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智 强 老 师 画 像
文/刘武强
郭智强老师是冶户川的教育先驱,他毕业于五十年代的渭北名校——大荔师范,从此就走上了教师岗位从事教书育人的光荣职业。他吹、拉、弹、唱样样不在话下,冶户川里老少几代人都尊称他为:郭老师,因为他是这条川道老少几代人的启蒙教师。他梳着向后的大背头,白净的脸盘上是一双不是很大却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的标配是骑着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雨雪路滑的天气经常能看到他背着一个上面写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军用黃背包,穿着蓝色的二氅棉袄步行在去学校或者回家的路上,天气渐热或者是走热了他会把二氅捆起来背在后背上,这样走起路来更加方便和洒脱。据说他上大荔师范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像样的交通公具,去学校或放假回家基本都是靠步行为主,来、回一趟二百多华里都是用步子去丈量着走。一次少说也得走个三、五天,走累了随便找个人家借宿一晚,也不用淘钱,遇上好心的人家还会管上一顿半顿的早、晚饭,实在找不到借宿点了就在人家村里的麦秸垛底下将就着过一夜。
我们这帮还没有上学的岁崽们都知道他是郭老师,也就习惯地跟着大人们叫他郭老师,他也不会生气,会很和善的摸摸我们的头逐个问“几岁了?上学了吗?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我们都上了小学时他还在我们这条川道教学,不过教学的地点总是在比较偏僻的小山村的教学点教,如:张家沟、杨家山、东、西峡崖,是典型的一个老师八个娃撑到顶也不过十几、二十个学生。唯一的好处就是他既是老师、也是校长、还负责后勤、总务又兼职做饭,是一个人说了就算的:“娃娃头。”坊间关于他的传说是:他性格古怪,不喜欢与过多的人打交道,更因为他是渭北高等学府大荔师范的高材生。说实话,这在我们这条冶户川掰着手指头也是数不出几个来的,他更不喜欢让六、七十年代靠背景、凭后台爬上领导位置的人给吆三喝四地指挥着干这、干那,足可见他有着知识分子的风骨和傲气;另一种版本传说的是:他家里边的孩子们多,家庭负担重,选择去这几个村子教书,更看重的是这些村子地多人少,打的粮食多,分到手的口粮也多,相对的来说能多多少少地沾点社会主义大集体的光。想必每到年终岁末队长私自拿出些粮食赠予辛勤培育子女们的老师社员应该是也不会有太多的意见,更不会把这个秘密给传播出去吧?
我想:这两种版本的传说应该是兼
而有之吧,郭老师的教学是没得说的,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样样齐全、样样拿手,教这些个子、年龄参差不齐小毛猴们郭老师是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因为是教学点,学生数量又少,一般都是一个教室或者是两个教室,采取的是复式教学法。即:一个教室坐两个年级的学生,一半朝前坐、一半朝后坐,老师是轮流上课。先给一个年级教,然后布置作业、练习,再给剩下的一半教,既节省了教室也节省的教师同时又能兼顾到两个或几个年级的教学任务,这在我们山区的教育界是很常见的比较流行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曾经一度还做还为经验广为流传、推广。
七十年代的小学教育仍以半工半读的方式为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社会大气候、大环境,谁也无法更改。我们小学生们必须参加生产队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帮队上摘棉花、摘花椒、玉米地里追施化肥、每年两次的麦忙、秋忙假到地里捡拾麦穗——颗粒归仓、掰玉米棒子,参加队上的抗旱保苗劳动。总之,劳动教育给了我们很好的锻炼,让我们懂得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和艰难困苦。那个时候政治气氛仍然很浓、文艺宣传活动也不少,大队、公社每年都会组织文艺汇演、表演、比赛活动,当然这些事情少不了我们学校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我上三年级的那一年学区(涧东、桑岭两个大队)的所有学校都要在桑岭学校进行歌咏比赛,包括所有的小学、初小和教学点全部参加。