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主题:
“粽香寄远,诗咏端阳”——以诗歌传承文化,用笔墨抒写家国情怀。
上刊诗人:(排名不分先后,按收稿顺序)
山茶花开 陈琳 墨磨人 余晓琼 姚先辉 艾莉
屈玲 雨箭 古槐树 子非鱼 王昌德 山鹰
明大熔 德哥 湘水伊人 王勇 黄士寿
雪高阿佳 鹰歌子 陈凯迪 张霄
散文诗:刘建湘
散文:李明 郭爱国 惟楚有才
端午,凝望
山茶花开(湖南)
五月的风音
再一次把《离骚》吟唱
我在《楚词》中
把千年前的孤寂凝望
雄才大略,可让春花不败,舟不迷航
怀才不遇,却使魂葬汨罗江
呜咽的江水在凄风中
唱响这人世间的悲壮
忠魂,是亘古不变的信仰
每一滴水,都折射出彩虹的模样
千年前,你身葬汨罗江
千年后,丰碑随日月,撒向人间万丈光芒
粽子的深情,艾草的清香
在有水的地方绵延跌宕
跨越千年的光芒
在青山,在平原,在清溪,在陌上
被放逐的楚词
陈琳(长沙)
你佩兰而来
衣带卷着九歌的韵脚
涉水时,整个楚国的星斗都
碎在袖间
渔父的桨声渐渐暗了
而水底的《天问》仍亮着——
那些被放逐的疑问
在菖蒲剑形的叶尖上 ,站成
楚人倔强的标点
我们年年打捞的
不过是一截固执的沉江月色
而真正沉没的
是岸上不肯弯曲的
那些脊骨
端午
墨磨人(贵州)
端午,孵化了粽子
这糯香的食物
把脉两千多年前楚国
患有脑血栓,一条
名叫汨罗江的河流在哭泣
翻开《楚辞》《天问》
只见屈大夫缥缈的足迹
艾草、菖蒲已失语
我们用沉痛的文字祭祀
雨水,掠过眼眶和时空的空白
那悲怆的纵身一跃
诗歌,发出一阵哀嚎
从遗作里铮铮响动的骨头
我们知道应该打磨什么
粽香祭
余晓琼(澳门)
如泛黄的信笺,青箬
将岁月轻轻折起,彩绳不愿束缚往事
可那萦绕齿间的绵长
仍在氤氲里,翻涌着赤诚
汨罗水记得清楚
沉浮的《天问》,荡漾的《离骚》
已化作龙舟划破的涟漪
所有隐痛
在蒸汽中柔软,千年魂魄,我们以香火相认
端午辞
姚先辉(湖南)
龙舟切开波光
悬停于正午的锋芒——
一半煮沸鼓声
一半沉入苇荡
佩玉坠入水纹
划开青铜的月光
篆刻的闪电沉浮,蛟龙衔着星芒
总有人逆流而上,披一身菖蒲的苍凉
却走不出漩涡的圆
而岸上,芦苇如炬,捧着未燃的火光
我拾起一片青翠,像拾起沉江的月亮
苇叶裹住寂静
糯米积攒雪霜
水纹间,苏醒的节气
拆开时光的旧章
端午
艾莉(四川)
骤雨噬尽残阳
天地在混沌中重新缔约
我将《天问》折成纸船
任其泅渡时光的暗流
龙纹在青铜器上苏醒
多重文明基因正在测序
诗人向星空抛出的绳结
至今缠绕着沧海的喉头
当北斗卫星睁开复眼
神舟号正用摩斯密码
破译屈子遗留的
天穹谜题
端午
屈零(湖南)
有一场雨,落在汨罗江畔
那是,多少泪,如缺堤的坝
从空中涌向人间五月
五月,剪下一片片粽叶
雪白的糯米,被水洗了一遍又一遍
包粽子时,一直在祈祷
江中鱼儿,围着粽子,群群游过来多好!
