风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在冰面上横冲直撞地卷过来。那时候你可以去农民朋友家,围着温暖的火炉聊天,抽旱烟,吃那热气腾腾的油馍馍。可是我不愿去,我要和我最爱的人一块,感受这寒风中的温暖。
春天,时间如流水一样,风神从远山而来,掠过湖畔的柳林,柔软的枝条欢快地扭着纤纤腰肢。我拉着她的手一块散步、聊天、看书。……”
主持人:我相信,大家都已经沉浸在文字的海洋当中了。那故事的内容到底讲了什么,其实,我们刚才只是听了小小的一个片段。张老师,节目的一开始,就先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陇山塬》这本书,它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张少强:“好,听众朋友大家好。《陇山塬》这本小说,从几个方面讲解一下。第一个是文化层面。《陇山塬》就是陇山地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在陇山地区将近3000年辉煌史。陇山地区不单单是“西海固”,它是陕甘宁三地文化的交汇地。所以陇山的文化我这样说是有理由的。因为这个,陇西市是伏羲、女娲的故乡,在这个宝鸡市是炎帝的都城和陵墓。就是陇东南地区了。还有这是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发家之地,龙兴之地。对,还有周朝,就是周文王、周武王,他们也是在这个这个发家之地。陇东庆阳有南佐遗址,国家考古发现5000年前,这个地方是非常发家的。陈山地区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物,证明这个地方呢,文化是非常发达的,尤其在几千年前。还有大唐盛世的李世民和李渊祖上,也是咱陇西人。这么说啊,这么多的事情,证明我们这个地方的文化是非常深厚的。

主持人:说了文化就得说历史了,是吧?
张少强:从历史方面来说,这本《陇山塬》小说,从清朝末年写起,到民国、解放战争,以及改革开放,还有当前的山乡巨变、乡村振兴。这总跨度有100年这么长的时间。也写了他们家族五代人之间爱恨情仇。当然,不单单是以家族为主,还涉及到这个家族的婚姻、爱情、事业、教育及家庭成长这一系列的事情,构成了一部历史性的山乡巨变的小说题材。
主持人:好,那我们说,有了这样的背景,我们有文化层面,我们有历史层面,那人物故事呢?您刚才提到有五代人吗?对,那这五代这个人物可能就不是少数了吧,起码得有一二十位了。是吗?
张少强:是是是。这本小说,总共写了20多位人物。其中两位男主人公赵志福、赵志强,是中学生。还有两位女主人公,马红梅和马雪莲,其中一个是他们的恋爱对象。这个女的两兄弟产生一段恋爱故事,引起兄弟间的矛盾。还有一个女的,绰号叫仙女。这仙女是方圆百里的大美女,她这个人的故事,也是特别曲折,也特别有教育意义。
主持人:通过这本书,您想让我们的读者有一些怎样的感受呢?
张少强:现在好多的小孩子,家庭教育都很好,没有吃过苦,受过难,他们处在爱的包围之中,不知道生活的酸甜苦辣。赵志福、赵志强两兄弟,从家庭的宠儿,一直经历社会上各种苦难的打磨,最终变成一个优秀的人。青年人通过读这本书,就能从他们的生活中学到,这种人生成长的阅历。虽然他们没有经历过苦,但是看到这两个人的苦难,能给自己有启发、有成长,这就本书的教育意义。
主持人:《陇山塬》小说的开头,就有一句应该算是魔咒的话:“三代不出人才,后代就变驴了”。所以说这个赵志强、赵志富,他们是通过怎样的一个生活的环境的一个改变,或者是说有很多人在影响着他们,最后他们成功了,在回家探亲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说,我们只有通过故事,才能够串联起一个个的人物,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是,希望我们通过这本书有所改变。哈哈哈,田老师支持吗?
田晓慧:“很支持,同意这样的说法。”
主持人:“同意同意啊。因为我在节目之前,也跟田老师聊的时候,知道这本书您快看完了吗?”
田晓慧:“对,看完了。”
主持人:“我只看了开头。我就已经被书中的人物所吸引。就是从这个一百多年的一个跨度哈,其实我们想,这个创作历程应该是很长时间了吧,张老师?”
张少强:“对,十几年,林林总总花了将近20年。因为我大学毕业刚工作,就写了。写完之后在那个天下书盟和中文起点网发了,发了之后,结果它点击量非常高,有200多万次的人。并且热心的读者在下面就评论一大堆。有说好说坏的,各种不同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我当时没想到,挺那个刺激的,因为刚开始写作。当时写完之后呢,这么高的粉丝量,这么多的读者,但我觉得人物啊,基本属于理想化的啊,就是好的就特别好,坏就是特别坏。”
主持人:“对,就还没有接地气呢,是吧?”
