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端午
杨舟平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一年的夏天是从六·一儿童节开始的,因为只有到了“六·一”这一天,才可以穿白衬衣、打腰鼓,给大人们表演节目,才真正感觉到天热了,夏天来了。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我感到一年的夏天是从端午节开始的,因为只有端午节过了,天气才算真正热起来,再不会时冷时热了,人们才敢将冬衣秋裤整捋、拾掇起来,放进衣柜,等待来冬再穿,至于端午节吃粽子、绿豆糕,插艾蒿、戴五彩绳等节俗,远没有端午节放一天假来得实惠、重要。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四大重要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过清明节,其它三个节日都与祈福、欢庆、饮食有关。端午节还有辟邪之意,端午一过,天越来越热,各种害虫活动频繁,端午这天,人们将艾草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畅饮雄黄药酒,就是为了防蚊虫入侵,防瘟疫病毒。艾草代表招百福,上古时期被用作火种,它更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这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传统,一种过节的讲究,它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承载的意义已超过了实际的作用,因为民谚早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一说。也可以说,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端午节是夏至的源头日,也是中医时令病“暑病”的开端。可见,防夏病为端阳节的要务之一。《黄帝内经》认为,“暑病”是冬季寒邪伏藏体内,至夏而发的伏气温病,所以冬病要夏治;相应,夏病也要冬治。这也符合中医阴阳理论,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病,就像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样。所以,治病要治本,热之病,根在冷。端午节又叫“天医节”“草药节”缘由就在于此。
端午节最早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人们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此时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所言:“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所以我国南方人过端午节就把龙和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古人对星象研究可谓出神入化。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字为“中”。“端午”者,“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更何况,“中正”之道乃周礼儒学历来崇尚之道。当然, “端”还有“初”的意思,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就是端午。所以,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种,通常叫的多如龙舟节、端阳节、端五节、粽子节等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我国和汉字华语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所以就有了“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介子推说”等多种来源传说,更加赋予了端午节浓厚的人文色彩。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家乡关中西府一带就有“端午到,麦梢黄,女看娘”“门插艾,满堂香”等风俗。端午节前,女儿带上油糕、粽子、绿豆糕等节礼回娘家看娘爹、娘家兄妹;娘家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则要给外孙外甥送“裹肚”“五花绳”,买新衣。一番过节的热闹、隆重景象。
说不尽的“端午”,道不尽的节俗。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老祖先设定这个节日,目的无非是让人们热爱生活,敬重生命,懂得感恩,把平淡的日子过得有仪式感,甚至过成诗,不致枯燥,用好的心情拥抱生活,接纳明天。
2025年5月30日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法官文联理事,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省柳青文学研究会、省国学会会员,民盟省政府文学院副院长,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市苏轼研究会监事长、凤翔区文联常务副主席、凤翔区作家协会主席,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首届中国丝路散文奖、第三届“六维”宝鸡市作家协会文学奖得主,《雍州文学》编委会主任、《凤翔作家》总编、《一览文学》杂志主编、《都市文苑》副主编、《今日头条》等数家平台专栏作家,陕西省“百姓学习之星”。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一城烟雨》《一树花开》等。作品多篇入选省级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成为多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读文章。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海外文摘》《中国妇女》《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散文选刊》《美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作家网》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共计150余万字。
