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军《岁月留痕》
自传连载
第四十四章: 墨香岁月里的成长与温情
2006年,于我而言是满载收获与感动的一年。这一年,在松原广播电台沈树立主任的鼓励下,我耗时良久创作的32万字通讯作品集《松辽写真》由吉林出版社公开出版。书籍发行后,在通讯员群体中激起热烈反响。拿到书的通讯员们爱不释手,他们感慨道,书中皆是实打实的通讯案例,读完后,从文章结构搭建到内容布局规划,对通讯写作都有了明晰的方向。这份认可,如同一束光照亮前路,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写作与分享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
这一年,我在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双轨上稳步前行。工作之余,我将多年积累的新闻写作经验与深度思考,精心凝结成一篇篇业务论文,相继发表在《新闻三昧》《新闻学苑》《新闻之友》等专业刊物上。每一篇论文的诞生,都历经反复推敲与打磨。从选题构思时的深思熟虑,到资料收集时的广泛涉猎;从初稿撰写时的字斟句酌,到修改完善时的精益求精,无不倾注着我的心血与热忱。
与此同时,我心中萌生了一个宏大的计划——为松原这座城市著书立传,创作一本名为《松原博古》的作品,系统记录它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吉振宇、赵震、李国辉、姜冬梅、段艳秋、张会玲与我一拍即合,我们共同成立了《松原博古》写作小组,怀着满腔热忱开启这场文化探寻之旅。
为了让这部作品更具系统性与专业性,我们反复研讨并精心撰写了详细的策划书。在策划书中,我们将全书按历史沿革、民族文化、风土民俗、当代发展等维度,细致划分章节,从松原古代夫余国的兴衰脉络,到蒙古族、满族等多民族的独特风情,再到现代工业与城市建设的成就,都进行了严谨的框架设计。同时,根据团队成员各自的专长进行明确分工:擅长历史考据的成员负责梳理文献资料,文笔优美的成员承担文稿撰写,对地域文化有深入了解的成员则主攻民俗调研。
为了夯实这部作品的根基,我们走遍长岭县、乾安县、扶余县、前郭县等地,穿梭于档案馆、图书馆与乡间小巷,探寻尘封的历史档案与民间故事。每到一处,都得到了当地宣传部的热情支持。长岭县宣传部为我们开放了珍贵的地方文献库,乾安县宣传部协助联系了熟悉县域历史的老学者,扶余县宣传部帮忙梳理了古代夫余国的历史脉络,前郭县宣传部则凭借对蒙古族文化的深入了解,为我们补充了大量民族风俗与非遗传承的资料。
在筹备过程中,我结识了王永奇。他毕业于医学专业,虽身为山西人,却扎根长岭县,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升任长岭县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令人钦佩的是,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在繁忙的医务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其作品《圣水湖畔》更是脱颖而出,被改编成电视节目,让松原的故事走进千家万户。他对松原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与我们不谋而合,常常与我们围坐在桌前,就泛黄古籍、老照片和民间故事展开深入探讨,他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这本书的框架搭建提供了诸多宝贵建议。
在此期间,我们还得到了蒙古族作家苏赫巴鲁老师的鼎力支持。苏赫巴鲁老师笔耕数十载,对松原文化有着深厚的研究与独特的感悟。我们专程拜访苏赫巴鲁老师,踏入他的家中,满屋的书籍与手稿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沉淀。座谈中,苏赫巴鲁老师从蒙古族的历史渊源谈到松原的民俗变迁,从民间传说讲到地域特色,为我们梳理了诸多极具价值的创作思路。他的每一句建议都饱含对家乡文化的深情,也为我们的创作拨开了迷雾。