张少强:“对对对,这当时就是快意恩仇啊,年轻人的快意恩仇。但是随着生活的历练,我觉得人是一个立体性的,这个人有好的方面,也有性格方面的缺点。”
主持人:“不知您觉得这句话对不对?就是说20岁他去写40岁人物的时候,肯定是会理想化想象的,但是反过来,到了一定的年龄,你再写年轻人的时候,是因为您有过经历,您有过对生活的一些体验,所以在写出来的时候,《陇山塬》中的人物性格就特别的丰满了,是吧?”
张少强:“对对对。”
主持人:“从性格上对吧,等等方面哈。天呐,20多年在坚持一件事情,我觉得就像张老师所说的,像马拉松一样。”
张少强:“对对对。”
主持人:“是这样,精彩的马拉松比赛。现在这本书问世了,和大家见面了哈,所以真不容易,所以我推荐大家去看《陇山塬》这本书啊。我们请张老师跟我们说一说,这本书20多年的创作历程?”
张少强:“因为我高中时就喜欢写作,还得过全国性奖。就想着要当作家,那是幻想啊,作家很美好的。走上社会,工作比较忙,写的时间比较少。但我那时候很着迷,因为这本书是我在中学时候就就想写,为啥呢?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就是中学生嘛,心理、思想、生理各个方面,有好多的对人生的美好的幻想。但没法对人说,身边也没有倾听者。那时就很苦恼。中学生恋爱的事,你跟谁说呢?”
主持人:“给父母肯定说不成的,对吧?挨骂呀。”
张少强:“也就跟现在的中学生恋爱一样,你没法说的。我那时候想,有一天,要给年轻人写本书,让他在上学的时候,遇到心里、生理各方面问题,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啊。一定做到像良师益友一样,他看完之后马上能对这一段能够解惑,还能处理好这段感情,不影响学习。中学恋爱毕竟是个过程的,真正事业是学习成功了,你将来爱情婚姻很顺利的事,但是中学恋爱浪费学习时间啊,这实在是很不值得。但是当时,因为都年轻嘛,着迷这个事情,你知道父母说的他们也听不进去,所以就需要有一位良师益友,帮他们心里解惑。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主持人:“好的,那我们时间来到了2021年的3月份。我们的《陇山塬》是由北京汇文书联联系到了英国的一家公司,进行了一个发行的国际版,并引入到了国内发行啊。这个过程,是不是说,张老师从一开始去写书,想表达内心的想法,慢慢慢地,随着您的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长,这本书也就见了雏形,然后更加的成熟,到后来被(“国版链”:全国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与开发平台的)认可,这会您的心态是不是也发生了变化?”
张少强:“嗯,是这样的。就是当时那个粉丝量挺大的,我给我们同学吹牛说我要出书,但也是一直吹不见出书。一个是工作忙,另一个方面是对这些人物一直在琢磨,怎么写人,让这些人变得有血有肉,贴近于生活,要有一定的思想性、哲学性、启发性,给年轻人有教育作用。所以这个事情是我最痛苦的。就是我怎么能把这些人物塑造的好些。每一个出场人物,显得有价值、有意义。这个就是我一直在琢磨的事。2000年疫情期间,就把我给关家里了。关在家里我们一家人都出不去,然后那时候我就静下心,就开始修改原稿。那时候,我对这些人物琢磨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沉浸这些人物的书写。之前的旧版本,比如说我把那个老三写的不好。随着人生年龄增长,我把老三,觉得老三很伟大。对,虽然他的学历和老四相比低,但老三为了老四的成长,他付出了太多。”
主持人:“他的这个,就像我们农村普通的这个家里,哥哥、姐姐,他是伟大的。就是说,他跟他的大哥、二哥还完全不一样,对吧?好像我们觉得,这个家里面的兄弟姊妹多了,好像是年龄相近的,关系更好一些是吧?能说到一块。”
张少强:“本来三哥,他当时学习是非常好的,是校学生会主席,又是三好学生,班上第一名,是女孩子心中的白马王子。但他为穷家就出来创业了,他坚持让老四去,他牺牲了很多啊。”
主持人:“对。所以我们每个家庭走出的人,虽然是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留在家里的这个哥哥、姐姐啥,还有父母,他的付出是我们值得尊重的。这本书田老师已经看的差不多了,那在这,是不是可以简单的给我们说点感受呢?”