能把遥远楚国的屈子,呼唤回来
该有多好!
一场赛龙舟,在五月
有划船健儿们的热血沸腾、奋勇前进
有观众的呐喊,加油声此起彼伏
新的诗章里,愿人们幸福安康
端午魂
雨箭(湖南邵阳)
五月的江河奔涌着青铜光芒
楚辞的韵脚在浪尖上铮铮作响
三千年艾草香浸透竹简
每一缕都是不屈的脊梁
龙舟的鼓点惊醒沉睡的星斗
汨罗水纹里藏着未冷却的剑鸣
糯米裹紧九歌的平仄
在时光蒸笼里愈发晶莹
菖蒲与雄黄酒的对白中
有人打捞起一截折断的楚辞
那些沉入江底的平仄
正化作新时代的鼓点
端午辞
古槐树(四川)
从《离骚》的郁郁沉吟
到《九歌》的嘤嘤轻叹
青铜器般刚毅的轮廓
在历史纵深处浮沉
泛着青铜器出土的幽光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两千年跋涉如剑
劈开五溪的烟瘴
那纵身一跃的弧光
把楚地的月色
淬成永恒的银锭
若三闾大夫是枚不肯回弯的青铜箭镞
秭归的祠堂便是,悬在历史咽喉的
一柄未锈的剑
端午述怀
子非鱼(云南)
"离骚"″天问"铺上案几
就几缕棕香
遥向
汨罗江举杯
尽管,我一向不胜酒力
一曲悲歌,成就人间庄重的节日
记忆的风骨
早已沉入江底
二千多年,你澎湃着一条血红的心脉
多少墨客骚人
醮一滴豪情,喂养
灵魂
端午
王昌德(湖南)
菖蒲剑挑开雨帘
檐角垂落半卷湿漉的诗笺
艾草在门楣系紧千年结
榴风穿过,抖落陈年香屑
粽叶折成翡翠舟
摇醒汨罗江的碎银夜
棱角划破暮色时
龙舟号子正震碎云边雪
雄黄酒在额前画符
楚辞沉在水底发光
屈子涉江而来
衣袂沾满星光的碎芒
剥开时光的茧
触到糯米里青色的泪
今夜门楣的艾草又结新愁
而月亮,永远泊在汨罗江口
端午帖
山鹰(湖南)
五月间,从一个人的姓氏里
长出端午节,然后
结出香甜的粽子
人们
用粒粒糯米凝聚,《离骚》的碎片
用片片粽叶誊写,上下求索的诗句
用粽情扎装,忠诚与不朽的故事
用五彩线缝补,二千年的伤痕
烈火煮着伤心的泪水。爱国思想
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沸水里滚荡
粽叶一片一片地,剥开
人们慢慢品味,屈子厚重的诗章
龙舟赛的战鼓擂响
以千年不变的传承
追寻汨罗江水怨屈的忠魂
船桨,翻开一页页楚辞
读懂忧国忧民的责任与担当
端午
明大熔(湖南)
棕叶裹住糯米的沉默
线绳缠绕千年的思索
沸腾浮沉的不只是粽子
还有屈原未竟的诗行
菖蒲在门楣摇曳
像时光的睫毛眨动
泪水便漫过了汨罗江
龙舟劈开浪花
剥开粽叶流出金黄的月光
每一粒米在诉说民族的脊梁
在岁月的长河里
永远不会沉没
艾草的香气漫过村庄
我们用甜咸交织的味道
丈量传统与现代的距离
那个身影守护着家国的温度
端午的修辞
德哥(湖南)
麦穗在风里练习弯腰时
龙舟的鼓点正撬开汨罗江的嘴唇
艾草把门楣染成青绿语法
而母亲的手指在粽叶间
解开所有绳结的谜底
我们奔跑。用船桨剖开水
剖开两千三百年前的月亮——
那沉在江底的银质标点
突然跃起,咬住我的桨片
香囊里晒干的方言开始发芽
在超市冰柜与外卖订单之间
长出三闾大夫的咳嗽声
