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网六一征文
我要戴红领巾
作者 郭高峰
1964年3月我入学了,成了万荣县城关小学一年级学生。当时的万荣县,是全国学习汉语拼音、推广普通话的先进典型,还曾为此轰轰烈烈召开了全省大型现场会议。而后更有四个代表进京参加全国文教会议,受到了刘主席、周总理、陈毅部长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我们入学后头两个月,按照教学安排,集中时间学习汉语拼音,不时有阶段性考试。勤奋加幸运的我,以三次考试满分荣登榜首,随即被老师指定当了班长。
三个月后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同学们都是第一次正儿八经的过自己的节日。那天上午学校包场看电影,我们在万荣县电影院观看了刚上映的新片《小兵张嘎》。下午到校后,同学们兴奋的讲说着电影中的内容,男同学还连说带比划,学着嘎子、老钟叔以及鬼子的台词和动作。
上课时间到了,班主任进来告诉大家,今天下午学校有个重大的新队员加入少年先锋队活动仪式。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被批准入队了,一个是副班长李改菊,一个是体育委员齐心。老师还说今天下午没安排课,一会儿大家在教室外列队去操场。
教室里一下子活跃起来,有小声议论的,有大声祝贺的。趁着同学们不注意,我悄悄跟着班主任进了她的办公室。急切地问道:我是班长,为什么入队反倒没有我?老师告诉我,我和学习委员表现都很好,但因为年龄小,没满七周岁,所以得等下一批。回到教室,我装出笑脸祝贺李改菊和齐心,其实心里难过的直想哭。
学校组织的接收新队员入队仪式隆重而热烈,我却像泄了气的皮球,怎么也提不起精神。好容易熬到仪式结束,放学后一个人走回教室,坐在座位上哭了起来。后来不知被谁发现了,叫来班主任。老师哄了半天,我还是使劲的哭。最后老师无奈地找来一个高年级的中队长,让他去拿一条红领巾给我带上。于是我破涕为笑,鼓着两颗红杏似的眼睛回家了。
百度上有文章说,一年级首批加入少先队具有阶段性荣誉意义,但并非衡量成长的唯一标准,应理性看待分批入队的激励作用。确实,这个“阶段性荣誉意义”,对虚荣心满满且进取心足足的小孩子来说,太重要了。没有人会去理性分析,也不会去听什么唯一标准唯二标准。一句话,我要戴红领巾!
百度图片 在此致谢
郭高峰,军嫂,1957年生,山西万荣人,中共党员。北师大中文专业。健康教育主管医师,北京市西城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退休干部。北京市宣武区作协第一届理事。
主编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