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漫襄渝)
再走襄渝线
二师 史茂林
6月6日,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将在襄渝铁路东段核心枢纽中国车城十堰隆重举行[情漫襄渝]——《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新书发布会,邀我参加。
十堰铁道兵一师施工段,毗邻武当山隧道群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老营烈士陵园,202位英烈在此安息。十堰紧邻安康、紫阳铁道兵二师襄渝线主战场。根据会议日程,我在5月21日就预定了K2095次火车票,准备从太原出发,途经运城、西安、安康、旬阳、白河、到十堰。决定再次重温一次襄渝线我曾经战斗了6年的铁路线路。虽然途经一些小站不停靠,如我们战斗过的紫阳向阳车站、关庙、早阳车站等,但从安康到旬阳段是我最熟悉的襄渝铁路线路。
2018年4月,我随七团勤务连战友重走襄渝线,相聚安康、紫阳。同去的还有七团政治处李德全、机械连范俊马、警卫排李德旺、汽车二连李怀拴等战友。
左起:史茂林 范俊马 褚桂贤 袁林林 玉莲 李德全 李怀拴 李德旺相聚襄渝铁路安康紫阳
2018年4月19日,铁二师七团勤务连战友重走襄渝线,相聚安康、紫阳合影。
2018年4月,我们重走了二师七团在襄渝线施工过的主要工程和营房驻地,紫阳大桥、向阳车站、太月沟大桥、狮子寨隧道、小中林中桥、徐家顺河大桥、权河口隧道,小中林隧道、高坝小桥、芭蕉口中桥、芭蕉口隧道、马坊梁隧道、安康东站、关庙团部原址、瓦房店、任河七团驻地、七团卫生队原址、紫阳县二师驻地、向阳烈士陵园等等。
襄渝铁路,我参加了狮子寨隧道施工建设,狮子寨隧道全长1931.72m,位于陕西省紫阳县向阳车站瓦房店境内,是铁二师七团一营施工的重难点工程,也是七团当时施工的第二长隧(芭蕉口隧道为第一长隧2984.77m),是襄渝线中段控制性工程之一,隧道地质复杂,有“青钢石”“泥石流”“橡皮泥”和地下泉水,有“地下博物馆”的美称,隧道由七团一营负责施工,配属民兵连、学生连。狮子寨隧道掘进,采用的是YT25风枪和人工打眼放炮的方式,YT25风枪工艺粗糙、动力不足再加上水的压力不够,掘进钻眼经常卡钎子,钻杆经常转不动,为了赶进度,经常打干风枪,炮眼里的石碴石粉冲不出去,战士们一干就是灰头土脸,人工用铁锤钢钎打眼,手工装药,掌子面人工用火柴点燃导火索,导火索长度要估算好爆炸的引爆时间来确定长短(凭战士长年经验积累)火雷管引爆炸药放炮的方式爆破掘进,炸下的石头(渣),大点的石头人工搬动装入矿斗车,小些的人工用铁锹和自制的铁簸箕装入矿斗车,矿斗车用几个人推动行走在铺好的钢轨上,人工推出洞外,集中后用汽车外运到弃渣场,那个年代全是人海战术,拼的是力气,谈不上技术,工程相当艰苦。
狮子寨隧道出口
襄渝铁路,我参加了太月沟大桥施工建设。太月沟大桥全长185.84米,共有五个墩二个台,除1号墩在缓和曲线上外,其余墩台均在圆曲线上,全桥由四孔31.7米和二孔24.8米的混凝土预应力梁组成。其中3号墩身高51米,大桥靠襄台是大挖方,靠渝台是狮子寨隧道的进口,整个桥座落在两个山头之间。是七团重难点工程。襄台与二师十团管区连接。我当时在一营测量班,所以记忆很清楚。
太月沟大桥
记得,一营部技术组有:晏凯(工程师)1957年入伍,四川人,左仲田(工程师)1956年入伍,四川盐亭人,陈秉廉(工程师)1960年入伍,广西横县人,周立德(技术员)1965年入伍,湖北洪湖人,刘凤泉(技术员)1965年入伍,江西萍乡人,成树清(木工技师、在编职工)湖南湘潭人作为桥梁模板加工支立专家, 测量班有十人,班长陈应科1968年入伍,湖北枝江人,副班长杨秀明1969年入伍,河北丰润人,刘保生、艾祠祥1970年入伍,江西于都人,还原1971年入伍李文彬安徽霍邱人,1973年从福建霞浦入伍的舒维忠,从福建福安入伍的郭红,从西安学生连入伍的苏洛浦,从山西岚县入伍的史茂林、李林珍,技术组统计员是1971年入伍的张德金安徽霍邱人。太月沟大桥采用三角网和基线坐标法控制测量,三角网控制测量精度要求很高,当时测量用的是全团唯一的一台德国产蔡司010经纬仪,测量时每组读数不得少于六次,每组数据的平均误差不得超过正负0.5秒。为了保证测量的精确度,不受施工噪音干扰,一般都是利用节假日施工部队休息的时间由团勤务连测量班来完成定测工作。然后营部测量班每节段施工是在定测点位上引出置镜点,袈设仪器放样、抄平完成工序测量细节。