当电子屏亮起离骚的残影
我摸到胸口有楚辞在
涨潮,每个浪头都站着
不肯跪下的标点符号
端午祭
湘水伊人(湖南)
以热血为刻刀,将楚辞镂成绝唱
糯白的月光沉入汨罗
每粒米都裹着九章
苇叶折成时间的函匣
藏进峨冠博带
与溅泪的郢都
龙舟切开水面,打捞散落的韵脚
两千三百年的鼓点
在江底青铜般回响
艾草垂首,接住坠落的星辰
所有浪花都踮起脚——
看那个佩兰的身影
把问天写成银钩铁画
粽情
王勇(上海)
艾草熏染的晨光里,麻绳
系着岁月的痕迹
故事包进粽叶深处,一种无尽的思绪
借助炊烟
把信息传到遥远
我数着照片上,母亲
有些模糊的白发
丝丝缕缕,纠缠着窗外的银光
如今的回味变得奢侈
熟悉的味道撞碎思念
甜咸交织的舌尖上
游动着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江祭
黄士寿(江苏)
青叶裹紧坠江的星
糯米沉向,水底的《天问》
咸涩漫过,竹简的断章
龙舟剖开水面,打捞散落的韵脚
门楣悬着艾草剑
香囊摇晃,三闾大夫的叹息
雄黄在酒里,煮沸离骚
风数着波纹,背诵《九章》
我们嚼着
用楚辞包成的月光
在汨罗的经脉里
打捞,一具清瘦的傲骨
夫子吟
雪高阿佳(江西)
汨罗江里的水流
濯洗心底的冤屈
那股气节堪比天高
一曲《离骚》展君魂
世人皆醉,唯君独醒
漫漫求索尘世间的黑白
艾叶草驱赶蚊虫叮咬
粽叶传情于人间
天国保存正气安然
艾草垂首,接住坠落的星辰
所有浪花都踮起脚——
看那个佩兰的身影
把问天写成银钩铁画
端午谣
鹰歌子(湖南)
香粽在锅中低吟
艾草在门楣轻摇
蛟龙在浪尖吞吐千年辞章
铜锣声里龙舟又将荡起
千帆竞渡的粼粼波光
一缕晃透石鼓晚霞
一缕渗进汨罗江的脉跳
此刻,我该以何种方式怀想
沉江的石砾早已化为流萤
洞庭的云朵依然低垂
湖湘学子在钟声里默写离骚
书声正与鼓点交织成新的稻浪
三闾大夫涉过的水纹
已化作禾穗弯成的古谣
端午情思
陈凯迪(广东)
菖蒲斜插门楣时,粽叶上的湿痕如汨罗江的褶皱
不知沉舟的倒影,何时晃成繁星
我在墨色里泅渡,笔尖蘸着千年的雨
当玫瑰谢在端午的渡口,所有漂泊的魂——都在浪花中抬头
门环上,艾草在垂落
端午节
张霄(山东)
石榴花开出它的誓言
热烈地把局触的思想都放开了
火红的,没有破碎花瓣
雨下的不大
走了后
蝴蝶就飞个不休
醒来的节气
又伸长了三寸
招来,它身后的蝉鸣
拉长了往后的节拍
散文诗
青瓷里的乡音(散文诗)
刘建湘(湖南长沙)
竹篾在祖母指缝间游弋,裹住最后一绺晨光。苇叶折出菱角的弧线,恰似故土方言的轮廓。
浸润月色的糯米在青瓷盏中禅定,红枣绽开朱砂印记。柴灶吐纳烟篆,那些浑圆的玉珠渐失棱角,在滚浪里浮沉,化作一叶叶翡翠扁舟。
龙脊般的粽绳束住整个梅季的潮气。当解开三重月华织就的衣襟,骤然迸发艾蒿与菖蒲的锋芒——它们早已在门楆站成离骚的平仄,岁岁刺穿时光的茧。
散文
端午随想(散文)
文/李明(湖南)
五月的长沙街头,粽香已然弥漫。超市货架上陈列着各式新品:低糖紫薯粽、鲍鱼瑶柱粽、藜麦坚果粽...我却在琳琅满目中拣选了几枚最朴实的白糯粽。当蒸锅里的水汽裹着竹叶清香漫开时,记忆便随着氤氲的热气翻涌而来。
