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走进大美庐山(二)
宋厚健 文
2025年5月21日(周三)抵达庐山的第二天,我起的很早,这是我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总要第一时间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历史文化,尽快熟悉这座城市,融入这座城市,以便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从而寻找诗和远方。
我们下榻的庐山龙洁假日酒店位于九江市庐山牯岭镇中十路3号。庐山游玩路线很简单,就是以牯岭镇为核心,每天从牯岭镇坐景区巴士或健步,去各个景点游玩,结束后再回到牯岭镇住宿吃饭休息。为此,大家要想办法到“牯岭镇”安营扎寨。
牯岭镇,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下辖镇,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的山腰上,海拔1164米处,三面环山,总面积104.15平方千米,夏季均温约22°c,常年云雾缭绕,被誉为“云中山城”,是庐山风景区的行政与交通中心。
在这里,推窗可见松涛云海,步行可达如琴湖、美庐等人文景观,清晨被鸟鸣唤醒,夜晚伴星河入梦。
漫步在牯岭镇的石板路上,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历史的深处。街边的老屋,每一砖每一瓦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我们下榻的酒店附近坐落着聂荣臻、赛福鼎、茅盾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旧居。这里曾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溪流上,波光粼粼,溪边的垂柳随风轻舞,与流水低语。远处庐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如诗如画。雨后的石板路让我放慢了脚步,周围绿色的植被挂满了露珠,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一幢幢建筑物前的红枫树在微风中摇曳,让我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景象。
这里的人们生活简单而宁静,他们遵循着自然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里,仿佛放慢了时间的脚步,让人们有机会细细品味生活的美好。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林荫漫步,我对酒店周围的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不由发出感叹:这里真是人杰地灵的天堂。
按照约定的早餐时间,我走过马路来到瑞园餐厅用餐。8点钟,我们乘坐巴士开始了第二天的行程。
二、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
三叠泉,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南庐山风景区中的九叠谷,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16.5平方公里,距九江市区26公里,经环庐山旅游公路可达。是集险峰怪石、飞瀑流泉为一体的山丘型旅游地。
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三叠泉是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庐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自然景观集险峰、怪石、飞瀑、流泉为一体,内有李白草堂、九叠泉瀑布等景点。其中三叠泉瀑布总落差高达208.86米,是全国四大名瀑之一,更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
不到三叠泉,枉为庐山客,不知道有多少人是通过庐山景区这条宣传标语,才下定决心要一睹三叠泉的真容。但说起三叠泉实在是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它飘如雪、断如雾、缀如流、挂如帘的绝美景致,恨的是那来回2600多个台阶,让无数游客望而生畏,既使身强力壮也要走到腿软心慌。首先,三叠泉是庐山东线的最后一个景区,从牯岭镇坐观光车过来,也需要半个小时,观光车与三叠泉景区入口还有一段距离,两者之间有览车与之连接,往返车票80元,全程1500米左右,体力不好的人建议选择。因为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而人形的步道,沿着小溪与峡谷左右穿插,到达三叠泉景区入口需要半个小时。
这是一次人生难忘的旅行,庐山三叠泉的震撼瞬间让人泪目。初夏的上午,我们一行16人踏上通往天下第一泉的崎岖山路,近两个小时的徒步,队伍人员越来越少,有些女同志腿脚不便早早就当了逃兵。而再往下走,也让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退休老人感到力不从心。走走停停,坐下歇一歇,汗流满面的脸上需要不时地擦上一擦。但途中偶遇的挑夫一语点破梦中人,只要咬牙坚持,就会看到不一样的精彩。当我翻越最后的陡坡时,三叠泉的壮美景象豁然眼前,三段瀑布如银河奔驰。第一叠似白练飘逸,第二叠轰鸣有力,第三叠直坠深潭激起彩虹水雾。震耳欲聋的瀑布声中,所有疲惫烟消云散,如果没有之前的辛苦,我们也不会感受到这分震撼,这场旅行不仅见证了不到三叠泉,枉为庐山客的宣传标语的含义,也见证我们退休老同志坚韧不拔的信念和勇于攀登的精神,更成为一次关于坚持与成长的心灵洗礼。多年回想,三叠泉早已不仅是风景,更是教会人们在困境中寻找希望的人生动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团年龄最大的邓天录老先生,不顾年逾74岁的高龄,一路坚持,韧劲十足,最终不枉庐山客。正是在他的坚守和鼓舞下,我也经受住了考验,圆满走完了整个行程。都说“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这次我终是当了一回名符其实的庐山客。
望着这层层叠叠的瀑布,我不禁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虽然诗人写的是另一处瀑布,但用在这里也正合适。