田晓慧:“我不是做评论的,所以不能全面的对这一本书评价。我是少强的粉丝,就说几点阅读感受。”
主持人:“好的好的。”
田晓慧:“《陇山塬》小说,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的。《陇山塬》小说,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这两个年轻人,时间跨度是100年,但实际是写近40年的农村生活。对,前期的事就少一点,就铺垫了一下。他的这个祖辈上爷爷的爷爷,只能说一些文化传承。实际上是近40年左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还有社会现实,还有农村出生的这些个年轻人,是怎么成长,怎么创业,怎么奋斗,怎么走向城市的这样一个社会现实。总体来说是这样的。当我阅读这个《陇山塬》,不由自主就想到了《白鹿原》。虽然《陇山塬》从目前的艺术方面,还没有达到《白鹿原》,但这是一部有觉悟、有思想的小说,这是我看到的。我看书,比较喜欢看一本书里面的思想性,所以《陇山塬》这本书的思想性很强的,我很喜欢看完。
第一,这本小说里面,有大段大段的,一些个人思想认识方面的表述,比如说在239页到240页,他借的是赵志强思考,爷爷对他讲的那个大道理,他实际上表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于青年人的这种启迪。还有在256页到257页,他它有大段的,是现实当中关于青年人啊,青春期的一个教育问题。它里面隐含的表述出,校园里的这种书本教育和实际生活严重脱离的这种脆弱的一种教育现象。我还挺看重的。
再一个,这个小说里面还有大段的表述价值观方面的一些内容,特别好。我就从这抽了一点点,“说生活有了新的希望,赵志福活的忙碌充实快乐,快乐更有利于创造财富,体现自身价值,不需要别人去催促,而是一种快乐的付出。金钱能改变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生活质量,但很难提升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文化素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有通过努力挣来的钱,才能用心舒坦,用的舒坦。赵志强这么认为,别人却并不一定这么想。看看身边的人,有仗着有钱,飞扬跋扈,声色犬马的,有挣了钱先富带后富的,有热心公益事业,心怀仁爱的,也有为了钱出卖灵魂的,过着如行尸走肉的,也有钱壮怂人胆的,说狠话大话欺负人,有狗仗人势的,六亲不认的,目空一切的,随意践踏别人尊严的。赵志强看不起狗眼看人低的人。他终生都做了钱的奴隶,这种人赵志强一直,很看不起。他也想找一个孝敬老人的,贤惠的女子作为他的妻子来成家。”比如说,类似于这种类型的段落很多。所以读起来给人的触动还比较大,到底你选择哪一种,自己去找答案就是了。
还有,这个小说当中的,很多的大段的一些爱情表述,也非常的精彩,有爱情的观点,有恋爱的场景,都非常的突出。
第四,这个小说当中,还有对宗族文化走向衰微的一种思考,还有对民间习俗传承的一种思考。季栋梁先生,他在这一本书的底页上有一个评价,他说:‘《陇山塬》这本书以独特的艺术视觉,跌宕起伏的故事,贴近生活的现实性,赢得社会关注,尤其是对地方民俗的描述,让这部书更具有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让大家了解西部”。这是季栋梁先生的评价。但我一看,发现这一部作品,确实有许多精彩的场面描写,这些场面描写,正好再现的就是流传在咱们陇山这一带的过年的习俗,婚嫁习俗、丧葬的习俗。”
主持人:“对对对,我还没有看到那呢,期待一下。”
田晓慧:“比如说229页到235页的篇幅将近4000字,他描写的是我们这个地区的过年的习俗。场面特别的温馨、热闹,而且井然有序。另外在188 - 189页,还有202 - 203页描写的丧葬风俗礼仪场面,场面描写特别的精彩。还有十八章那个挂锁,将近用了5000多字,只描写了婚嫁的第一个流程——定亲。”
主持人:“啊哎呦喂,我说哈哈。”
田晓慧:“另外,《陇山塬》这一本书,他写陇山地区男女青年恋爱的过程,这种心理描写都非常的精彩,里面有情书嗯,还有爱情诗,还有面对面的情话绵绵,就是读起来呢,画面感也特别的强,很有意思。读《陇山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和这个《大宅门》的感觉特别的相似。我看了下,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呢?因为这个《大宅门》,他那个郭宝昌先生,他是一位导演,所以说创作《大宅门》的时候,郭宝昌先生,他认为他的灵感来自于自己,对家庭的一个历史的真实的记忆去写的。所以我最早认识少强,也是看着他有一个身份叫导演啊。所以说也许是导演身份的这个,他写出来这个作品的画面感很强,人物的性格特别的鲜明。”
主持人:“就说他的作品特别适合拍电视剧,那种感觉啊,期待呀这本书。”