儿时的端午前奏总是从浸泡食材开始。母亲将青翠的箬叶铺满搪瓷盆,雪白的糯米在清水中舒展,红艳的蜜枣与金黄的咸蛋黄在竹簸箕里列队。姐姐们灵巧的手指翻飞间,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粽子便跃然而出。我踮着脚偷师学艺,却总把粽叶折得七零八落。母亲拭去我额角的汗珠,笑着递来剥好的蜜枣:“去院里摘些新鲜箬叶来。”
端午的晨曦总裹挟着艾草特有的辛香。门楣上新悬的菖蒲剑还滴着露水,母亲缝制的香囊在晨光中微微晃动。那混合着雄黄、苍术的浓郁药香曾让我避之不及,如今却成了最珍贵的嗅觉记忆。犹记那年偷偷丢弃香囊后,母亲连夜重新缝制的身影在煤油灯下摇曳如画。
汨罗江的浪花已经奔涌了两千多个春秋。三闾大夫峨冠博带的身影凝固在历史长卷中,而《离骚》的韵律仍在时光里荡漾。“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咏叹穿越时空,与龙舟竞渡的鼓点遥相呼应。想象那个露重霜浓的黎明,诗人怀抱皓月之石步入江心时,翻飞的衣袂可曾惊起白鹭?沉入水面的刹那,他是否看见了故国郢都的炊烟?
如今超市的冰柜里躺着真空包装的粽子,中药铺的香囊变成了流水线生产的工艺品。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在门边插上艾草,看阳光透过叶脉在地上描画斑驳的图腾。这青翠的枝叶或许驱散不了世间的浊流,但总能让人记起:有些坚持,值得用生命来祭奠;有些记忆,应该用双手来传承。
蒸锅里的白糯粽正冒着热气,我小心解开棉线。晶莹的米粒间,仿佛还能看见母亲低头系绳时,发梢沾着的箬叶清香。
艾叶飘香忆端阳(散文)
文/郭爱国(湖南)
菖蒲与艾草的清香穿过六十载光阴,仍在我记忆里摇曳。
五十年代的东河口镇上,父亲踩着露水采回的青绿枝叶,总在五月初五拂晓时分就高高悬在门楣,那抹苍翠映着褪色的春联,成了童年最鲜活的端午印记。
我们兄妹六人像叠罗汉般挨挨挤挤地长大。作为幺儿,我常年裹在兄姐的旧衣里,粗布衫肘部总打着规整的补丁。但母亲总能用皂角把每件衣裳搓得发亮,连补丁的针脚都排成整齐的队列。记得三哥有回扯坏棉袄夹层,母亲在油灯下绣了整宿,竟用碎布拼出只振翅的布谷鸟。端午前夕的碓房总是格外热闹。父亲碾糯米的声音咚咚响彻石板街,邻家婶子们挎着竹篮来换新米,总要往我兜里塞把炒蚕豆。"小六子,给你阿姐捎个粽叶去。"她们的笑语混着石臼的闷响,惊飞了檐下筑巢的燕子。母亲会在初四夜里泡好赤豆,那些玛瑙般的颗粒在陶盆里浮沉,我们兄妹趴着看,像窥视一池会变魔术的星河。最隆重的仪式属包粽子。堂屋八仙桌上铺满青翠粽叶,镇中学堂的周先生年年都来帮衬,他枯瘦的手指能折出菱角般的漂亮尖角。"屈大夫当年投江处,就有这样的芦苇呢。"他说话时,银框眼镜滑到鼻尖,沾着糯米粒的镜片后闪着温柔的光。大姐总趁机偷舔蜜枣馅儿,被母亲用粽叶柄轻打手背:"馋猫,明日祭过祖先才能吃。"初五破晓,父亲会领着我们在门槛洒雄黄酒,那刺鼻的味道惊得公鸡扑棱棱飞上草垛。母亲给每人系上五彩丝线搓的"长命缕",三哥总嫌女气,转头就跟我换芝麻糖吃。午后全家去镇东看龙舟,二哥把我架在肩头,河风带着水腥味扑面而来,桡手们古铜色的臂膀在阳光下闪着油光,鼓点震得岸边菖蒲丛簌簌摇晃。
