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粽叶裹住的千年回响
——谈童年诗作《汨罗江》的历史纵深与精神图腾
□ AI评诗
两千三百年前,屈子怀石投江的身影坠入汨罗江心,激起的涟漪至今仍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中荡漾。60后诗人、文艺批评家童年的《汨罗江》以凝练如青铜铭文的诗行,打捞起这段浸透血泪的历史记忆,将个人生命体验与民族集体无意识熔铸为永恒的精神图腾。诗歌在时空折叠的艺术张力中,既完成了对屈原精神的当代诠释,更唤醒了每个华夏儿女血脉中奔涌的文化基因。
一、数字刻度里的历史重量
“粽叶裹住2303年前的天问”,诗中精确到个位的时间数字,打破了传统诗歌惯于模糊处理历史时序的常规。这串数字如同历史的游标卡尺,将端午习俗与屈原投江的具体时刻精准对接,赋予节日符号以考古学般的厚重质感。粽叶不再是单纯的民俗意象,而是化作封存文明密码的时光胶囊,包裹着跨越二十三个世纪的精神火种。“天问”二字既是对屈原同名诗篇的致敬,更是对人类终极命题的永恒叩问——当物质的粽叶层层剥开,精神的天问却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清晰。
诗歌首句的时空架构,暗合青铜器铭文的叙事美学。那些刻在鼎彝之上的商周纪年,同样以精确的数字镌刻历史,使个体命运与王朝兴衰同频共振。童年的诗笔如同古拙的刻刀,将当代诗人的生命体验楔入历史纵深,让每个读诗者都成为文明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二、江水激荡中的国殇绝响
“每一滴溅起的江水,都喊着国殇”,此句以通感之笔赋予自然以人性。汨罗江水不再是流动的物理介质,而是化作亿万道声带,反复吟诵着屈原的悲愤与赤诚。“国殇”一词源自《楚辞·九歌》,原指为国捐躯的勇士,诗人将其移植至此,既呼应屈原的爱国情怀,又将个体牺牲升华为民族精神的集体献祭。每一滴江水的呐喊,都是对忠诚、正义与理想主义的礼赞,在历史长河中形成永恒的声纹共振。
这种对自然意象的人格化处理,延续了中国古典诗词“天人合一”的美学传统。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到李白的“相看两不厌”,物我交融始终是东方诗学的精髓。童年笔下的汨罗江水,既是自然景观,更是精神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价值信仰。
三、龙舟倒影中的精神镜像
该诗第二节将叙事视角从历史拉回现实:“今天凌晨我独伫龙舟,打捞起,整个民族灼热的倒影”。“凌晨”的时间设定颇具深意,既暗合端午“照日采艾”的古老习俗,又象征着光明未现时的精神守望。“独伫”的姿态塑造出孤独而坚定的抒情主体,与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精神品格遥相呼应。
“打捞民族倒影”的意象堪称神来之笔。龙舟作为端午文化的重要符号,在此刻化作精神的网兜,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捕捉那些沉淀在时光深处的文明碎片。“灼热”二字赋予倒影以温度,暗示着民族精神从未冷却,始终以滚烫的姿态流淌在每个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这种对集体记忆的创造性转化,使诗歌超越了个人抒情的范畴,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自白书。
四、余韵悠长的文明回响
诗人童年的《汨罗江》以区区数行短诗完成了对千年文明的重访与形塑。诗歌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既保持了传统诗歌的意境美,又注入了现代诗的思辨性,展现出独特的诗学张力。它让我们看到,汨罗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精神意义上的图腾;端午不仅是民俗节日,更是文明传承的密码。当我们剥开粽叶的刹那,尝到的不仅是糯米的清香,更是一个民族跨越时空的精神回甘。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童年的诗歌犹如一记洪钟,唤醒我们对精神原乡的向往。它提醒着每个读者: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总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永远守望,总有一些声音需要我们世代传唱。这或许就是诗歌的能量,也是《汨罗江》给予当代诗坛最珍贵的启示。
█ 附 童年原创作品
✦ 汩罗江
□ 童 年(安徽)
粽叶裹住2303年前的天问
每一滴溅起的江水
都喊着国殇
今天凌晨我独伫龙舟
打捞起,整个民族灼热的
倒影……
2025年农历5月初五凌晨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