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
文/李广昌
六月初夏,随友人赴南安镇新民村采摘杨梅。但见枝头累累,红果压弯了树梢,心头不禁浮现“望梅止渴”的典故。其实,杨梅不仅生津止渴,更蕴藏着深厚的药用智慧。
这佳果始载于《食疗本草》,别名众多:仇子、圣生梅、白蒂梅、椴梅、山杨梅、树梅、朱红、珠容……属杨梅科常绿乔木,树冠如球。单叶互生,呈长椭圆形,叶缘光滑。叶面深绿有光泽,叶背稍淡,平滑无毛,缀有金黄腺点。春日开花,雌雄异株,花序生于叶腋。初夏果熟,核果浑圆,外果皮或暗红或莹白,果肉多汁,酸甜沁人。
杨梅偏爱低山丘陵的向阳山坡或幽谷。
《中华本草》详述其性味功效:杨梅果,味酸、甘,性温。能“生津除烦,和中消食,解酒,涩肠,止血”。主治烦渴、呕吐、呃逆、胃痛、食欲不振、食积腹痛、饮酒过度、腹泻、痢疾、衄血、头痛、跌打损伤、骨折、烫火伤。
其周身皆宝:
核仁:味辛、苦,性微温。利水消肿,敛疮。主攻脚气、牙疳。
树皮:味苦、辛、微涩,性温。行气活血,止痛,止血,解毒消肿**。适用于脘腹疼痛、胁痛、牙痛、疝气、跌打损伤、骨折、吐血、衄血、痔血、崩漏、外伤出血、疮疡肿痛、痄腮、牙疳、汤火烫伤、臁疮、湿疹、疥疮、感冒、泄泻、痢疾。
叶:味苦、微辛,性温。燥湿祛风,止痒**。专治皮肤湿疹。
民间用药智慧,尤显独特:
跌打损伤:取鲜杨梅第二层皮适量煎服,蜜糖为引,日一剂;另取此皮与鲜牛膝根各适量,加少许米酒捣烂外敷。
休息痢:取第二层皮煎服,白糖为引。
烫火伤:取第二层皮煎煮至乳白色溶液外搽;或以杨梅烧灰存性,茶油调敷。
胃肠胀痛:盐渍杨梅,愈久愈佳,取数颗开水泡服。
牙疳:杨梅核烧灰,涂敷患处。
膈食呕吐:鲜杨梅根适量煎服。
感冒、中暑发痧**:杨梅根研末,吹鼻取嚏。
腹泻:晒干杨梅煎水服(此方民间应用极广,我亲试亦有立竿见影之效)。
现代研究揭示其内涵:
种子含类脂(中性类脂、糖脂、磷脂)及脂肪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
茎皮含黄酮类(杨梅树皮素、杨梅树皮甙、杨梅树皮亭)、没食子酸、香草酸等。
药理证实:树皮、根皮水煎液具抑菌、止血之效;核仁提取液对胃癌细胞有显著杀伤抑制作用。
然物性有偏,食养当慎:
历代本草谆谆告诫:
"切不可多食,甚能损齿及筋";
" 忌与生姜同食";
“ 疝病患者忌食";
“ 血热火旺者不宜多食";
"诸病挟热者忌之。”
祖先传承的这份杨梅应用智慧,值得我们倍加珍视。
此行采摘,汗水虽浸透衣背,然手提满袋红果,沉甸甸的喜悦仿佛融化了疲惫,只觉一缕清甜的杨梅香,悄然浸润了四肢百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