如今站在阳台上包着真空粽,总想起母亲塞在粽角的那粒花生——她说吃到的人会有福气。去年清明给兄姐扫墓,发现坟头的艾草格外茂盛,风过时沙沙响,像极了当年母亲用艾水给我们洗头时的唠叨。八十五岁的我和八十八岁的阿姐对坐剥粽子,她突然说:"小六,你衣领又歪了。"我低头看见自己老年斑的手上,还系着褪色的五彩线。
今逢盛世慰离骚(散文)
唯楚有才(湖南)
柳叶轻拂,掠过我的头顶。含苞待放的荷蕾,在晨光中微微颔首。不是月下的荷塘,波光粼粼的水面正托举着朝阳。树影婆娑间,我的思绪穿越时空,轻触那泛黄的《九歌》《九章》。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这是怎样的时代,怎样的世道!
三闾大夫屈原,在楚怀王殿前慷慨陈词:“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他力主变法,起草《宪令》,破除世袭,选贤任能,联齐抗秦。日夜思虑善恶忠奸,仰天诘问宇宙玄机,上下求索。终因痛心君王昏聩,奸佞当道,忧愤难平,挥毫写下《离骚》《天问》,最终投身汨罗。孤舟难追,捣衣声远,唯余涟漪荡漾...
“爷爷”!孙儿的呼唤将我拉回现实。他捧来一盘粽子,热气氤氲,清香扑鼻。啊,岁岁年年,又逢端午。翠绿的粽叶裹着千年记忆,尖利的棱角彰显诗人的傲骨,晶莹的米粒凝聚民族的力量,五彩丝线编织华夏的祈愿。端午的气息,在街巷乡间流淌,传承着十四亿人的家国情怀。
千秋求索志,盛世慰《离骚》。
《潇湘诗苑》都市头条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 陈细彬 李斌 彭永征 李勇
社长、执行总编: 周丹
常务副社长:姚先辉
副社长:余晓琼
副总编: 赵湘莲 刘海明 梁先慧 柴平山 刘建湘 曾海雄 王昌德
审稿部:
律:姚先辉 词:赵湘莲 绝:梁先慧
现代诗兼诗评: 柴平山 刘建湘
楹联:曾海雄
散文 小说:周丹
古诗词诗评:刘海明
业务培训部兼审稿诗评:王昌德
收稿人兼一审:余晓琼
二审:姚先辉 赵湘莲 梁先慧
终审:曾海雄
《潇湘诗苑》投稿须知:
本刊欢迎正能量、高质量、有品位、有趣味的各种体裁美文。赐稿主编微信(山茶花开:frwzyx123)直接投稿。
著作权属于原创作者所有,文责自负,本刊概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对于优秀作者,本刊将推荐加入合作纸刊《青年文学家》杂志社作家理事会,其作品优先推荐在纸刊发表。同时,优先推荐参加本刊年度佳作奖、优秀作者读者奖、潇湘诗苑推广奖等奖项的评选,入会者优先推荐参加优秀青年作家评选,予以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