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魂永驻耀乾坤——《咏毛公诗魂》里的革命星辰与精神原乡
编者按:
毛泽东同志以诗词为剑,书写革命史诗,其作品是民族精神的永恒坐标。张庆明创作的《咏毛公诗魂》七律与散文,以“韶峰毓秀”“长征踏浪”等意象,串联毛泽东从立志、革命到建设的人生轨迹,诠释其诗词中“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与“诗魂永驻”的时代价值。
诗与文相映成辉,既再现重庆谈判、长征等历史场景,又以“雪阕凌云”“更绘宏图”等凝练表达,凸显诗词作为革命号角与理想图腾的双重意义。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重读毛泽东诗词,汲取“唤起工农”的初心力量,让跨越时空的诗魂照亮前行道路。
诗魂永驻耀乾坤——《咏毛公诗魂》里的革命星辰与精神原乡
张庆明
韶山冲的云雾漫过百年时光,一支如椽大笔在历史长卷上挥毫泼墨。当《咏毛公诗魂》的七律穿越岁月,平仄间跳动的不仅是文字的韵律,更是一位革命者以诗为剑、划破苍穹的精神光芒。这首凝结着景仰与追思的诗篇,如同永不陨落的星辰,照亮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征途。
《咏毛公诗魂》原诗
韶峰毓秀诞雄才,椽笔如椽贯九垓。
改韵辞乡彰鹄志,挥毫问宇唤春雷。
长征踏浪千山小,雪阕凌云万壑开。
更绘宏图惊玉宇,诗魂永驻耀瑶台。
一、韶山诗魂的起点:少年椽笔写乾坤
“韶峰毓秀诞雄才,椽笔如椽贯九垓”——诗的开篇即赋予韶山以神性。这座湘中丘陵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火种的发源地。少年毛泽东站在韶山之巅,改写旧诗“孩儿立志出乡关”,以“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决绝,将个人抱负升华为“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宏愿。《咏毛公诗魂》中的“改韵辞乡”,道尽了他打破陈规的勇气:当同龄少年还在吟诵“床前明月光”,他已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不是文人的遣兴之作,而是以诗为刃的时代叩问。诗中“挥毫问宇唤春雷”,恰如其分地描绘了青年毛泽东以《湘江评论》为阵地,用文字唤醒千万工农的历史场景,那支笔端滴落的不是墨水,而是燃烧的理想。
二、长征路上的诗行:千难万险皆成韵
诗的颈联“长征踏浪千山小,雪阕凌云万壑开”,是革命征程的诗意速写。长征途中,毛泽东的诗词成为丈量苦难的标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诗中凝练为“踏浪千山小”,以“千山小”的胸襟将九死一生的艰险化作轻舟已过的从容。更令人惊叹的是“雪阕凌云”的神来之笔——1945年重庆谈判,《沁园春·雪》公开发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宣言如惊雷炸响,让国民党精心编织的“文化围剿”网瞬间崩裂。诗中“万壑开”不仅是词作艺术魅力的写照,更是舆论战场上“文攻”胜“武卫”的历史隐喻。
三、建国宏愿的平仄:理想照进现实的哲思
“更绘宏图惊玉宇”——一个“更”字,道尽从革命到建设的历史跨越。当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诗词已从革命的号角进化为建设的蓝图。《咏毛公诗魂》中的“宏图”,具象为“一五计划”的156个重点项目,抽象为“可上九天揽月”的科技梦想。在《卜算子·咏梅》中,他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重构传统意象,让梅花从文人孤芳自赏的符号,蜕变为千万劳动者“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图腾。此时的诗词,是哲学,是工程,更是改天换地的实践纲领。
四、永恒的精神坐标:诗魂照耀新征程
全诗以“诗魂永驻耀瑶台”收束,完成从历史到永恒的升华。这“诗魂”,是《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革命彻底性,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更是“环球同此凉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雏形。在脱贫攻坚一线,年轻干部以“踏浪千山”的信念翻越贫困大山;在航天发射场,工程师们以“更绘宏图”的豪情续写“九天揽月”的传奇——《咏毛公诗魂》的精神基因,早已融入新时代的血脉。当我们在天安门广场仰望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上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与诗中“诗魂永驻”形成穿越时空的精神共振。
站在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前,《咏毛公诗魂》的诗韵与松涛声交织共鸣。这首七律不是终点,而是精神传承的起点:它让我们看见,一位诗人如何用一生书写“人民史诗”,一位革命者如何将诗词化作改造世界的武器。当新时代的青年接过“椽笔”,在科技创新的稿纸上、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在保卫和平的史册里续写新篇,我们终于读懂:所谓“诗魂”,从来不是文人的孤芳自赏,而是“唤起工农千百万”的永恒召唤,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不竭动力。
这,便是《咏毛公诗魂》留给我们的终极启示:真正的诗魂,永远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脉搏,在历史的苍穹下,照亮一个民族永不停歇的前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