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天香为谁来
作者:王发国
数年前,妻子于庭院种下几株牡丹。此后每至花期,我却总因外出务工,错过满庭芳华。今年,受大环境影响,工程项目锐减,许多工地降薪裁员,我无奈赋闲家中。春末夏初,庭院牡丹悄然绽放,红英灼灼,如云霞落于凡尘,清香萦绕,沁人心脾。每日晨昏,漫步花间成了我唯一的消遣,从初绽到凋零,我日日守候,不愿错过它生命里的每一刻绚烂。赏花之余,偶得小诗一首:
庭院牡丹红,灼灼映碧空。
天香浮晓露,国色醉春风。
蝶绕千重锦,人怜万点融。
芳华凝雅韵,岁岁韵无穷。
看着眼前这团燃烧的艳色,我不禁想起刘禹锡笔下“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赞叹。这被誉为“花中之王”的传奇花卉,宛如一位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优雅使者,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
早在《诗经·郑风·溱洧》中,它便已登场,彼时,它还被混称为芍药,作为爱情信物,见证着“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浪漫场景。岁月流转,《神农本草经》赋予它“鹿韭”“鼠姑”之名,《本草纲目》里,它又化作“百两金”。因其花型硕大、色泽艳丽,尽显富贵之态,宋代周敦颐赞其为“花之富贵者也”,自此,“富贵花”的别名不胫而走。又因它常常在谷雨节气前后盛放,民间亲切地称它为“谷雨花”。然而,最为人们所熟知的雅号,当属那充满诗意与韵味的“国色天香”。
据《松窗杂录》记载,唐文宗大和、开成年间,暮春的某一天,文宗在宫中悠然赏牡丹,兴致盎然之际,他问擅长绘画的程修己:“如今京城中传唱的牡丹花诗,哪一首最为出色?”程修己恭敬答道:“公卿士大夫近来热议中书舍人李正封的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皇帝轻轻吟诵,不禁莞尔,笑着对身旁宠妃说道:“爱妃坐在妆镜台前,轻饮紫金盏中美酒,这般美妙姿态,恰似李正封诗中意境。”自此,“国色天香”一语双关,既盛赞牡丹之绝美,又颂扬美人之娇姿,这一佳话流传千古,为牡丹增添了无尽的浪漫色彩。
牡丹不仅在诗词中熠熠生辉,在民间传说里也充满传奇。宋人《事物纪原》记载:“武后(则天)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清李汝珍的《镜花缘》则对这一传说进行了精彩演绎。相传武则天称帝后,在寒冬腊月畅游上林苑赏雪,酒兴大发之际,竟命百花连夜开放。百种花卉大多畏惧天威,遵命绽放,唯独牡丹,秉持着自己的气节,不为所动。武则天勃然大怒,下令用炭火炙烤其枝叶,还将它逐出京城,贬至洛阳。谁能料到,洛阳的水土竟格外适宜牡丹生长,它非但没有枯萎,反而愈发茂盛,尽显华丽与富贵之态。欧阳修曾赋诗:“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牡丹因抗旨被贬,名声大噪,“花王”称号当之无愧。《事物纪原》更是称赞道:“故洛阳牡丹冠天下,是不特芳姿艳质足压群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安得以富贵一语概之。”它还留下了“枯枝牡丹”这一独特名品,据《镜花缘》记载:“如今世上所传的枯枝牡丹,淮南卞仓(即今盐城便仓)最多。无论何时,将其枝梗摘下,放入火中,如干柴一般,登时就可烧着。”这些传说,让牡丹更具神秘色彩,也让人们对它的喜爱愈发深沉。
自唐代起,牡丹的盛名便如日中天,光芒万丈。唐李肇《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生动地描绘出当时人们对牡丹的狂热追捧。到了宋代,牡丹的种植与观赏之风更是盛行至极。苏辙不仅对牡丹喜爱有加,还亲自种植,从他的诗作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那份对牡丹的执着与热爱,仿佛能看到他在花丛中流连忘返的身影。

如今,洛阳和菏泽的牡丹花会,已然成为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欢。谷雨前后,千株万株牡丹竞相绽放,宛如一场华丽的盛宴。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吸引着人们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共赴这场与牡丹的浪漫之约。瞧那牡丹,红的似火,如同热情奔放的舞者,在春风中尽情舞动,释放着无限活力;粉的像霞,好似娇羞含情的少女,脸颊泛着红晕,惹人怜爱;白的如玉,仿佛冰清玉洁的仙子,超凡脱俗,一尘不染。硕大的花朵,层层叠叠的花瓣,或舒展大方,尽显雍容华贵;或微微卷起,宛如美人含羞的姿态。花蕊在花瓣的簇拥下,散发着迷人的光彩,馥郁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丝丝缕缕,沁人心脾,让人心醉神迷,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仙境之中。
国色天香的牡丹,它曾是传递爱情的使者,见证了无数浪漫的故事;是诗人笔下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激发了无数动人的诗篇;是皇家园林中的宠儿,备受尊崇;也是民间传说里的主角,演绎着一段段传奇。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为人间带来一场场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可它的美,究竟是为谁而来呢?是为了那些才华横溢、钟情于它的文人墨客,用笔墨为它留下千古绝唱?还是为了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芸芸众生,用热情回应它的绽放?或许,它只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在最美的时节,毫无保留地绽放出自己的精彩。无论有没有人欣赏,它的美都永恒存在,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与骄傲,是大自然赋予它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
王发国,甘肃古浪县人,县作协会员,网名宁静致远,农民。早年曾有新闻作品在省市级报刊和省人民广播电台刊登播出。近年有文学作品在《古浪文史》、《西凉文学》、《速读》杂志、《武威日报》天马副刊、《古浪文苑》、《古浪童谣》、《浪花》文集收编刊发,意在墨迹中寻求快乐,耕耘中畅叙情怀。不求浓墨写人生,但愿身心常康健。作品散见于多家文学平台和都市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