田晓慧:“应该说全面的展现了咱们少强的这一种创作长篇小说的才华,语言特别的精彩,尤其里面啊,我一看,哎呦那个,那个俗语的运用的都特别的好,而恰到好处特别多,可读性强,场面精彩,人物可圈可点,然后那个回味无穷。你比如说,‘瓦罐不离井口破。人有拐拐心,天有盘盘路。天变时刮黄风,人变时昧良心。三丈牛拐子往外拐。,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宁叫牛争死也不让翻了车。’哈哈哈,那语言特别的美,很有生活情趣,特别的好。”
主持人:“我才开始看,就像刚才田老师所分享的,您后面这些片段,我一定要这个追到这,哈。那刚才您说到的,对于一些观点的这个描述,就是让人很深刻,就像您刚才所说到的,我自己挣的钱,我花起来我特别的踏实,在我们的这个作品当中的这个志强老师,他在回乡探亲,他就拿着自己挣来的钱,给乡亲给家里的父老乡亲,这个长辈,每人一份这个过年的礼物的时候。我在想那是怎样的一份心情,他为什么要去这么做,其实这份是心意的表达,其实也是一种回馈的同时,我踏实对是吧,这钱我挣的,我花的踏实,对是吧。”

主持人:“其实刚才,我觉得田老师对《陇山塬》评价很高啊,张老师。田老师说到了两部这个影视剧作品《白鹿原》《大宅门》。但是说到这,因为时间的关系,张老师,我们说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那么文学作品,其实和旅游,现在也是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我们远的不说。《山海情》对吧,这样的作品推出之后,不仅仅是让咱们的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还有海外的一些观众朋友们,来了解到了宁夏,了解到了咱们的西海固。《山海情》故事的讲述,闽宁镇现在可都是打卡地了,打卡点了是吧?咱有没有想过,有一天《陇山塬》如果能搬上荧幕啊,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呢?您想过吗?”
张少强:“嗯,设想过,因为还没实现。”
主持人:“一定会实现的,期待哈。”
张少强:“文化赋能乡村,我们已经在做。我已经注册了《陇山塬》这个商标啊。下一步,就是随着这个经济条件的发展,跟这个有志向的朋友去共同搞这个,乡村旅游或者民宿这一类的。”
主持人:“当然这个是得有大家共同爱好者,共同去做。就会有一天,我们也来到《陇山塬》他们这个小院里头,他们祖上的这个老房子里头,去感受一下,啊,期待一下是吧?啊,挺好挺好。”
主持人:“就是刚才,张老师说到了,现在已经在做,就是在做的事情,我们是两条腿走路的对吧?我们在做,然后我们也期待着有一天,这个事情是能够成功的,打造‘吃西吉好东西,品《陇山塬》文化’。《陇山塬》不就是我们这本书的这个名字,包括我们地域的一些文化内容,可以让大家来分享,我们这样的好地方,产出了好物品,能分享给这个全国,读者也好,或者是游客也好,我们推广出去。同时,期待着像您所说到的,如果有一天,这《陇山塬》当中的一些经典的场景,能够出现在我们的,是这个生活当中,旅游生活当中,这样的话,您看旅游打卡,就在咱们家门口。父老乡亲就能够在家门口,有收入了。其实可能在后期还会有很多的,比如说去做一些节庆的活动,也有安排,是这样吧?”
张少强:“这个上海文交所(相关负责人), 她说下一步,她准备给这个《陇山塬》,还会持续的,一些赋能的文化报道,还进行推广。”
主持人:“是吧,你看我们已经有这个合作伙伴了。现在需要的就是,我们是能够来更多的读者,先来读这本书,了解了故事之后,可能再来到之后,我们打造的这些新场景的时候,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对吧!谢谢您啊,谢谢您这样的好作品,呈现给大家啊。那今天节目非常开心,非常感谢张少强老师,田晓慧两位老师,做客我们的节目,分享了《陇山塬》的精彩内容,其实节目一开始,我们听到了一小段片段的时候,您感觉怎么样张老师?
张少强:“我感觉不像我写的挺美的。”
主持人:“哈哈哈,我也觉得特别好的,是吧!应该是读出了这个内容的核心,哎,那有机会我们把这本书,让我们这个主持人,全部录录播出来,好吗,哈哈哈。”
张少强:“是可以的。”
主持人:“我们说《陇山塬》不仅仅是一本书,其实更像是一扇通往西部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了时代变迁当中,普通人的奋斗和梦想,其实就像我们的志福、志强两位一样。是这样的,张老师那希望通过今天的节目,有更多的朋友能够走进《陇山塬》,感受文学的魅力,慢慢的去品读,当然了不妨走进书店,零距离的去接触《陇山塬》。那再次感谢两位老师的到来。如果在之后节目当中,有一些听众朋友,有一些想法或者是感受的话。也可以来跟我们进行互动交流,再次感谢二位,我们下期再见。”
田晓慧:“谢谢主持人。”
张少强:“谢谢再见。”
主持人:“嗯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