我们涧东学校共一到五年级一百多名学生在音乐老师精心辅导下排练了一个多月的大合唱 ,当时唱的歌名早就给忘了。我们学校的学生青一色的白衫衣、蓝裤子、白力士鞋再加上胸前飘扬着鲜艳的红领巾一上台就把人的赢了,台下“哗哗”的掌声响个不停,我们在台上精神抖擞的昂首高歌,老师们在台下看得是眉开眼笑心情舒畅。轮到杨家山、张家沟两个教学点表演了,一看上台只有那么少得可怜的二十几个人的阵营我们在台下笑成了一片,这时候郭老师上场了,他胳膊窝里夹着一把油光铮亮的二胡庄严的向台下所有的观众、领导们深深的一鞠躬,光凭这风度台下就是鸦雀无声了。一个稚嫩的童声嗑嗑吧吧报出了合唱歌名《到吴起镇》,郭老师的二胡在邀请其他学校音乐老师风琴伴奏欢快悠扬的前奏曲开始了,“锣鼓响、秧歌起,黃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经典的红歌歌词让人耳目一新,相比那些革命呀、战斗呀、口号式的歌词给人产生出了一种非常震撼的感觉。尽管教学点的合唱阵营是小了点,但那合唱的整齐程度、节奏的把握与领悟确实是不一般的水平,台下的所有观众都为之欢呼雀跃、喝彩鼓掌,两支歌曲唱罢郭老师向台下深鞠一躬,潇洒地甩了甩了大背头,带领学生有序地走下舞台。
比赛结束后所有学校校长、教学点领导和全体音乐教师组成的评委们讨论了好长时间把名次还是确定不下来,争执的主要原因是杨家山、张家沟教学点,也就是郭老师执教的教学点合唱曲目的名次难以界定。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红色经典歌曲,而且表演的也很到位,伴奏也很成功音准、音调都没有问题,理应获得第一名;反对的声音呢?理由是教学点合唱队阵营太小、人数太少、气势不足,在合唱曲目选择上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多少有点出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讨论研究最后决定:杨家山、张家沟教学点的节目被评为:优秀表演奖!郭智强老师对这个评定结果颇有微词但也无可奈何,面有酡红的带着他的二十名学生,背着他的蓝二氅心有不甘地离开学区返回他执教的地方——山峁峁、山沟沟去了。
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又去县城里上了职业学校,对郭老师的情况知之甚少了。有这样一个段子是这样传说的:郭老师有一次不小心把两枚硬币(也就是一分、二分、五分的钢镚)掉到炉灰坑中去了,他点完了整整一支蜡烛硬是把炉灰用筛子筛了好几遍才给终于找到了。当时的蜡烛是一毛钱一支,真是得不偿失呀。可是,这蜡烛点完了它是公家的,这些钢鏰却是用自己的血汗挣来的薪资,老师在于公于私的关系上头脑还是十分分明的。
反正这个段子的真实与否也无从对证了,凭着郭老师一生的节俭习性想必也可能是真的罢?
比赛结束后所有学校校长、教学点领导和全体音乐教师组成的评委们讨论了好长时间把名次还是确定不下来,争执的主要原因是杨家山、张家沟教学点,也就是郭老师执教的教学点合唱曲目的名次难以界定。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红色经典歌曲,而且表演的也很到位,伴奏也很成功音准、音调都没有问题,理应获得第一名;反对的声音呢?理由是教学点合唱队阵营太小、人数太少、气势不足,在合唱曲目选择上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多少有点出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讨论研究最后决定:杨家山、张家沟教学点的节目被评为:优秀表演奖!郭智强老师对这个评定结果颇有微词但也无可奈何,面有酡红的带着他的二十名学生,背着他的蓝二氅心有不甘地离开学区返回他执教的地方——山峁峁、山沟沟去了。
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又去县城里上了职业学校,对郭老师的情况知之甚少了。有这样一个段子是这样传说的:郭老师有一次不小心把两枚硬币(也就是一分、二分、五分的钢镚)掉到炉灰坑中去了,他点完了整整一支蜡烛硬是把炉灰用筛子筛了好几遍才给终于找到了。当时的蜡烛是一毛钱一支,真是得不偿失呀。可是,这蜡烛点完了它是公家的,这些钢鏰却是用自己的血汗挣来的薪资,老师在于公于私的关系上头脑还是十分分明的。
反正这个段子的真实与否也无从对证了,凭着郭老师一生的节俭习性想必也可能是真的罢?!
注:先生做古已有二十余年了,没有留下真实图片。
作者简介
刘武强,自由撰稿人,教育工作者,喜好读书,写字,作文章。闲来无事游山玩水,亲近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