李白遍览庐山大小瀑布,留下了纵横万象、气势恢宏的千古佳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五老峰下的三叠泉瀑布更是直流湍急,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令人心折,故素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
三、颜驻苍茫三宝树,树阴烟壑一霞湾
庐山三宝树是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国家AAAAA级景区。该景区位于庐山黄龙潭沿林间石阶上行约300米处,无需门票,全天开放。
由黄龙潭沿林间石阶上行约300米即到了庐山黄龙寺,该寺系明代僧人彻空于万历年间肇建。现存前后两座殿宇,前殿为大雄宝殿,后殿内香案前地面有天然大石突起,叩之有声,世称“龙眼石”。寺门横匾镶嵌“黄龙寺”三个大字,系清代康有为游历庐山时题写。
门前不远处有三棵树,它就是三宝树,此处浓荫蔽日,绿浪连天。三棵参天古树凌空耸立,二棵是柳杉,树龄600年,各高4 0余米,一棵为银杏,树龄1600年,高约30米,主干数人合抱不拢,形同宝塔。
树下石碑上刻有“晋僧昙诜手记”六字。这三棵宝树在黄龙寺山门前,有“庙堂之宝”的美誉,故名三宝树。
柳杉原名“婆罗,”是从西域引来的树种。银杏名为“白果,”为第四纪冰川的遗留植物,有“活化石”之称。因为祖辈植树,孙辈才能结果,故名“公孙果”。
黄龙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柳杉,而别处没有,有一说法:黄龙寺这块寺方相传曾是朱元璋后代,在庐山设的家庙,不远处和尚存“赐经亭”因皇室的厚爱,威望的维护下了这些古树。
明万历年间,旅行家徐霞客在《庐山游记》中记载:黄龙寺畔,树大三人合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传为宝树,来自西域。明万历年代,人们认为三宝树有镇山之能,于是上奏朝廷,明神宗下了一道“见此三棵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圣旨。
沿着宽敞的石板路自上而下继续向前,周边高大而又挺拔茂盛的古木发出沁人的芬芳,小鸟在林间的叫声犹如天籁,穿过寂静的天空,声声悦耳动听,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在自然和谐之中。“叮咚”、“叮咚”的山泉声由远及近,让我不由地加快了脚步,身穿短袖短裤的矿大李洪涛老师迈着骄健的步伐赶了过来,我们边走边聊儿、一路狂奔,全然忘记了上午上下三叠泉2600级台阶的疲劳和辛苦,很快就走进了黄龙潭。
黄龙潭幽深、静谧,位于古木掩映的峡谷间,一道溪涧穿绕磊磊大石惊涌窜流,至大裂石而下,银色瀑布泄落于暗绿色的深潭。潭上多彩色蝴蝶和水鸟,频添了雅趣。一贯温文尔雅的李老师活泼快乐地像个孩子,一下子淌进水中,在水中戏水玩耍,仿佛回到了天真无邪的少年时代……
从小生长在四川大山里的他,聪明、懂事,他深知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他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顽强精神,考进了大学,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这一代人有我们的拼搏和努力,正是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和我们的团结奋斗,我们才拥有自己的星辰大海。
在愉快的交谈和拍照打卡之中,我们不知不觉中观光游览了黄龙寺石刻、乌龙潭等景点。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黄龙寺石刻分为刻石、碑和建筑附属刻铭三种,分布于庐山林场至黄龙寺、黄龙寺至电站大坝及乌龙潭的小道两旁的岩石上,共计30条,石刻群中留有明代许世昌“尺五天”和“降龙”石刻、民国林森“涌泉”碣石等历代名人题刻。这些题刻多与历史名人有关。
圆满结束了三宝树一站的参观游览活动,我们一行16人在领队、导游的组织下,从电站大坝乘坐巴士前往含鄱口观光打卡。
含鄱口海拔1286米,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壑口,大有一口吸尽鄱阳湖水之势,故得名。
含鄱口西侧为冰川角峰“犁头尖”,对面为庐山最高峰“汉阳峰” ,北面为庐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为庐山第三高峰“五老峰”,山麓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湖光山色,相互比美。
含鄱口是神州九大观日出之一。
庐山是座“雾山”,就像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儿云山雾罩。走进含鄱口天空下起了小雨,整个鄱阳湖被雾气笼罩,能见度很低。
站在含鄱口上此情此景多少让我感到遗憾,不由想起白居易的那首诗《琵琶行》:浔阳江上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
在领队和导游的精心安排组织下,我们全体团员站在含鄱口的牌楼前留下了珍贵的全家福,这多少弥补了我内心的不甘和遗憾。

作者介绍:宋厚健;1959年7月4日出生;汉族;北京人。中共党员;政工师。
1985年8月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1985年8月至1988年8月在中国文学函授大学中国文学专业学习。曾先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厂、司法部、中国华侨旅游侨汇服务总公司、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工作,现在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退休干部。
曾参与《毛泽东图书辞典》、《人镜丛书》、《世界华人小学生获奖作品评析》、《世界华人中学生获奖作文评析》、《阮玲玉的死》、《青衣行酒》、《说悔》、《食色与欲》、《儿童急病与意外》等图书的编辑撰写工作。责任校对了《瞿秋白与鲁迅》、《100位名人早逝之谜》等图书。《文学月报》杂志社、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青年作家网文学联盟总盟知青分盟副主席。在报刊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