铁二师七团勤务连测量班:王计成(后排右1) 张忠明(后排右2) 谢继聪(中排右1作训股工程师)张建明(中排左1)张德友(前排左1)
1977年七团一营测量班合影
后排左起:李木贵(1977年入伍广东湛江)郭战明(1977年入伍河北玉田)王守中(1977年入伍河北玉田) 陈绍明(1975年入伍贵州黔西南)史茂林(班长1972年12月入伍山西岚县)
前排左起:王显模(1974年入伍四川重庆)舒维忠(副班长1973年入伍福建霞浦)王法岭(1975年入伍山东日照)胡建栋(1975年入伍山东日照)
经纬仪测量(史茂林)
襄渝铁路,我参加了早阳车站施工段病害整治工程施工,记忆最深的是早阳车站路堑边坡病害整治锚固桩施工。早阳车站在整道作业中,测量发现每次整过一次道后,过几天就有偏差,开始不注意,线路中心向下偏移,几天一毫米,仔细观察是山体滑坡,决定整治,设计采用锚固桩,不让其滑动,同时在山顶将山头降低,以减少山体重力。每个桩要有长五米,宽五米,深有三十米。用人工将山体挖下去,先爆破,再装在料斗里吊上来,挖一米后打护壁,以防坍塌。桩基的深度要穿过滑动层,嵌入基岩深度要看山体的厚度。挖到标高后,用四十三公斤的钢轨焊接成钢轨笼,再用混凝土浇筑起来,一根桩要一千立方混凝土左右,尤其是挖到二十米以下,基坑内温度很高,用鼓风机往下吹风,战士们只穿短裤在下面干活,作业条件十分艰苦。早阳车站担负施工任务的主要是七团一营三连和四连。 锚固桩作为一种工程施工方法在工程工后或病害整治的施工作业中,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铁路工程施工中第一次使用。那时的施工条件十分简陋,全靠人海战术,没有什么机械设备使用,30米深的锚固桩开挖就是人工用铁锹、洋镐再配风镐一点点开挖,井口上面安装三脚支架挂上滑轮提升出碴(注:一个连队没有几台卷扬机,大部分作业用三脚支架挂上滑轮提升),井口每下挖一米施作混凝土护壁防护,锚固桩为正方形桩和长方形,施工安全考虑较少,主要是抓进度,抢时间完成(注:拿到现在,这种施工方法早已经禁止被叫停,目前中铁建系统施工桥梁基础桩基就像过去的锚固桩,也有路基路堑边坡防护锚固桩施工,全都使用旋挖钻机,不允许人工开挖。)。
记得早阳车站锚固桩施工,有一天当时我们班去井口测量放样,三连一个1971年入伍安徽霍邱兵还牺性在锚固桩施工中,他叫叫毛恒章,安徽霍邱县人,是在锚固桩浇注护壁混凝土的过程中,盖桩口的推板不小心推开掉下去砸在作业人员身上牺牲的,当时在营部卫生所抢救等待团卫生队的车来接去团医院救治,抢救军医是叶庆华1955年入伍广东人,卫生员刘爱国1973年入伍山西柳林人,记得很清楚,毛恒章腿上出了很多血,大腿压骨折了失血过多导致肾衰竭,在送卫生队的途中抢救无效就那样牺牲了。当时他爱人来部队看他,他还有一个女儿。那时营部卫生所医疗条件有限。想起来,真是可悲!
锚固桩
锚固桩是在铁路路基路堑边坡病害整治处理中的一种施工工法,它的作用主要是把混凝土桩埋到岩石中或者锚于路基滑坡设计标高以下,嵌入基岩深度要看山体的移动情况而定,将移动的山体固定,抵抗滑动,施工简单易操作。当年铁道兵用锚固桩牢牢“锚”在山坡上,谓之“锚山”,是一种精神,锚山,是铁路建设史上一项创举,也成为之后治理地质滑坡灾害的范例。1977年5月16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的长篇通讯《锚山记》,记叙了铁道兵二师担负重点地段赵家塘、旗杆沟“锚山”的事迹。
襄渝铁路,我经历了从土方填挖、路堑爆破、隧道、桥梁、涵洞、车站站场、线路整道、附属防护、交验收竣工复测等工程施工。
襄渝铁路,我在那里战斗了6年,把最宝贵的青春贡献给襄渝铁路建设,正像[情漫襄渝]宣传片文案所说:一条铁路穿越鄂陕渝的崇山峻岭,承载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一群英雄用热血铸就的不朽丰碑,书写铁骨铮铮的军魂传奇!
再走襄渝线,重回战斗过的地方,这是我退休后的第二次踏上襄渝线。
仿佛隧道里风枪声在轰鸣,掌子面的硝烟还在弥漫,浇注桥墩混凝土的塔架还未拆除,……
史茂林,山西省岚县人,1972年12月服役于铁道兵二师七团一营营部,1977年4月入党。供职于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2016年10月退休。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成员。
主编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