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21)——钟鸣漏尽(原创首发)
——洛阳白江永撰文
汉·崔寔《政论》中提到:“永宁诏曰:钟鸣漏尽,洛阳城中,不得有行者。”
东汉皇帝汉安帝刘祜永宁年间有一则诏书内容是:“当钟声响起,漏壶的水已滴完,即到了深夜,洛阳城中就不许有人行走了。”这描绘的是洛阳的宵禁制度。
“钟鸣漏尽”有两种来历:
一种说法是:相传商代有一个名字叫做钟离漏的官员,负责管理宫廷的钟和漏壶等计时器。有一天,他因疏忽大意,忘记给王的朝会计时,结果朝会延误很久,王非常生气,罚钟离漏在朝会上自刎。从此以后,人们用“钟鸣漏尽”来形容时间已经到了最后,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
另一种说法是:周代哲学家孟子一天晚上学习时,突然听到外面的钟声和漏声,意识到时间很晚,学生都已回家,便想到“钟鸣漏尽,我已经没有时间再继续学习了”,然后收拾书本准备休息,这个故事后来成为该成语的起源。
崔寔(生卒年不详),字子真,又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名儒崔瑗之子。中国东汉文学家、政论家。崔寔出身官宦世家,是东汉末年社会批判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崔寔少时沉静,爱好典籍。父亲崔瑗去世,减卖田产,修起冢茔,资产用尽,因穷困,以贩酒为业。服丧后,他不应三公之召。元嘉元年(151年)十一月,受到郡里的推举,被征到公车,因病不能对策,除为郎。后崔寔拜为议郎,守云中、朔方,使胡虏不敢侵犯。再拜为辽东太守。在赴任的路上,母亲刘氏病故,他上疏请求归葬行丧。服丧之后,朝廷召拜他为尚书。崔寔以当时动乱不安,称病不理事,数月后被免官归家。约建宁三年(170年),病故,家徒四壁立,没有殡敛费用,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颎为他准备棺椁葬具,大鸿胪袁隗树碑颂德。
崔寔明于政体,吏才有余,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主要内容有:提倡节俭,禁止奢僭,反对贪污压榨,主张地方官要久任,提高官吏待遇以养廉,以及实行徙民实边来调整人口与耕地的比例等。《政论》是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同时也反映了东汉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他在书中对当时的政体和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针对时政要害,言论动听且确切,博得时人称赞。
《三国志·魏志·田豫传》中提到“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这里用“钟鸣漏尽”来比喻人到了老年还占据着职位;《魏书·游明根传》“臣桑榆之年,钟鸣漏尽”和《隋书·柳彧传》“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同样是将该词用于形容人到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