然而,正当我们满怀热忱推进项目时,现实的困境却如乌云般笼罩而来。书籍的编辑排版、印刷发行所需的巨额资金,远远超出了我们个人的承受能力。尽管多方奔走寻求支持,却始终难以填补资金缺口。最终,在无奈与遗憾中,这个承载着我们无数期待的《松原博古》项目不得不被迫搁置,曾经的热血与憧憬,也只能化作心底的一抹怅然。
在培养基层通讯员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温暖且珍贵的师生情谊。姜冬梅原本是一名基层采油工人,因我在新木采油厂讲授的一堂新闻写作课与我结缘。她通过QQ分享的地域文化文章,字里行间展现出细腻的笔触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被她的才华所打动,主动为她引荐松原文学界的前辈,助力她的作品从虚拟的QQ空间走向《松花江》杂志、《松原日报》等专业报刊。如今,她已在松原文化界崭露头角,文章更是频繁登上《中国石油报》等国家级报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扶余采油厂测试队的李艳,手持侯玉田老师(原《松原教育》杂志)的推荐信找到我时,眼中闪烁着对写作炽热的渴望。一次,她为撰写扶余采油厂测试队两对夫妻的稿件一筹莫展,我便与她一同深入采访。面对腼腆内敛的受访者,我手把手教她运用引导、启发的沟通技巧打开话匣子。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完成的《两对鸳鸯一个家》不仅登上了《中国石油报》,还在《吉林石油报》发表。在我的悉心指导下,李艳的文学创作之路越走越宽,稿件陆续在《吉林工人报》《城市晚报》《东亚经贸新闻》等报刊发表,逐渐在写作领域站稳脚跟。
经由李艳的引荐,我结识了扶余采油厂的段艳秋与档案馆的张会玲。段艳秋新闻写作功底扎实,文笔流畅自然,她与悬疑小说作家吉振宇合作撰写的章回体自传小说别具一格,一经推出便收获众多好评。凭借出色的能力,如今她已成为扶余采油厂的骨干宣传干事。张会玲在小小说、散文创作上天赋异禀,文字灵动鲜活,充满感染力。她不仅在文学领域佳作频出,工作上也表现卓越,晋升为档案馆办公室副主任。
随着团队的不断壮大,新民采场的李延平、销售公司的吉振宇、消防队的李国辉、松原采气厂的赵振、齐占海等优秀人才也相继加入。李延平凭借出色的能力与不懈的努力,成为《中国石油报》的记者;吉振宇深耕悬疑小说领域,跻身国内十大悬疑小说作家行列。闲暇时光,大家时常带着新鲜食材相聚我家。厨房里,切菜声、炒菜声与欢笑声交织成一曲温馨的生活乐章;饭桌上,我们热烈讨论着新闻写作技巧、文学创作思路,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每逢佳节,他们都会带着问候与祝福来看望我,这份真挚的情谊,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报社,因我家中排行老三,同事们都亲切地唤我“三哥”,久而久之,这个称呼比本名更广为人知。领导们对我也关怀备至,部长曲玉平与副刊主任姜正坤不仅在工作上给予我指导,更在生活中对我关爱有加。记得有一次,我因熬夜写作、未按时进食,在办公室突然晕厥。姜正坤主任立刻上前搀扶,曲玉平部长迅速和同事们一起将我搀扶着送往就近的总机厂卫生所。医生诊断为血糖过低,在打针开药后,大家又坚持把我护送回家,反复叮嘱我要注意休息、规律饮食。这份浓浓的情谊,至今想起仍让我感动不已。
回望2006年,这一年有收获的喜悦,也有遗憾的叹息。《松辽写真》的出版让我在写作路上获得认可,培养通讯员的经历让我收获真挚情谊,而《松原博古》项目虽因资金困境夭折,却也见证了一群热爱文字与家乡的人,为文化传承所付出的热忱与努力。这些经历如同点点繁星,照亮我在文学道路上前行的方向。岁月流转,时光或许会冲淡未竟事业的遗憾,但永远带不走那段与文字相伴、与挚友同行的珍贵记忆。未来,我仍愿做文学火种的传递者,在墨香中续写更多温暖与感动的篇章。(未完待续)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